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李白诗歌中的盛唐气象

李白诗歌中的盛唐气象

李白诗歌中的盛唐气象德阳赵昀就个人与社会而言,个人的生存发展总是受一定时代的社会生活制约和影响的,在其身上不可避免的带有一定时代的特点,并且不同时代的社会生活状况与个人的思想情绪是不同的,反映在文学作品中也会呈现不同的风格特点。

主要生活在盛唐时代的李白,时代精神,文艺风格,影响到他的诗歌创作,加上个人的思想性格与非凡的文才,使他成为了盛唐时代杰出的诗人。

在李白身上,爱国主义,理想主义与英雄主义,侠客精神可谓交织融合,难分彼此。

他二十五岁出巡远游,隐居安陆,客鲁郡。

期间西入长安,求取功名却失意而归;至天宝初,奉诏入京,供奉翰林。

不久又被谗出京,漫游各地。

安史乱起,入永王李璘军幕,及永王为肃宗所杀,因受牵连,身受囹圄,长流夜郎。

途中遇赦东归,往依族叔李阳冰,不久病逝。

在他六十二年的生命里,李白足迹踏遍祖国大好河山。

在人生道路上的坎坷多舛,再加上诗人横溢的才华,至今有存诗九百余首,内容及其丰富,而由此而生的万千气象,也可以说是盛唐气象的折射吧。

他的诗歌充分地体现了盛唐诗歌的“神来气来情来”,充满了发兴无端的澎湃激情和神奇想象,既有气势浩瀚变幻莫测的壮观奇景,又有标举风神情韵而自然天成的明丽意境,美不胜收。

杜甫说他的诗“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又说他“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一言概之,李白的诗鲜明地表现了盛唐气象,同时又发展丰富了盛唐气象。

他像一阵惊雷,一股狂飙,带着惊天动地的声威,以一种震撼的力量征服了同时代的作者,影响后世。

盛唐气象继承北朝体系建立的唐王朝,在开疆拓土稳定边疆国内的政治秩序以后,将重心转向如何构建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体系,采取了一系列比较适应当时生产力的措施。

同时社会风气开放,对外来文化兼收并蓄,这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融,对文学题材的拓广,文学趣味文学风格的多样化都有重要意义。

唐朝强大的国力为唐士人展开了一条宽阔的人生道路。

使其有更为恢宏的胸襟、气度、抱负与强烈的进取精神,这种怀着繁荣时代强盛民族的优越感、自信心和诗人积极的人生态度,远大的政治抱负反映到文学上来,便是文学中积极向上、昂扬奋进的情调;再者,经过初唐四杰的反对纤巧绮靡,提倡刚健骨气,陈子昂的高举汉魏风骨和风雅兴寄联系的大旗,要求将壮大昂扬的情思与声律和词采的美结合起来,创造健康和瑰丽的文学。

文章四友的诗体定型。

张若虚和刘希夷在诗歌意境上要求将真切的生命体验融入美的兴象,将诗情和画意相结合,形成浓烈的情思氛围,空明纯美的诗境,这一切为盛唐气象的形成做了充分的准备。

唐开元天宝年间,统治者不拘一格降人才,长安成为了四方文士的聚散地。

他们是禀受山川英灵之气而天赋极高的诗人。

殷璠说他们“既闲新声,复晓古体。

文质半取,风骚两挟。

言气骨则建安为传;论宫商则太康不逮。

”作诗笔参造化,韵律与抒情相辅相成,气协律而出,情因韵而显,做到了“神来气来情来”,达到了声律风骨兼备的完美境界,并形成了不同风格的群体,创造出各种诗歌之美。

王维的空明境界和宁静之美,孟浩然的自然平淡静逸明秀之美,王昌龄的豪爽明丽清刚俊健之美,高适的沉雄浑厚慷慨奇伟之美,李昕的雄浑旷放苍凉悲怆之美,岑参的雄奇阔大意调高远之美……遂形成盛唐诗风,也就是文史称之的在诗人群体,诗歌的体式,诗歌内容,诗歌情感,艺术风格等方面以开阔的眼界,对个性解放的热烈追求,自由活跃的思想,大胆的批判精神,蓬勃向上的生命力,激奋昂扬的气概,展现了强大民族鼎盛时代的整体精神风貌的盛唐气象。

李白诗盛唐气象之体现盛唐气象体现于李白诗的内容和风格中一政治抱负诗——自信豁达昂扬,盛唐气象的最强音李白在诗中歌唱理想,赞美时代,体现了积极向上,拼搏进取的时代精神。

李白有着强烈的“济苍生”“安社稷”的儒家用世思想,他常以鲁仲连、范蠡、乐毅、谢安等人自许,但他既看不起白首死章句的儒生,又不愿走科举入世之路或从军边塞,而是寄希望于风云际会、平交王侯、一匡天下而立扺卿相,建立盖世功业后归隐江湖。

诗歌《出山》:晓峰如画碧参差,藤影摇风拂槛垂。

野径来多将犬伴,人间归晚带樵随。

看云客倚啼猿树,洗钵僧临失鹤池。

莫谓无心恋清境,已将书剑许明时。

诗之最后两句表明了诗人的四方之志。

《驾去温泉宫赠杨山人》:少年落魄楚汉间,风尘萧瑟多苦颜。

自言管葛竟谁许?长吁莫错还闭关。

一朝君王垂拂试,剖心输丹雪胸臆。

忽蒙白日四景光,直上青云生羽翼。

幸陪鸾辇出鸿都,身骑飞龙天马驹。

王公大人借颜色,金章紫绶来相趋。

当时结交何纷纷,片言道合唯有君。

待吾尽节报明主,然后相携卧白云。

诗人扬眉吐气,激昂青云。

在《送梁公昌从信安王北征》中说“高谈百战术,郁作万夫侯”。

李白在追求人生理想中不断遭受挫折,但他坚持不懈,始终保持着自负、自信和豁达昂扬的精神风貌,他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将进酒》,也坚信“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行路难》。

即使安史之乱也没有使他灰心,反而激起他在乱世中建功立业的希望。

他在《独漉篇》中说:独漉水中泥,水浊不见月。

不见月尚可,水深行人没。

越鸟从南来,胡鹰亦北渡。

我欲弯弓向天射,惜其中道失归路。

落叶别树,飘零随风。

客无所托,悲与此同。

罗帏舒卷,似有人开。

明月直入,无心可猜。

雄剑挂壁,时时龙鸣。

不断犀象,绣涩苔生。

国耻未雪,何由成名。

神鹰梦泽,不顾鸱鸢。

为君一击,鹏抟九天。

诗人想效法搏击九天的神鹰,一击成功,歼灭敌人,报效国家。

即使诗人愤激不平,惆怅。

但是他的愤激惆怅里体现的是个性独立斗志昂扬,绝不是消极避世,自叹自怜。

《古风》:咸阳二三月,宫柳黄金枝。

绿帻谁家子,卖珠轻薄儿。

日暮醉酒归,白马骄且驰。

意气人所仰,冶游方及时。

子云不晓事,晚献《长杨》辞。

赋达身已老,草《玄》鬓若丝。

投阁良可叹,但为此辈嗤。

又《古风》二十四:大车扬飞尘,亭午暗阡陌。

中贵多黄金,连云开甲宅。

路逢斗鸡者,冠盖何辉赫。

鼻息干虹霓,行人皆怵惕。

世无洗耳翁,谁知尧与跖。

诗中诗人看到官场的黑暗,他虽然不满,但没有失望。

他只是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样豪气横溢的诗句结尾,千载之后,使人们也不难领略其英风豪气。

二山水田园诗——万千磅礴气势,展现盛唐昂扬气概李白对祖国山川异乎寻常的热爱,他写了很多的山水诗,在诗中,李白半是仙人、半是侠士的豪迈的性格借祖国壮丽山川极好地得到表现。

那咆哮愤怒一泻千里的江河,奇险挺拔高出天外的峰峦,与前代以及后的山水诗相比,明显体现出他的个性特色和盛唐气象。

诗《望庐山瀑布》:西登香炉峰,南见瀑布水。

挂流三百丈,喷壑数十里。

欻如飞电来,隐若白虹起。

初惊河汉落,半洒云天里。

仰观势转雄,壮哉造化功。

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空。

空中乱潈射,左右洗青壁。

飞珠散轻霞,流沫沸穹石。

而我乐名山,对之心益闲。

无论漱琼液,还得洗尘颜。

且谐宿所好,永愿辞人间。

诗人以高度夸张的艺术手法,将飞流直泻的瀑布描写得雄奇壮丽、气象万千,可以看出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热爱山河的壮丽以及自然界的一种无拘无束的境界。

适中蕴含的那种气势,是吟风弄月所不能比的,而这种心胸气势也只有盛唐人才能淋漓尽致地表现。

又如诗《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以及《庐山谣》:庐山秀出南斗傍,屏风九叠云锦张,影落明湖青黛光。

金阙前开二峰长,银河倒挂三石梁。

香炉瀑布遥相望,回崖沓嶂凌苍苍。

翠影红霞映朝日,鸟飞不到吴天长。

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

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

好为庐山谣,兴因庐山发。

闲窥石镜清我心,谢公行处苍苔没。

早服还丹无世情,琴心三叠道初成。

遥见仙人彩云里,手把芙蓉朝玉京。

先期汗漫九垓上,愿接卢敖游太清。

诗中壮丽山河的展现,气势磅礴,又有一种青春的旋律,给人一种无限的展望,这正是盛唐诗歌的普遍特征。

三游仙寻道诗——飘逸洒脱,盛唐自由解放个性李白诗歌当中体现的神仙道教信仰。

渴望任随自然、融入自然,在其内心深处深藏着对于人生自由的向往。

这是盛唐精神的体现。

在他的人格里,有一种与自然的亲和力。

山水漫游,企慕神仙,终极目的是要达到一种不受约束的逍遥的人生境界。

他的狂傲不羁的性格,飘逸洒脱的气质,都来源于这样的思想基础。

道教为李白富有浪漫主义风格的诗歌的表达提供了广阔的意象空间。

如李白所写的那样:“仙人游碧霞,处处笙歌发”——道教世界里,仙人们腾云驾雾,上天入地,而且还一路仙乐嘹亮,真是令人飘飘欲仙、无限向往。

长期处于这种环境的熏陶,必然会刺激李白的想象力,并为李白浪漫主义诗歌的表达提供了构筑“想象世界”的大量意象,如大鹏、巨螯、高山、急流、大江大河、仙境、梦境等。

李白在《游泰山》一诗中就以神仙自诩:“朝饮王母池,暝投天门阙……举手弄清浅,误攀织女机。

明晨坐相失,但见五云飞。

”而诗中的许多意象如“王母池”、“天门阙”、“织女”等也都与道教离不开。

无疑,道教鼓吹的神仙世界,投合了李白飘逸洒脱的个性。

现实生活的黑暗龌龊使他更强烈地幻想和追求美好的神仙世界。

道教给李白安上了神游四方的想象翅膀,使他的诗歌增加了恍惚飘逸、光怪陆离的神异浪漫色彩。

李白人格的最突出的特点,便是独立不羁,不受任何约束。

这是魏晋开始的人的觉醒发展至巅峰的产物,是盛唐精神的高度升华的产物。

四个性风格——热烈追求大胆批判,强化盛唐气象“风格即人”。

(布封语)“作家的世界观、个性、爱好、艺术修养和创作才能等主观因素,决定了作家选用某一创作方法,从而在艺术风格上造成明显的区别。

”在诗中,李白善于运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使他的诗歌具有奔放飘逸的风格。

作为一个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又善于调动了一切浪漫主义手法,使诗歌的内容和形式达到了完美的统一。

其运用浪漫主义手法创作的诗歌鲜明体现盛唐诗歌“气来、情来、神来”、,这些诗“笔力雄壮,气象浑厚”,给人以充实饱满、旺盛有力之感。

在诗中,李白喜好大胆想象夸张。

在《梦游天姆吟留别》中,他用梦幻的形式对超现实的幻想境界的追求和描摹。

全诗可分为入梦、梦游、惊梦三部分。

乍一开篇,诗人出以对句,“海客谈瀛洲,烟波微茫信难求。

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

”故意推宕一笔,以神山的不可觅求,反衬出天姥之分明可睹,点示题旨。

接着,进入对天姥的刻画。

诗人写其山之壮阔:“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天姥拔地耸天,大有横空出世之气概。

正因为天姥高峻无比,气势雄伟,诗人不禁心动身驰,浮想翩然。

诗人“一夜飞渡镜湖月”,进入全诗的梦游部分。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从奇丽壮观的海日到危耸险峻的高山,“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从曲折迷离的千岩万转的道路到令人惊栗的深林层巅,“列缺霹雳,丘峦崩摧”,突兀的意象打开了另一境界,把幻想托上了高峰,想象的彩翼振翮直上。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这是诗人梦游畅想的最高境界,也是全诗最为饱满、明朗的艺术画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