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原版英语电影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以美国影片《十二怒汉》为例摘要:语言是交际的工具,是思维的工具,同时也是一种文化的载体,体现着一个国家的人文面貌和文化思维,语言的学习必须通过学习其文化来深化对该语言深层次内涵的认识。
优秀的影片总是人文历史、社会生活及思维方式进行综合演绎,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内涵渗透在情节中,并随着情节的展开对其进行传播和反思。
影片教学能使学生在感受感官刺激和思维碰撞的同时,潜移默化地了解和巩固所学的语言知识。
关键词:语言输入和输出;批判性思维;原版英文影片大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一方面是听、说、读、写、译的能力,一方面是英语思维的能力。
其中,听、读是输入,说、写、译是输出。
我国大学生的外语学习是在非母语环境下进行的,这就需要学生有一定量的输入,同时又有大量的输出机会;英语思维能力主要是指批判性思维能力(Critical thinking),就是在听、说、读、写、译的基础上流利的用英语对事物进行思辨考虑并能发表意见。
针对这两个方面,原版英文电影以独特的形式在英语学习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电影在语言输入输出方面的作用20 世纪80 年代初,美国语言学家斯蒂芬-克拉申(Stephen Krashen)在《第二语言习得原理和实践》书中提出的“第二语言习得理论”无疑是当今世界上最有影响的外语学习理论之一,它包括了五大假说,即习得与学习假说(Acquisition-learning distinction hypothesis)、自然顺序假说(Nature order hypothesis)、监控假说(Monitor hypothesis)、输入假说(Input hypothesis)和情感过滤假说(Affective—filter hypothesis)。
其中“输入假说”是其理论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Stephen Krashen(1982)认为单纯地主张输入是不够的,学习者需要的是“可理解输入”(comprehensible input)。
他把这种情形表述为“输入假说”,认为输入必须包括“i+1”。
如果习得者目前的语言能力为i,那么,语言输入需要略高于i,即i+1,而且这种i+1 的输入必须在意义上是可以理解的。
如果语言交际获得成功,语言输入可被理解且保证足够的输入量,那么i+1会自动提供给习得者。
也就是说,习得者首先理解语言的意思,语言结构便会自然习得。
“输入假说”还强调,语言使用能力不是教出来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通过接触大量的可理解输入之后自然形成的。
因此,可理解输入是习得语言的关键,也是“输入假说”的核心。
输入的质量由以下因素决定:即输入的可理解性(comprehensible、实用性(authentic)、趣味性与关联性(interesting and relevant)、互动性(interactive)以及文化性(culture-bearing)。
当语言输入大大超出学习者现有水平、缺乏实用性、趣味性、相关性或文化性时,他们就难以理解所输入的材料。
而如果二语习得过程没有互动,学习者不理解输入话语的含义,那么,此输入在习得中就没有价值。
因此,输入材料的可理解性对于二语习得而言是一个基本的、必需的要求。
这就要求教师在英文影片教学必须要以现阶段学生的英语能力为基础,选择较容易理解、能引起学生兴趣和有一定文化内涵并能启迪学生的合适影片。
《十二怒汉》(《12 Angry men》)正是符合要求的一部佳作。
影片《十二怒汉》拍摄于1957年,曾获得柏林电影节金熊奖,整部电影没有好莱坞电影的绚丽画面和浮华动作,场景简单封闭,情节完全依靠语言结构来逐一展开,是当代电影史上不可多得的佳片之一。
这部精彩的电影作品在英语教学中可以为需要语言输入的学生提供了一个有意义并且容易受到感染的故事情节和原汁原味的语言环境。
它讲述的是一个居住在贫民窟的少年被指控谋杀生父,旁观者的证词和杀人凶器的呈现似乎使他的罪行铁证如山:有人表示看见他举刀杀人的过程,有人表示听见他杀人时的喊叫声,有人指证他从小就有嗜好暴力的前科等,因此在十二个陪审员中十一个人几乎是毫无保留地确信这个少年就是弑父者,但八号陪审员却对此持怀疑态度,就是在他坚持批判性地看待事情的举动下,电影结局出人意料但又有理有据的以全体陪审员同意少年的无罪结束。
在情节的行进中,影片的大量对话和独白淋漓尽致的表现了口语中的委婉语、省略语、双关语、反语等表达形式。
例如八号陪审员和四号陪审员关于少年在精神压力下的记忆状态的对话即用了双关语的表达,八号问到:“Do you think he could have remembered the details under circumstance?”四号回答:“I do”八号继续问:“Under great emotional stress?”通常来说,四号只需回答“Yes”或“No”就可以了,但是他却选择了重复问题的回答:“Under great emotional stress.”这个回答就传达了两种含义,一是他坚持认为少年在巨大的精神压力下能够记忆细节;一是对于八号陪审员这样质问的不耐烦。
再例如,影片中十号陪审员对出身贫民窟的人怀有偏见,认为“他们说的话一个都不能信”,并因此认定少年在撒谎,但是他又对住在少年对面的妇女的证词深信不疑,说到:“如果她的话不能证明男孩有罪,那么没有什么能证明的了”。
但是他的论断前后矛盾,因为他疏忽了妇女也住在贫民窟,如果贫民窟的人的话都不可信,那么妇女的话又怎样可信呢?八号陪审员指出了他的逻辑错误:“I’d like to ask you something ,you don’t believe the boy’s story, how come you believe the woman’s? She is one of THEM too ,isn’t she?”十号陪审员之前的表现都是反唇相讥,而这次面对八号的质疑却回答道:“You are a pretty smart fellow, aren’t you?”十号陪审员这个一反常态的回答,从字面理解是不对的,因为这正是反语的表现。
后半句的反问正是强调了他对八号的真实想法:You are absolutely not a pretty smart fellow。
这部影片所具有的文化性和实用性表现在它从一个普通的陪审团讨论案件为窗口,使观看的学生对美国司法体制和诉讼体制得以初步了解,同时也能了解陪审制度的局限性:陪审团成员来自社会的各个阶层,对法律和正义的含义并不清楚,为了自己省力,很可能草率了事,而不是逻辑、思辨的为他人辩护。
还可使学生意识到评判一个人决不能依据片面事实,也不能人云亦云,而是要综合事实、公正思考,只有这样才能避免产生误会和偏见。
Merrill Swain(1986)年在吸取了克拉申输入假说的基础上,延伸性地提出了她的“输出假说(Output Hypothesis)”作为补充。
Swain指出仅仅靠可理解输入还不能使二语习得者准确而流利地使用语言,成功的二语习得者既需要接触大量可理解输入,又要产出可理解输出。
Swain 强调,在某种条件下,输出可以促进二语的习得,其方式不同于输入,但都可以增强输入对二语习得的作用。
这就是,观看电影后,可以让学生进行角色模仿和表演,影片中十二名身份各异、形象鲜明的陪审员角色能充分地使模仿者或表演者思考自己的立场,运用有逻辑的、辩论式的口语进行争论,在语言输出中让学生充分体验英语口语的语言魅力。
二、电影在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方面的作用虽然现代的批判性思维的提倡和研究则多是在美国展开的,但是批判性思维的最早提出者,可以追溯到孔子,“学而不思则罔”即是它最早的注释,“思”强调个体要在学习事物或者现象的过程中进行主动思考和逻辑分析,否则就会“迷惘”。
目前,我国教育体系也开始重新重视这一思维能力,国家教育部于2007年迸一步修订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规定具备批判性思维能力是高级阶段学生口语表达的核心要求。
英语听说读写翻、译能力的提高,不能仅仅以考试的成绩为最终目标,还要培养学生在此基础上思维的能力。
毕竟,语言是思维的工具。
好的语言基础能提高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在收集、获取信息资料的过程中发现事物联系的能力,善于把握事物的联系,并对所接受的一切持有一种良性的怀疑,能够用理性的标准去审视事物的每一面,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而这样一种能够表达并且勇于表达自己内心的理性观点的思维能力,正是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部分,也是使社会充满正义、和谐的必要因素。
正如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批判性思维与道德性批评中心”所长保尔(R .Paul)所指出的批判性思维里面包含了自主思考、公平、思考背后的情感探究、对于推理的信赖之类的智慧道德与道德责任。
影片《十二怒汉》中的大量对话酣畅淋漓的表现了批判性思维的真谛和形式。
八号陪审员的由合理的怀疑出发到探寻理由和证据进而综合逻辑的分析再到协调不同的观点最终清晰、公平、智慧的给出结论正是这一体现。
他应该作为学生学习的一个典范形象。
他从一开始就因为坚持对案件的怀疑而被陪审团的其他成员视为“异类”,但是他敢于坚持“怀疑”,敢于表达自己的“怀疑”,善于在众多说法中发现漏洞,发现联系,并且有能力运用逻辑推理一步一步拨开众人的不负责任和冷漠,直至在众人信服的情况下找出真相。
这才是真正的语言者:始至终坚持独立思考,表达自己的怀疑,坚持运用批判性思维,坚持对生命的敬畏和对真相的尊重。
在学生模仿和表演这一故事的语言输出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充分注意对话中逻辑分析的展开方式,同时引导学生意识到私念和偏见给一个人甚至给一个社会所带来的危害。
通过学习、思考和表演后体会,学生们会强烈地感受到心底最深处的正义与人性的力量,在生活中不应该心存偏见而是要在对生命和真相尊重的前提下培养和运用批判性思维正义理性地处理问题。
三、结语在英语教学中使用适当的原版英语影片,可以为学生创设逼真的语言环境,它的可视听性可以提高学生的英语视、听、读、写、译的能力;它所蕴含的文化意义又可以使学生从电影所表现的生活视角、风俗习惯和思维方式中感受和了解欧美国家的社会形态,提升语言综合交际能力和文化涵养,从而使英语学习的过程更加自然、真实和高效。
参考文献:[1] Krashen, S. D. Principle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M]Oxford:Pergamon Press.1982.[2] 胡燕花.输入假说对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启示[J].外语研究,2006(5)[3] 杨敏孔敏素. 克拉申的输入假说理论对大学英语第二课堂建设的启示[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8)[4] 文秋芳周燕. 评述外语专业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发展[J].外语学刊,2006 (5)[5](美)理查德·保罗. 批判性思维:思维、写作、沟通、解决问题的根本技巧[M]新星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