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诗与盛唐气象[摘要] 文学史上空前光辉灿烂的盛唐气象,形成了诗国高潮,这种政治的、经济的以及与相适应的社会风尚,孕育了这个时代的诗人,李白之个性,天才及深厚的文学素养,终于使他成为了盛唐最杰出的诗人并让唐时代的诗坛朝气蓬发。
[关键词] 李白浪漫主义、乐观、自信、豪迈公元八世纪的前半个多世纪中,唐帝国以高度发展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称雄与世,巍然屹立与亚洲的东方。
在这百年前后,中国诗坛出现了群星灿烂的局面。
有以李白、杜甫“双子星座”,“惊天地、泣鬼神”的时代巨人,初唐四杰,白居易、无瑱的新乐府运动,韩愈的古文运动……一时种流派迭起,或仿效古人、或改革新、编著立说。
遂名人辈出。
韩愈在《调张籍》中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这光芒照耀着国内诗坛。
李白是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作家,被保存下来的诗约有千余首,这些诗篇反映了丰富的社会现实,表现了诗人进步的政治理想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就一个作家在同时代所产生的轰动而论,中国文学上没有谁可与李白相匹敌,李白就像一把火炬,一股狂风,挟着惊天泣地的文势,以流畅的文笔,虚异的想像,诗画的语言震撼着同时代的读者。
他的诗各体背工,乐府、古诗、咏怀、送行、临别、寄赠等都不乏精美绝伦之作,既有雄奇奔放的阳刚之美,又有平淡秀丽的阴柔之美,都被以效仿和推崇。
在李白二十多岁时,就以文章渴见益州长史苏颋,苏见文章后曰“此子天才英丽,下笔不休。
虽风力未成,且见专车之骨,若广以学,可以相如经肩也”。
杜甫在赴长安的途中与李白相遇竟改变路线,随之车下。
别后终身念念不忘,赞之曰“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廋开府,俊逸鲍参军”。
杜甫在《春日忆李白》中说晁公武云:“白天才英丽”,其辞旬逸荡隽伟,飘然有超世之心。
王屋山人魏万国固慕其才,追踪数千里,后于广陵相见,頌其人为“横海鲲,负天鹏”,誉其诗为:“鬼出神入”。
就连八十高龄名振朝野的贺智章一见李白“奇白风骨,呼为谪仙子”,“才大语终奇”(钱起),“才矣奇矣”(白居易)……这些赞许,集中反映了当时人们对李白诗的崇拜。
天才的诗人李白,何以为“诗仙”?除了他超人的天赋,坚韧不拨的毅力,浑厚的文学素养主观因素外,还应以社会时代找根据。
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作家的艺术风格,不能脱离社会,超越时代,若只强调诗人的主观因素,还不能揭示风格形成的全部原因,必须结合当时社会的时代背景,才可作出较为实际的答案,现仅以李白诗与盛唐气象加以探究。
一、李白的思想与盛唐时代生活于公元701年—706年之间的李白,主要生活在玄宗、肃宗两朝,这正是唐代社会盛极而衰的历史转折时期,李白生逢其时,他正是转折时期剧烈的社会动荡中成就为伟大诗人的。
李白生活的时代,是一个充满了浪漫气息的时代。
这种浪漫气氛是唐代开国以来逐步形成的。
唐太宗李世民是封建社会一个甚为杰出的皇帝,他的文治武功堪道,以他雄才大略励精图治,使国家兴旺发达,形成堪载史册、永载千古的“贞观之治”,到开元年间,经济繁荣,国家强盛,使大唐帝国成为当时世界文明盛开的国家。
由于国家大治,国力空前强盛,经济力量十分雄厚,遂孕育形成一种乐观自信与青春向上的社会风尚,人们朝气蓬勃,有志之士,更是精思殚虑,欲建千秋不朽之业。
这种政治、经济的以及与之相应的社会风尚,造就了这个时代的诗人。
出现了文学史上空前光辉灿烂的盛唐气象,形成了诗国热潮,于是诗坛上出现了百花齐放,争奇斗艳的局面。
处于开宝盛世的李白,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登上诗坛,放射出奇特的光焰,他怀着“济苍生,安黎元”,“申管晏之淡,谋帝王师自欺”,“欲一步登卿,做一番经天纬地的大事”的政治理想,想干出一番大事业,而功成身退。
李白有着非常强烈的建功立业的愿望,时刻幻想通过一条非凡的道路,创造一鸣惊人,光照千秋的奇迹,想以自己的政治业绩被万代而称涌。
但是现实的碰壁和屡遭挫折,报国忧民之心难以实现,鹏博青云之志的跌落都使得步履坎坷,李白思想盐分复杂,因而在诗歌中写出了大量“忧国愤时”的文章来。
“济苍生,安社稷”的宏愿即建功立业的思想是李白的主导思想,他的好任侠,学剑术,对仙道的向往和“致君尧舜上,再使风格淳”的“求仕”理想无不打上了盛唐时代的烙印。
青少年时的一为《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就可见其一面,“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安能餐君紫霞,映君青松……申管晏之淡,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
”李白有着对国家命运的高瞻远瞩和对自己的政治都能有着高度的自信。
他的所有送别、赠友、求仙、怀古、寄情的文章是谋求政治上的地位和功名所写。
朋友相聚时豪情万丈写,遭受挫折,愤世疾俗写、哀鸿遍野、盛叹民生也写。
这种高涨的政治热情,正是当时国力强盛所唉成的知识分子以天下为已任思欲为国效力的精神。
李白虽然在努力实现其理想的征途中,屡屡受挫,却没有挫折他从政的锐气,对统治阶级中掌握实权而又奸险的人,十分卑礼,求人时胸怀坦然,不特意讨好,具有典型的知识分子的正义感。
李白这种坦荡的胸怀,傲岸的性格,不为利禄而改志的精神,反映在诗歌创作上,表现为气势磅礴,没有丝毫卑扉之气。
“盛唐主气,气完而意不尽工”,王世贞评唐人七言绝句的这段话,却可以概括诗歌盛唐气象的一些特点。
这种诗风的形成从客观上讲,由于当时国力强盛,整个社会显示出生机勃勃,一种向上的景象,诗人陶醉其中、乐观、自信、青春焕发,朝气蓬勃,无疑是当时时代的主旋律,人们的精神气质,风度都充分出乐观自豪与自信,这就是李白在内的诗人与追求功名的原因。
因此,他们或走科场考试,或远走塞外参军,千方百计地为时代做自己应有的贡献,以实现自己的抱负。
从诗人主观因素上讲,李白诗歌具有时代特点的诗篇,读其诗篇便可充分地,鲜明地展现盛唐时代的风貌。
但从李白一生来看,其政治抱负是一种脱离自己实际美好幻想而已。
原因有三:一是牌和平盛世的年代,没有诸候争霸,百家争鸣的局面,在客观上也没有为李白提供应一个“申管晏之淡,谋帝王之术”和“以宰辅和帝王师自欺负”的机会,就算有,也须经天纬地之才才行。
其二,李白高估了自己的政治才能,自以为文韬武略,有领兵打仗之策。
其三,李白性格豪爽耿直,有着知识分子的局限性,卑视好玩权术的奸险小人,因此招来小人的排挤,也是导致他求仕失败的原因之一。
他在政治都能方面的自信,与他强烈地建功立业的愿望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是李白一生的悲剧,但却成就了他的文学事业,把政治仕途的不快及忧愤以及全部精力用在诗歌创作上,成为一名名垂千古的诗仙。
诗歌只是他猎取功名的手段,他对政治才能的重视,远远超过对自己文学才能的估价。
为了实现政治理想而形成的坦荡的胸怀,傲岸的性格、浪漫的气韵,在他的诗歌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李白性格豪放,有侠义之心。
曾有“不逾一年,散金三古余万,有落魄公子,悉皆济之”(《上安州装长史书》)。
体恤民情,写了大量反映人民疾苦的诗作,如《秋浦歌》、《宿五松山下荀媪家》等。
积极用世,平交王候,有济世报国之思。
这些反映在诗歌创作上,则又表现为气势磅礴,雄浑奔放,有如“转车之骨”’如写黄河,则有“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将进酒》),写长江则“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苍茫去不还”,写蜀道则“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蜀道难》),写香炉峰瀑布则“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是银河落九天”,前人对李白在这方面多有精而公充的评价,即“秕康万物,瓮盎乾坤,狂呼恕叱,日月为奔”,“恶浪怂恣,摆去拘束”,“李诗思疾而语豪”,“五岳为辞锋,四溟作胸臆”,“仙笔驱造化”,就是说他的辞彩辞阔,气魄浩大,笔力劲道,具有雄壮健拨之气,具有阳刚之美。
李白这种豪迈,乐观向上,青春勃发的诗风是盛唐时代贼予的。
盛唐这个伟大的国度,孕育了这个诗坛天才。
二、李白诗的艺术特点与盛唐气象李白诗中有着诗人自己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魅力,这种魅力则借助丰富奇特的想象,大胆的夸张,精炼的比拟等手段来完成的,不论是刚健豪迈,清雄奔放之诗,还是阴柔秀丽,韵致飘逸之诗,无不烙印着这个特色,体现出一种乐观向上的强大的浪漫主义气息。
郭兆麒评《秋浦歌》:“太白诗白发三千丈……语涉粗豪,然非尔便不佳”。
《静夜思》则被胡应麟评:“无工可见,无迹可寻”的兴象玲珑之作。
从郭、胡等人的评述中就可见李白诗的特点。
李白诗魅力来源不仅仅看作是诗人技巧的娴熟,也不仅仅是诗人有文豪之才,而是盛唐特色在诗中最突出最集中的反映。
而这种富于表现力,有独创性地体现着时代精神的诗歌,也是盛唐这个特定时期的产物。
关于盛唐气象,前人多有论述。
《唐宗诗醇》评李白《塞下曲,塞虏乘秋下》时说:“高调入云,于声律中行俊逸之气,自非唐可及”。
胡应麟评:“李白《塞下曲》等诗俱盛唐绝作,祝初唐格调如一,而神韵超玄,气概俊逸,时或述之”。
所谓“俊逸之气”、“神韵超玄,气概俊逸”的诗歌,正是典型的盛唐诗歌的风格。
论七言绝句的时代风尚时,王志贞有个著名论断,他说:“七言绝句,盛唐主气,气完而意不尽工;中晚唐主意,意工而气不甚完。
然各有至者,末可以优劣也。
”叶燮在《原诗》中则说:“然盛唐主气之说,谓李则可耳,他人不尽然也”。
可见从李白的七言绝句被认定为盛唐洋溢着爱国情绪,饱含着青春向上的盛唐气象。
盛唐时代,国力强盛,诗人对祖国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充满着乐观主义情绪,以自豪的心情在纵情歌唱,诗人气质在诗中淋漓尽致的表露,表现在艺术上勇于冲破传统的清规戒律的约束,极大地发挥了天才与独创,内容的充实与形式的完美都是空前的,这样健美的诗歌在文学史上是史无前例的,无以伦比的,可谓时代造英雄。
盛唐时代的人们,不管是从精神上,气质上、风度上都有着自豪感。
因此在文章中也难见悲观厌世,调子低沉之作。
再加之有唐代那种南北文化、中外文化交流的气势,无拘无束的自由精神,对盛唐诗人在心理上和气质上所造成的影响,给诗歌创作带来了活力是不可估量的。
因循守旧、模拟保守的习惯势力,在盛唐没有立足之地。
新的事物、新的气象,新的追求,带着诗歌以一种开天辟地般的气势去开拓。
去创造。
李白生逢其时,走到了新潮流的最前列。
因此,他对自由的热爱与追求和时代的脉膊是一致的。
李白一生好入名山游,凡所游胜景,皆以文章论之,他的山水诗常是即兴而发,兴致所至的,在瞬间内,达到情与景的高度整合,没有粉饰和做作,且在强烈地抒情中有着鲜明的自我形象。
如写景《渡荆门送别》、《过崔八丈水亭》、《夜泊中诸怀古》等,行笔流畅自然,字字清晰、明理晓畅,全诗无晦涩难懂之意,清彻透底,大有一眼洞穿之势,字里行间又掩盖诗人高风亮节,不为污龊所腐蚀的美好品格。
写理想抒胸臆则有“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沦溟水”(《上李邕》),李白以大鹏自喻,写出了力能回天转月鲜明自我形象,有典型的浪漫主义气息。
写对权贵的蔑视更是酣畅淋漓。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黄金白壁买歌笑,一醉累月轻王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