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运动损伤及其处理

运动损伤及其处理

运动损伤及其预防★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运动损伤的原因、症状及预防和处理方法;2、鼓励学生互相帮助、及时自救或互救。

★教学要点1、运动损伤的原因。

2、运动损伤的预防。

3、常见运动损伤的处理方法。

(一)运动损伤的原因与预防1、运动损伤的原因(1)思想上不重视。

通过分析运动损伤发生的各种原因,发现最主要的原因是教练员、体育教师、学生及运动员对预防运动损伤的意义认识不足,其中有的认为“小伤,小病没有关系”。

“运动损伤是不可避免的”等等,于是不能采取积极有效的预防措施。

(2)准备活动没做好,没能使肌肉温热和协调起来,肌肉缺乏力量和灵活性,往往容易引起运动损伤。

准备活动没做好的表现在:准备活动不充分,专项准备活动量与强度不够。

(3) 技术错误。

做出的动作违反运动生物力学原理,违反人体解剖结构的特点,例如肘关节外展“撇”手榴弹、倒地时直臂撑地等动作,容易造成上肢肘关节、腕部的损伤。

(4)组织方法不当。

例如任意穿过投掷区,投掷时缺乏严明纪律和统一的口令,有的学生去拾器材,而有的学生又投出器材。

(5)练习者身心状况不佳。

例如过度疲劳,过度兴奋、激动、紧张、恐惧等,容易造成损伤。

(6)场地设备的缺点。

如场地不平,有碎石子;跑道过硬过滑;沙坑硬,内有铁钉、玻璃片等。

(7)运动粗野或违反规则。

体育道德败坏,故意用小动作和粗野动作伤人。

另外,气温过高过低、潮湿高温、光线过强或过弱,均易发生运动损伤。

2、运动损伤的预防(1)加强安全教育,使师生在思想上引起足够的重视。

(2)充分做好准备活动,使学生身心做好参加体育锻炼的准备。

(3)合理组织教学、训练和比赛,加强安全措施的落实。

(4)加强保护与自我保护,提高人人注意安全、关心安全的意识。

(5)提高身体、技术训练水平,全面发展各种身体素质,掌握正确的运动技术。

(6)加强医务监督,掌握学生的健康状况,在体育活动中区别对待。

(二)运动损伤的处理1、擦伤表皮组织受到损伤叫擦伤。

这是一种最常见的较轻的损伤,约占运动损伤的16%。

(1)原因:由于皮肤受到急剧摩擦所致。

(2)处理:伤后最后及时用生理盐水或双氧水冲洗伤口,然后敷以凡士林油纱布,并加以包扎。

如无感染,两周后即可痊愈。

较小的擦伤,可涂上外用药,不需包扎。

2、挫伤由钝性外力作用于身体的某部而引起闭合性损伤。

轻者仅伤皮肤、皮下组织,重者伤及肌肉、血管、神经组织甚至内脏器官(肝、脾、脑)。

(1)原因:运动中互相冲撞、被踢打或身体某部分撞在器械上,都易发生挫伤。

挫伤常发生在大腿与小腿前部,此外,头、胸、腹部的挫伤也少见。

(2)征象:单纯性挫伤仅在伤部疼痛、肿胀、皮下出血、皮肤变得青紫。

如有合并内脏器官损伤时,可出现全身症状或某些特殊体征。

头部挫伤合并脑震荡、胸腹部挫伤合并内脏器官损伤时,可有休克症状。

(3)处理:单纯性挫伤可将患肢抬高,采用冷敷法,加压包扎,以减少出血、肿胀。

每次20分钟,24小时内部应用冷敷法。

此时如伴有严重休克的挫伤,应立即送往医院治疗。

挫伤24小时后,方可采用热疗或按摩,使局部血管扩张,改善血液循环,提高新陈代谢能力。

热敷时水温在60T左右,每次20-30分钟,每日1-2次。

当肿胀基本消除,可拆除固定,肢体开始活动,可做些阻力练习和非碰撞性运动,然后逐渐参加正常的体育活动。

(4)预防:参加体育活动时尽量加强自我保护,穿戴必要的保护装置,禁止使用粗暴动作,防止出现严重错误动作;运动场地空间要适当。

3、肌肉损伤在内外力的作用下,使肌肉过度缩短或拉长所引起的肌肉损伤,在体育活动中发生率较高,约占各种损伤25%。

(1)原因:准备活动不充分,身体训练水平不够,身体状况不佳(如疲劳等);动作不正确,场地不良等。

在肌肉突然猛烈地收缩,超过了他的负担能力,或突然被动地拉长,超过了它的伸展性时,在断裂间可触知一凹陷横沟,重者当时就出现肿胀和淤斑。

不能独立站立和进行肢体活动。

(2)处理:轻微的肌肉拉伤,在伤后24小时之内,给予冷敷,局部加压包扎,并抬高患肢,服用止痛药。

24小时以后,可以改为热敷,可做远端关节的医疗体操及患肢的功能康复活动。

对肌肉完全撕裂伤员的处理,除按上述方法处理外,应将患肢抬高并固定,局部可缠上绷带加压。

4.扭伤(踝关节、膝关节、肘关节、指关节、腕关节)旋转、牵拉或肌肉猛烈而不协调的收缩等间接暴力,使关节突然发生超出生理范围的活动时,引起肌肉、肌腱、韧带、筋膜、关节囊等组织产生撕裂、断裂或移位等,以局部肿胀、疼痛、活动受限、皮色紫青为主要表现的损伤性疾病。

(1)原因:多由剧烈运动或负重持重时姿势不当,或不慎跌仆、牵拉和过度扭转等原因,引起某一部位的皮肉筋脉受损,以致经络不通,经气运行受阻,瘀血壅滞局部而成(2)象征:主症扭伤部位疼痛,关节活动不利或不能,继则出现肿胀,伤处肌肤发红或青紫。

兼见皮色发红,多为皮肉受伤,青色多为筋伤,紫色多为瘀血留滞;新伤疼痛肿胀,活动不利者,为气血阻滞;若陈伤每遇天气变化而反复发作者,为寒湿侵袭,瘀血阻络。

此外,更宜根据扭伤部位的经络所在,辨清扭伤属于何经。

如急性腰扭伤,脊椎正中扭伤为伤在督脉,一侧或两侧腰部扭伤为伤在足太阳经。

(3)处理:具体实施:一、急性期首先要区分伤势轻重。

一般来讲,如果自己活动时扭伤部位虽然疼痛,但并不剧烈,大多是软组织损伤,可以自己医治。

如果自己活动时有剧痛,不能站立和挪步,疼在骨头上,扭伤时有声响,伤后迅速肿胀等,是骨折的表现,应马上到医院诊治。

踝扭伤后48小时内,应用冰敷抬高压迫予以警急处理。

病患可先用弹性绷带或充气式固定器加以压迫防止进一步肿胀,同时将下肢抬高增加静脉血回流以防肿胀。

此时更是冰敷的最佳时机,将冰块包上毛巾或者在夏季可以用冰凉的山泉水沾湿毛巾就是最简单的冰敷用具。

冰敷目的在防止内出血持续。

根据具体情况掌握冷敷频率,登山活动可以按照每小时敷二十分钟进行,但需避免冻伤。

要正确使用热敷和冷敷。

热敷和冷敷都是物理疗法,作用却截然不同。

血遇热而活,遇寒则凝,所以在受伤早期宜冷敷,以减少局部血肿;在出血停止以后再热敷,可加速消散伤处周围的瘀血。

一般而言,受伤24到48小时后始用热敷。

二、亚急性期此期可开始接受物理治疗,主要为超音波与经皮电刺激治疗,患者居家患部可泡热水,在水中不痛范围内轻轻活动5分钟,随后泡冷水于水中静止一分钟,如此反复冷热交替,唯结束时也是泡热水。

平时走路最好穿上护踝。

这时可以进行一些药物治疗。

伤处可贴膏药或者敷消肿散(芙蓉叶30克、赤小豆10克、芒硝粉3克,研成细末,加蜜或白酒调成糊状,敷在患处,2-3天换1次)同时还可内服跌打丸。

在敷药前可按摩伤处,用双手拇指轻轻揉动,揉动方向是从下至上,这样既能止痛又能消肿。

三、慢性期可开始小步慢跑,或者活动扭伤部位。

最好穿护踝或贴扎再跑,更可练习跑八字,但对踝关节扭伤来说还不能跳。

一般而言跳上去没事,下来时很容易再扭到。

即使治疗得当,最好也要等六周再渐渐恢复原来运动量。

在此之前锻练小腿足外翻肌肉,是确保不再扭到的关键受伤后不管程度如何,首先进行RICE处置。

R=休息(Rest)立即停止运动,对损伤作出判断.I=冷却(Ice)冰袋敷,25分钟以上冷水泡(湿毛巾敷)可减轻疼痛。

因冷刺激超过创伤带来的刺激,也可阻止局部供血,减少组织出血.C=加压(Compression)用绷带从受伤远端包扎,一层一半重叠,应使肤色正常,减少出血肿胀.E=抬高(Elevation)将伤肢提举到高于心脏部位,加快淋巴系统回流,抵消淤血与肿胀.(5)脑震荡:是指头部遭受外力打击后,即刻发生短暂的脑功能障碍。

处理:脑震荡可根据伤后的症状和体征而诊断,由于脑损伤较轻,治疗上主要是对症处理,例如头痛者给予镇痛剂,呕吐明显而不能进食者给予输液,而且伤后早期宜安静休息,少思考问题和阅读报章,并注意减少对病人的不良刺激。

经治疗数日或数周后,本病大多能治愈。

由于本病可与颅内血肿合并存在,伤后最好留院观察和治疗一段时间(5天左右),一旦发现颅内血肿即能及时诊断和治疗。

对于回家的病人,亲人亲友应在1—2天内密切观察病人的意识状态,注意头痛、呕吐和躁动不安等症状,如病情恶化应立即到医院进行CT检查,从而明确诊断。

由于头部外伤脑组织受到损害,最初出现意识丧失,恢复后多有健忘、逆行性健忘、科尔撒科夫综合征、神经衰弱状态、性格变化等症状。

对这种非肉眼所能见的脑组织变化称为脑震荡。

部分脑组织受破坏者称为脑挫伤。

脑震荡可能是脑组织全部功能障碍所致的特有症状。

发病机理可以考虑是由于脑的血液循环障碍、蛛网膜下腔脑脊液循环和延髓的障碍。

常见的症状是头部受伤后,即刻发生一时性的神志恍惚或意识丧失,时间持续数秒至二、三十分钟不等,清醒后恢复正常,但对受伤时的情况及经过记忆不清。

此外,还出现头痛、头晕及恶心、呕吐等。

脑震荡是最轻的颅脑损伤,一般经卧床休息和对症治疗多可自愈。

但在诊疗过程中,要注意是否合并较严重的脑挫裂伤和颅骨血肿等。

因此,应密切观察病情,特别要注意脉搏、呼吸及神志的变化。

必要时应作进一步检查,如腰脊穿刺、颅骨X光片、超声及CT等,以便即时作出诊断和相应治疗。

(6)脱臼由于直接或者间接的暴力作用,使关节面脱离了正常的解剖位置处理:动作要轻巧,不可乱伸乱扭,可以先冷敷,扎上绷带,保持关节不动,在请医生纠正(7)出血发生碰撞、摔到、激烈运动时鼻腔毛细血管破裂导致。

应不紧张,轻轻坐下,头稍后仰,用手指捏住鼻翼,暂时用口呼吸,压迫鼻腔中部血管止血。

如流血过多,可用冷湿毛巾敷在前额或颈后部。

也可双足浸入湿热水中,仍不止血,去医院检查。

(8)运动中腹痛课中运动时发生腹痛,应降低跑速,加深呼吸以调整呼吸与运动的节奏,并按疼痛部位,或弯腰慢跑一段距离来减轻疼痛。

如不减轻,反而加重,则立即停止运动,进一步进行诊断处理。

(9)骨折剧烈运动或动作不规范,会发生骨折。

应立即停止运动,保持不动姿势,并询问是否听到响声,且疼痛难忍。

明显症状有肿胀,局部疼痛,伤肢畸形,功能障碍,有压痛感。

严重者出现休克。

急救处理主要是抗休克,临时固定和搬运。

休克后刺激十宣穴(10指尖端,距爪甲约1分处)。

临时固定要轻而稳,可用夹板,木棍,树枝代替,固定在伤肢侧面,两端跨过伤侧左右关节,使之固定不动,并用棉花等物充垫,打好结。

最后做好搬运工作。

(10)中暑在高温或高温环境中如烈日直接照射情况下进行体育锻炼时,由于体内热量过多不散出,易发生中暑。

起病急,口干,恶心,头晕眼花等。

应立即休息脱离热环境。

仰卧,头部垫高,解开衣扣,额头冷敷,也可用白酒擦拭四肢,待神志清楚后,喝一些清凉饮料或防暑药物。

(11)溺水游泳中,可能出现淹溺事故,须立即就地抢救。

想尽可能的办法在最短的时间内将其拖带上岸,检查口鼻有无异物,去除,使呼吸道畅通,并让其趴在救者的大腿上倒水,解开胸腹部衣服进行人工呼吸。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