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新环境监测知识点整理资料讲解

最新环境监测知识点整理资料讲解

绪论1、环境: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

2、原生环境:自然环境中未受人类活动干扰的地域。

(在原生环境中按自然界原有的过程进行物质转化、物种演化、能量和信息的传递。

随着人类活动范围的不断扩大,原生环境日趋缩小。

)次生环境:由于人类社会生产活动,导致原生自然环境改变后形成的环境。

(次生环境是原生环境演变而成的一种人工生态环境。

其发展和演变仍受自然规律的制约。

)3、目前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 原生环境问题 次生环境问题 社会环境问题我国目前存在的环境问题: 大气普遍受到污染; 城市附近的水体普遍受到污染; 城市固体废物污染普遍; 农业面源污染加剧(由于滥伐森林、毁坏草原、盲目垦植而使水土流失、土壤沙化、气候变异等农业生态和自然环境破坏的现象也是相当严重的。

)我国水生态环境的现状:进入大范围生态退化和复合性、叠加性环境污染的阶段4、环境污染物(pollutant):进入环境后使环境的正常组成和性质发生直接或间接有害于人类的变化的物质,是环境监测研究的对象。

5、污染的来源:(1)生产性污染:三废(2)生活性污染(3)其他污染6、污染源的形式:大多数污染物是以散逸至大气、排泄至水体或在土壤表面堆积和填埋的方式进人环境的。

污染源的形式归纳有:(1)点污染源(2)线污染源(3)面污染源固定污染源和移动污染源;连续源、间断源和瞬时源等7、污染物的类别按污染类型大气污染物、水体污染物、土壤污染物等按污染物的形态气体污染物、液体污染物和固体废物;按污染物的性质化学污染物、物理污染物和生物污染物。

按人类社会活动功能主要考虑工业、农业、交通运输和生活四个方面等产生的污染物。

8、污染物的化学类别(1)元素(2)无机物(3)有机烃化合物(4)金属有机和准金属有机化合物(5)含氧有机化合物(6)有机氮化合物(7)有机卤化物(8)有机硫化合物(9)有机磷化合物9、污染物的性质主要内涵:污染物的自然性、毒性、时空分布性、活性和持久性、生物可分解性、生物累积性、对生物体作用的加和性等。

研究意义:在研究环境容量和制订各种污染物质的排放标准时,首先要了解各种环境污染物的性质,这对于确定目标监测污染物,合理进行采样点的布设,准确评价污染物对环境的影响都是十分有必要的。

10、优先控制污染物①潜在危险性大(难降解、生物积累性、毒性大和属三致物质);②在环境中出现频率高、高残留;③检测方法成熟11、当前学术界的研究热点:多环芳烃具有“三致作用环境荷尔蒙(环境激素)内分泌干扰物是一种外源性干扰内分泌系统的化学物质,指环境中存在的能干扰人类或动物内分泌系统诸环节并导致异常效应的物质。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指人类合成的能持久存在于环境中、通过生物食物链(网)累积、并对人类健康造成有害影响的化学物质。

●蓄积性:能够长期的在环境里存留因而对生态系统,及人体健康的威胁也都会长期的存在。

●收放性:它的特点是通过食物链可以逐级的放大。

自然环境里可能浓度很低,甚至监测不到,但是进入食物链后逐级放大,最后对人造成很大的影响。

●半挥发性:这个特性决定了它可以在全球转运。

最经典的例子是北京大学在珠穆朗玛山脉采集到了冰川的样品里发现有POPs的存在。

其危险是全球性的。

●严重危害健康和生态:往往具有激素活性,主要表现为雌激素的作用。

12、环境监测体系目的:及时、准确、全面地反映环境质量现状及发展趋势,为环境管理、污染源控制、环境规划和环境评价等提供科学依据。

环境监测的基本流程:环境监测的特点:环境监测的综合性监测手段、监测对象、监测数据处理。

环境监测的连续性长时间、多位点监测是揭示污染物迁移转化规律的基本要求。

环境监测的追溯性环境监测的任何一个环节的失败,都会导致最终监测结果的不准确或不科学。

环境监测的功能与类别根据监测目的,环境监测可分为:(1)监视性监测监视性监测包括对污染源的监督监测和对环境质量的监测。

(2) 特定目的监测污染事故监测、仲裁监测、考核验证监测、咨询服务监测。

(3) 研究性监测为研究污染物在环境中的扩散模式、迁移规律和对环境、人体和生物的影响效应,研究污染治理工艺和技术,以及建立和改进分析方法等而进行的监测。

(4)服务性监测第三方提出需求时进行的免费或收费性监测。

一般环保部门对信访类、投诉类的监测需求是免费的。

13、环境标准环境标准定义:指为了保护人群健康、社会物质财富和维持生态平衡,对大气、水、土壤等环境质量,对污染源、检测方法以及其他需要所制定的标准。

环境标准的作用:(1)执行环境保护法规的基本手段,制订环境保护法规的重要依据。

(2)强化环境管理的技术基础。

(3)环境规划的定量化依据。

(4)推动科技进步的动力。

分级分类环境质量标准:国家或地方对环境中有害物质和因素所作的限制性规定。

是衡量环境质量的依据、环保政策的目标、环境管理的依据,也是制订污染物控制标准的基础。

污染物排放标准: 为了实现环境质量要求而对污染源产生排入环境的污染物质或有害因素,结合技术经济条件和环境特点,做出的限制性规定。

环境方法标准:在环境保护领域内以采样、分析、测定、试验和统计等方法为对象所制订的统一技术规定。

实现:①统一的方法标准;②规范操作;③数据的准确性;④可比性环境标准样品标准:在环境保护工作中,用来标定仪器、验证测量方法、进行量值传递或质量控制的标准材料或物质。

水质标准:为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水污染防治法》,控制水污染,保护水资源,颁布的相应的水质标准和排放标准。

水与废水监测第一节1、水污染:由于污染物的大量侵入和积累,当超过水体自净能力时,将导致水体的化学、物理、生物或放射性等方面的特性发生变化,从而影响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群健康或者破坏生态环境,造成水质恶化。

这种现象称之为水的污染。

2、水质污染的主要原因:●自然污染:因地质的溶解作用,降水对大气的淋洗、对地面的冲刷,挟带各种污染物流入水体而形成。

●化学型污染:随废水或其他废弃物进入水体的有机和无机污染物造成的水体污染。

●物理型污染:排入水体的有色物质、悬浮固体、放射性物质及其他高于常温的物质造成的污染。

●生物型污染:随生活污水、医院污水等排入水体的病原微生物造成的污染。

3、水体的“自净功能”:●一定量的污染物进入水体后,经大量水的稀释作用和一系列复杂的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使污染物的浓度大幅度降低,水质得以改善。

此即水体的“自净作用”。

●当污染物累积排入,浓度超过水体的受纳容量,水体的“自净功能”衰退或丧失,就会造成水质急剧恶化。

●水体的“自净功能”是水体中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等综合贡献,包括挥发、絮凝、水解、络合、氧化还原以及微生物降解等作用。

4、水质监测的对象:环境水体监测、水污染源监测。

环境水体:地表水(江、河、湖、库、海等)、地下水。

水污染源: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医院污水等。

5、水质监测的目的例行监测:掌握环境水体水质状况及其发展趋势.监视性监测:为污染源管理和排污收费提供依据.应急监测:为分析判断事故原因、危害及采取对策提供依据.仲裁性监测:为准确判断纠纷原因和公正执法提供依据.管理性监测:为制订环境法规、标准、规划,全面开展环境管理工作提供数据和资料.研究性监测:为开展水环境质量评价、预测预报及进行科学研究提供基础数据和手段。

6、水质监测项目的选择优先选择国家或地方的水环境质量标准和水污染物排放标准中要求控制的监测项目。

选择对人和生物危害大、对环境质量影响范围广的污染物。

所选监测项目有“标准分析方法”、“全国统一监测分析方法”,具备必要的分析测定的条件。

可根据水体或污染源的水质特征和水环境保护功能的划分,酌情增加选测项目。

根据所在地区经济发展、监测条件的改善及技术水平的提高,可酌情增加某些监测项目。

对于突发性事故或特殊污染,应重点监测进入水体的污染物,并实行连续的跟踪监测,掌握污染的程度及其变化趋势。

7、水质监测分析方法选择水质分析方法的基本原则:(1)方法灵敏度能满足定量要求;(2)方法比较成熟、准确;(3)操作简便、易于普及;(4)抗干扰能力强;(5)试剂无毒或毒性较小。

水质监测分析方法有三个层次,三层次互相补充,构成完整的监测分析方法体系:(1)A类:国家水质标准分析方法(2)B类:统一分析方法(3)C类:等效方法(试用方法)监测方法的分类1.用于测定无机污染物的方法:原子吸收法、分光光度法、等离子发射光谱(ICPAES)、电化学法、离子色谱法、其他方法。

2.用于测定有机污染物的方法:气相色谱法(GC)和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气-质联用法(GC-MS)、其他方法第二节:地表水水质监测方案的制定(见PPT)第三节:第三节水样的采集和保存1、水样的类型2、地表水样的采集(一)采集前的准备(二)采样方法和采样器3、废水样品的采集(一)采样方法1、浅水采样可用容器直接采集,或用聚乙烯塑料长把勺采集。

2、深层水采样可使用专制的深层采水器采集,也可将聚乙烯筒固定在重架上,沉入要求深度采集。

3、自动采样采用自动采样器或连续自动定时采样器采集。

如自动分级采样式采水器,可在一个生产周期内,每隔一定时间将一定量的水样分别采集在不同的容器中;自动混合采样时采水器可定时连续地将定量水样或按流量比采集的水样汇集于一个容器内。

●注意事项采样时应除去水面杂物、垃圾等漂浮物,但是,随污水流动的悬浮物或固体颗粒,应看成是污水的一个组成部分,不应在测定前滤除。

用水样容器直接采样时,须用水冲洗3次,但采油的容器不能冲洗。

填写污水采样记录表。

4、底质(沉积物)样品的采集水、底质(sediment)和水生生物组成了一个完整的水环境体系。

底质能记录给定水环境的污染历史,反映难降解物质的积累情况以及水体污染的潜在危险。

●断面设置:底质监测断面的设置原则与水质监测断面相同,其位置应尽可能与水质监测断面相重合,以便于将沉积物的组成及其物理化学性质与水质监测结果进行比较。

采样次数:由于底质比较稳定,受水文、气象条件影响较小,故采样频率远较水样低,一般每年枯水期采样1次,必要时可在丰水期增采1次●采样方法:底质样品采集量视监测项目、目的而定,一般为1~2kg,如样品不易采集或测定项目较少时,可予酌减。

采集表层底质样品一般采用挖式(抓式)采样器或锥式采样器。

前者适用于采样量较大的情况,后者适用于采样量少的情况。

管式泥芯采样器用于采集柱状样品,以供监测底质中污染物质的垂直分布情况。

●锥式采样器:将沉积物采样器置于9m深的水下一年,收集化学沉积物(方解石)、藻类、浮游动物、动物粪便等。

●中等水深底泥:如果水域水深小于3m,可将竹竿粗的一端削成尖头斜面,插入床底采样●浅水底泥:当水深小于0.6米时,可用长柄塑料勺直接采集表层底质。

5、采集水样注意事项①测定悬浮物、pH、溶解氧、BOD、油类、硫化物、余氯、放射性、微生物等项目需单独采样;在测定溶解氧、BOD和有机污染物等项目的水样必须充满容器;测定pH、溶解氧和电导率等项目宜在现场测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