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上海港口和香港港口的SWOT分析与建议

上海港口和香港港口的SWOT分析与建议

上海港口和香港港口的SWOT分析与建议1上海港1.1上海港简介上海港位于长江三角洲前缘,居我国18000 公里大陆海岸线的中部、扼长江入海口,地处长江东西运输通道与海上南北运输通道的交汇点,是我国沿海的主要枢纽港,我国对外开放,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的重要口岸。

上海市外贸物资中99%经由上海港进出,每年完成的外贸吞吐量占全国沿海主要港口的20%左右。

上海港也是世界著名港口,2006年货物吞吐量位居世界第一,集装箱吞吐量世界第三。

上海港依江临海,以上海市为依托、长江流域为后盾,经济腹地广阔,全国31个省市(包括台湾省)都有货物经过上海港装卸或换装转口。

上海港的主要经济腹地除了上海市以外,还包括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四川等省和重庆市。

上海港的水陆交通便利,集疏运渠道畅通,通过高速公路和国道、铁路干线及沿海运输网可辐射到长江流域甚至全国,对外接近世界环球航线,处在世界海上航线边缘。

另外,上海还有发达的航空运输。

1.2上海港现状2005年至2009年初,上海港吞吐量分别为:2005年:上海港货物吞吐量达4.43亿吨,比2004年增长16.7%,首次超过新加坡港,成为世界第一大港。

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完成1808万TEU。

2006 年:上海港完成货物吞吐量5.37亿吨。

其中,海港货物吞吐量4.7亿吨,继续保持世界第一大货运港地位;内河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0.67亿吨。

完成外贸货物吞吐量2.13亿吨,其中,外贸出口1.03亿吨,外贸进口1.1亿吨。

完成集装箱吞吐量2171.9万标准箱,占全国规模以上港口集装箱量的24%,在世界集装箱港口中继续位居第三。

集装箱吞吐量中,内支线集装箱量202.6万标准箱,国际中转箱78.5万标准箱,内贸集装箱吞吐量313.7万标准箱。

截止2006年底,上海港集装箱班轮航班达到每月2106班,其中,远洋航线498班,近洋航线535班,内支线794班,内贸航线每月279班2007年:上海港货物吞吐量5.6亿吨,比上年增长4.2%,连续第三年位居全球第一;集装箱吞吐量完成2615万标准箱,增长20.4%,首次超越香港,跃居世界第二,明年有望超过新加坡成为世界第一大集装箱港。

这里,通达北美、欧洲、地中海、波斯湾、红海、非洲、大洋洲等世界12大航区,与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00多个港口建立了业务往来,吸引了国内外65家船公司加盟国际班轮航班营运,平均每月开出的国际国内航班达2182班,其中国际航班达1009班。

2008年:上海港货物吞吐量完成5.82亿吨,同比增长3.6%,继续保持世界第一。

其中集装箱吞吐量完成2,800.6万标准箱,同比增长7.1%,货物吞吐量完成3.68亿吨,同比增长4.5%;外贸吞吐量完成2.55亿吨,同比增长9%;其中外贸进口完成1.2亿吨,外贸出口完成1.34亿吨,同比分别增长9.6%和8.5%,仍位列世界第2。

而外高桥港区集装箱吞吐量再次突破1500万标箱,为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稳居世界第二位作出了重要贡献。

洋山深水港区集装箱吞吐量完成823万标准箱,同比增长34.7%,水水中转比重达到50%。

上海港全年引领各类中外船舶6.19艘次,同比增加2,100艘次。

因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上海港集装箱货轮出入境数、集装箱吞吐量与2007年相比都略有下降。

2008年,外高桥口岸共办理出入境船舶1.727万艘次、出入境人员24.3万人次,与2007年相比分别下滑3%和7%。

这也是外高桥港区集装箱货轮出入境数、出入境人员、集装箱吞吐量在经历了近10年的快速增长后,首次出现数据下滑。

专家分析,此次金融危机对全球的影响已通过贸易扩散至航运市场。

为降低成本,不少航运公司采取了减少航线运力、船舶减速等多种手段,以降低企业经营成本。

2009年1月份,上海港货物吞吐量3861.8万吨,同比减少19.2%。

其中,海港货物吞吐量3358.8万吨,同比减少19.8%,内河货物吞吐量503万吨,同比减少15.0%;全港外贸货物吞吐量1596.4万吨,同比减少28.8%,内贸货物吞吐量2265.4万吨,同比减少10.8%。

全港集装箱吞吐量190.1万标准箱,同比减少19.3% 。

2月份,上海港货物吞吐量3547.5万吨,同比减少13.9%。

其中,海港货物吞吐量3053.90万吨,同比减少19.23%,内河货物吞吐量493.60万吨,同比增加45.52%;全港外贸货物吞吐量1475.20万吨,同比减少21.22%,内贸货物吞吐量2072.30万吨,同比减少7.80%。

2月份,全港集装箱吞吐量152.80万标准箱,同比减少17.72%;国际出口航线46.20万标准箱,同比减少29.79%,国际进口航线71.40万标准箱,同比减少1.65%上海港作为我国最大的港口,世界上第三大港口,其港口物流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我国港口物流的发展方向。

现阶段的运作如下:1)加快深水港的建设,投巨资发展集装箱码头;2)逐步完善集疏运系统,并开始规划内河集疏运网络。

3)完成列EDI中心的整合,提出“大通关”工程,改善港口软环境服务;4)加快外高桥物流基地的建设,积极开发货物分类,包装、加工、配送等新的服务领域,使港区的辐射功能和综合服务功能不断得到新的提升。

1.3 上海港口物流产业的SWOT分析1.3.1 内部优势(Strength)1.3.1.1区位优越上海地处长江三角洲前缘,居南北海岸线的中心,扼长江入海口。

上海港是中国大陆最大的海港,正在筹建集装箱深水港区。

上海地处长江经济带与沿海经济带的交汇点,对内通过水路可辐射到长江流域,通过高速公路和国道、铁路干线及沿海运输网可辐射到华东地区甚至正处于工业化阶段的整个中国大陆,要求担起物资商品大进、大出的艰巨任务;对外辐射现正向新经济过渡的日本、韩国和欧洲、北美,有接纳产业升级、梯度的转移的诸多机遇。

对内对外接近世界环球航线,处在世界海上航路要冲。

是世界各港联系中国大陆的最佳门户。

1.3.1.2 航线众多,航班密集目前,上海港已与世界上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00多个港口建立了贸易往来业务,从上海港始发的51条国际定期班轮航线,直达北美、欧洲、澳洲、波斯湾、非洲、地中海以及东南亚和东北亚等地。

上海港有50家班轮公司开辟了98条集装箱班轮航线,每月共发航班475个,覆盖面已遍及世界各地。

从航班密度看,目前上海港的集装箱航班数占长江三角洲主要港口的75%,是目前大陆唯一在全球12个航区中都有航班的港口。

其对应港口有110个,占全国航班覆盖港口的77.5%,其中有43港都只对上海1个中国大陆港口有航班。

腹地内的箱源从上海中转可以选择最经济的班轮,用最短的时间到达目的港。

1.3.1.3 港口实施齐全,集装箱运输业基础较好上海港拥有各类装卸机械3084台,其中集装箱桥吊22台,运输船舶7艘,各类港作船舶338艘,上海共有集装箱中转站、堆场59个,总面积169万平方米,能满足集装箱集散、拆并及其他增值服务的需要。

上海港现有集装箱泊位21个,吞吐能力约685万TEU,新建外高桥三期工程和四期工程,可形成约300万TEU的吞吐能力,可基本满足上海港1500万TEU吞吐量的需求。

1.3.2内部劣势(Weakness)1.3.2.1通海航道水深有所改善,但仍不适应大型船舶进出港口的需要随着船舶大型化的步伐继续加快,新世纪初的10年里,不超过5000TEU、吃水在14米以上的第五代、第六代集装箱船将成为世界航贸界的主型船舶,而且10000TEU以上,吃水在15米至18米的超级特大型集装箱船也有将投人设计和营运。

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一期工程已于2000年7月完工使用,上海港航运条件将有所改善。

但是,长江口通海航道疏浚后达到维持水深-8.5米,加上潮差,乘潮也只能接纳吃水11米的船舶,仍不能满足大型集装箱船舶全天候进出港的需要。

1.3.2.2 港区后方堆场功能单一,能够从事物流的较少。

开展港口物流活动,需要后方堆场的配合,从事仓储、运输、配送以及信息服务等业务,单上海港目前的堆场功能相对比较单一,以运输和堆存为主,在现代化仓库的管理方面的经验比较缺乏,对于提供物流的信息服务方面的能力更加匮乏,不具备开展物流的条件。

1.3.2.3 物流信息网络。

上海港信息技术的应用还停留在单项作业的信息化上,码头、堆场内部实现了联网,日常办公和作业的但正在内部流转,但对于物流链软件的开发和应用比较缺乏,缺少货物跟踪、条码应用、存货控制等方面系统化、网络化软件的开发应用,开展物流的信息网络有待进一步建设。

1.3.2.4物流管理和开发还处于较低水平。

港口物流企业经营管理水平较低,物流服务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多数从事物流服务的企业缺乏必要的服务规范和内部管理规程,经营管理粗放,很难提供规范化的物流服务,服务质量较低。

1.3.3外部机会(Opportunities)1.3.3.1经济一体化为航运业和港口物流业的发展带来良好机遇1) 经济一体化的趋势带来了国际贸易和航运业的蓬勃发展。

世界经济全球一体化是世界经济发展所呈现的一个主要特征,它也是世界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

全球经济一体化最主要的标志是国际贸易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

五十年代初的国际贸易额占GNP的比例仅10%左右,到八十年代末上升到近30%,2000年上升到40%左右,2010年将上升到50%。

由于国际货物贸易量的90%以上是通过航运业来完成的。

因此,全球经济一体化对航运业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而航运业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中起的作用也是举足轻重的。

从航运总体容量来看,全球经济一体化导致了国际贸易迅速发展,必将引起国际贸易派生的国际航运容量日益提高。

2) 集装箱航运市场容量的增长速度明显加快。

大型跨国公司纷纷在发展中国家建立生产基地和加工基地,目前全世界 4.5万家跨国公司的投资、生产、经营和其它活动已遍及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它们拥有世界生产总值40%以上、贸易总值50%以上和海外投资额90%以上的份额,并主宰着航运业的发展。

这一方面导致了从发展中国家向工业化国家长距离运输各种初级商品的需求量的减少;另一方面,由于跨国公司不断向发展中国家输入大量半成品原料,进行制造和装配然后再出口,从而引起批量小、价值高、运货期短、可靠性要求高、适合于集装箱运输的货物需求的增加。

据统计,集装箱货物运量在整个海运贸易中的比重,已从六十年代的12%-14%,上升到目前的23%左右;从价值上讲,则高达80%。

同时,集装箱货物贸易年均增长率一直保持在4.7%-5.5%之间。

在航运业发展的这种大背景下,上海港的集装箱吞吐量也连续10年以年均28.5%的速度突飞猛进的发展,预计2001年全港集装箱吞吐量可达650万标准箱。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