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学生不良个性的表现

学生不良个性的表现

特殊家庭学生不良个性的表现、成因与教育对策心理学理论认为:个性贯穿着人的一生,影响着人的一生。

正是人的个性倾向性中所包含的需要、动机和理想、信念、世界观,指引着人生的方向、人生的目标和人生的道路;正是人的个性特征中所包含的气质、性格、兴趣和能力,影响着和决定着人生的风貌、人生的事业和人生的命运。

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认为个性是个人行为的总和,是在人和环境交互作用中通过观察学习而形成和发展的。

个性形成之后,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表现其“固有的”相对稳定性。

人的一致性行为受情境影响,也受个人对情境认知和评价的影响,如果情境发生变化,人的行为也会相应地变化。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环境随之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再加上家庭教育方式的不正确,学生从上小学开始,就生活在各种压力之中:有来自家庭的、也有来自学校的压力;每天,孩子们稚嫩的肩膀上背着沉重的书包来回与学校、家之间,双休日,又在奥数、作文、钢琴、小提琴……之间穿梭,他们失去了童年的欢乐,整天在作业中挣扎,在课外辅导中奔波。

而在这些学生中还有一个特殊的群体——单亲家庭的学生,留守儿童,失去父母的孤儿以及组合家庭的孩子。

这些学生要比其他正常家庭的学生多承受一份心理负担,他们就会存在一些心理问题,从而产生一系列不良的个性行为。

这些不良的个性行为,如果顺其发展下去,将直接导致学生个性的扼杀,丧失其存在的价值。

留守篇我所在的郧县实验小学目前有2185名学生,父母双双外出打工的“留守儿童”有110人,占学生总数的5.4﹪,他们享受不到父母的温暖叮咛,只能在隔辈或亲戚有心却无力的关爱中徘徊。

其中,96人由祖父母照看,14人由其他亲友照看,绝大多数学习困难。

一、通过交流和调查,留守儿童主要有以下表现:1、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上表现参差不齐。

案例一:有一位叫王浩然的小男孩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品学兼优,能够熟练地背诵古诗、唱英文歌,在家还要照顾仅仅2岁多的妹妹,他很理解爸爸妈妈离开家外出打工,在问到他最想对爸爸妈妈说的一句话的时候,他希望父母能早点休息,懂事程度已经超过同龄人。

案例二:张舒,一个11岁的小姑娘,寄住在姑姑家,姑姑经常把她和表哥留在家里,表哥只管自己,对她不管不问,家里的零食,牛奶等吃的东西,她也不敢大胆的拿,只有趁哥哥不注意偷偷的拿,一来二去就养成了偷东西的毛病。

后来还偷班上同学的东西。

2、性格方面。

不少留守儿童较内向、自闭,逆反心理较重。

有些留守儿童很渴望和他人交流,但由于很小的时候父母就外出打工,孩子的人际交流能力没有得到有效培训,而爷爷奶奶多数情况下也缺乏这方面的技能,因此,当这些孩子长大后,人际交流的能力并没有得到同步发展,因而很难和别人沟通。

案例:艾子豪,很聪明的孩子,课间时间,要么一个人坐在教室里发呆,要么站在外面看别人玩儿,不和别人交流。

谁要惹了他,他就脸红脖子粗的跟同学干起来。

班上同学就慢慢的疏远他,为了引起同学的注意,他就在课堂上怪叫。

3、学习方面,据学校老师反映,学习不认真的往往是留守儿童,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对留守儿童学习方面的帮助和监督大大减少,甚至完全减除了,使孩子在学习方面处于一种无人过问的状况。

学好了,没人夸;学坏了,无人骂。

渐渐使孩子对学习产生一种无所谓的态度。

孩子的精力不放在学习上,自然就要在其它方面加以消耗,于是其行为开始出现偏差,各种超越道德、规则的行为开始在孩子身上出现。

加上监护人本身对孩子亲情缺失状况的同情,于是在孩子行为稍有出格的时候也不会加以管束,使孩子在偏离健康发展轨道的方向上越走越远。

缺乏管教引发行为失范甚至越轨,在留守儿童身上体现极为普遍。

二、问题产生的原因:1、客观原因:郧县是一个贫困的山区小县,经济发展滞后,很多人就不了业,缺乏生活来源,家庭贫困,使孩子的父母不得不走出去到城市务工;另一方面,中国长期的城乡二元制以及社会对“农民工”不公平的待遇,使外出务工人员没有办法及能力带着孩子一起走进城市。

2、主观原因:一是留守儿童的监护人自身文化素质低,无法在学习上给予留守儿童必要的辅导,致使留守儿童学不会的知识越积越多,积重难返。

二是留守儿童的监护人教育能力低,往往只能够关注孩子的生活和基本安全问题,对留守儿童的性格形成和文化教育显得力不从心,因而只能持放任的态度,任由其发展,不管不顾,认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不愿在其身上花费心思。

三是留守儿童的监护人没有能力监管,他们年迈或体弱多病,无力管教孩子,还有的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对孩子娇惯,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掉了,对孩子百依百顺,这些都对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造成了不利影响。

三、教育对策:1、建立健全领导负责制度。

学校成立了关爱工程领导小组,制订具体计划,实施了“留守儿童”教育工作方案,真正地使学校成为了学生学知识,学文化,不断提高思想觉悟的主阵地。

2、教师结对帮扶留守儿童。

每班推荐几名典型学生与我校在职教师结对,每位教师结对1—2名学生,帮扶教师经常找留守儿童谈心,随时掌握留守学生的思想动态,定期家访、关心他们生活、指导他们学习,引导他们健康成长。

3、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和联系卡。

我校对所有学生进行了认真的调查研究,摸清了留守儿童的情况,建立了每个留守儿童的档案和联系卡。

通过联系卡的建立,加强的了学校与学生家长及其他监护人的联系,共同形成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关爱网络。

4、形成关爱合力。

学校在原来的家访制度基础上,依据现有情况,实行不定期的家访,与留守儿童的临时监护人进行深入的交流与沟通,与留守儿童远在外地的家长定期电话沟通(学校开设了12部亲情电话),增进了解,寻求互助,并对老年监护人(如学生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给予一定的家教指导,帮助他们正确地管教留守儿童。

5、组织丰富多彩的关爱活动。

对于每个人来说,家是温暖的,对于留守儿童来说学校就是他们的第二家,老师就是他们对他们的第二任“父母”,在日常生活中格外照顾留守儿童。

开展“非留守孩子”与“留守孩子”的手拉手活动,如举行“心连心,手拉手”主题班队会等;在班队会上给留守儿童更多倾诉的机会;课外辅导时让留守儿童享受最优先;利用“六一”及艺术节等活动让留守儿童有更多的参与面,实践活动中细致地教他们自主生活、自护自救的知识,这一切就是让留守儿童在远离父母的日子里也能健康快乐的成长。

6 、给父母的一封信。

各班级还安排所有的留守学生给父母写了一封信,让学生将自己的学习情况,生活情况等等向父母进行汇报。

单亲家庭、组合家庭篇我所在的郧县实验小学目前有2185名学生,单亲家庭的学生有41人,占学生总数的1.9﹪,这些孩子对家庭没有安全感,没有温暖,没有了精神支柱,他们的心理比一般孩子更脆弱。

组合家庭的学生有28人,占学生总数的1.3﹪,这些孩子的情绪不稳定,难以接受继父或继母,会有抵触情绪。

一、主要有以下表现:1、性格方面。

通过访谈得出了特殊家庭子女不善交际,鲜有朋友,个别离异家庭子女攻击性强,而且与正常家庭子女相比较沉默寡言,很少与别人交流感情,性格内向的特点。

在个性塑造上,父母亲是子女的首任教师,而离异家庭带给子女的却是残缺不全的个性影响与教育,这样必将造成子女后天性格形成中的缺陷。

刘馨然,12岁,父母离异后跟母亲生活。

上课老走神,不爱说话,经常和班上调皮的学生一起玩,有一次,一个学生带了一把刀进教室,被老师发现,她竟然帮人把刀放在自己的书包里。

母亲对孩子关心不够,没有好的引导,这个孩子几乎没有分辨是非的能力。

2、行为习惯方面。

大多数离异家庭的子女有不同程度的行为障碍。

由于家庭的破裂,导致家庭教育的残缺不全,生活在单亲家庭中的子女往往缺乏较好的生活教养和学习上的指导,同时由于破裂家庭给他们心灵蒙上一层阴影,致使他们丧失生活和学习上的信心,在行为上具有较多的逆常表现,与父亲或母亲产生强烈的对抗情绪。

赵学雯,一直是个品学兼优的学生,可自从爸爸再婚以后,就完全变了一个人,放学后不回家与外校的男生一起瞎跑,老师跟她谈心,她说:“爸爸只爱后妈的孩子,一点也不关心我,我就要这么做,报复他。

"现代的孩子从生下来就生活在父母的百般呵护之下,一旦家庭变故,父母的关注发生偏离,他们在一夜之间忽然发现自己不再重要,心理难免失衡。

在家庭得不到慰藉,人生的目标本来就模糊,难保不去找新的寄托。

3、学习态度方面。

由于父母离异,孩子的学习条件多数变得较差,情绪受到挫折,无法安心学习,加之学习无人问津,学习成绩普遍受到影响。

王晓,爸爸再婚。

因为工作忙,爸爸经常不在家,由继母照顾,他就和继母拧着干。

继母没办法就向爸爸告状,爸爸不相信儿子是这样,反而责怪继母做的不好。

回到家看见儿子觉得亏欠他,从兜里掏些钱递给他,儿子拿着钱就出去乱花,上网吧打游戏,根本没有心思学习。

这样的家长为了弥补离异给孩子带来的心理创伤,决心把一切爱都献给孩子,对孩子百依百顺,有求必应,而不知道溺爱会严重妨碍孩子心理的健康成长。

二、问题产生的原因:1、不和谐的家庭关系是首因。

“家和万事兴”,这是古人留给我们的至理名言。

一家人相互关心、尊重、理解、信任,是和谐家庭教育子女的基本条件。

而在失和的家庭中,父母的感情趋于破裂,家庭气氛紧张,使孩子幼小的心灵承受着精神上的巨大压力。

不和睦的家庭或父母离异,使儿童不知所措,或失去应有的爱抚,容易形成自卑、抑郁、性格古怪、急躁等反常心理。

父母离异极易导致孩子产生强烈的自卑感、被遗弃感、怨恨感等消极情感。

而且,在很多孩子身上,这些消极情感不但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减轻消失,反而会愈积愈深。

2、异常的家庭教育方式。

许多单亲家庭的孩子不能同时得到父母的爱,不能享受正常家庭的完美、和谐、和幸福。

有的不能和孩子和睦相处,不能用全部的爱去抚平孩子的心理缺陷,不能去校正孩子失衡的心,恨铁不成钢,欲速则不达.导致孩子更差.有的反而把孩子当作“出气桶”,时常随意打骂,只顾自己寻欢作乐.也有不少饱经离异痛苦的父母,为了弥补离异给孩子带来的心理创伤,决心把一切爱都献给孩子,对孩子百依百顺,有求必应,而不知道溺爱会严重妨碍孩子心理的健康成长。

三、教育对策:1、蹲下来和学生亲密接触。

新时代的教师不应该是一个高高在上的“尊长”的形象,他带给学生的不应该仅仅是严厉,而是应该在生活中时时处处敢于“弯下要”对待每一个学生,尤其是那些需要特殊关心和爱护的学生,更要做到付出比其他孩子更多的关爱,因为他们更需要教师的爱,这样才有可能使他们的行为发生根本性的转变。

2、微笑表扬使学生重树信心。

离异家庭的孩子思想负担重,怕老师知道家中真实情况,更怕同学知道,老师应该帮助他对这社会现象有一个正确认识。

父母的事由他们自己去处理,孩子无法左右家庭。

对平日总是喜欢独来独往的孩子密切捕捉他们的闪光点,特别安排一些班级活动让他们参与,当他们取得了成绩后,不失时机的对他们进行表扬和鼓励,上课时有意识地关照他们参加讨论、回答问题,犯错误时则尽量维护他们幼小的自尊心,以理晓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