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过对弗洛伊德人格发展理论的简要阐述,探讨其对儿童教育的启示:一是儿童的成长更需要父母的爱;二是注意同性别父母对孩子的影响;三是不同家庭的教养模式会使儿童形成不同的人格;四是把握好儿童的训练和学习;五是使儿童建立起成熟的心理防御机制。
最后,在启示下分别从重视健全人格培养的教育目标、良好的教育环境、民主型的教育模式、关键的教育时机和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方法探讨儿童教育的对策。
关键词:人格发展理论儿童教育启示对策儿童是祖国的花朵和未来,不仅要有良好的智能素质,更要具有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人格素质。
因此,重视和加强儿童的教育已成为当代社会教育的主题之一。
奥地利精神分析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d,1856-1939)的人格发展理论为儿童教育打开了一扇窗,有助于我们了解儿童的心理发展过程,把握好孩子成长的关键时期,针对孩子可能出现的问题,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防患于未然,实现儿童快乐健康地成长。
1.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简介弗洛伊德认为人格发展的基本动力是本能,尤其是性本能,性本能是驱使人所有行为的原始动力。
在人格发展的每个阶段,都会有一个特殊的区域成为里比多(libido)兴奋和满足的中心。
弗洛伊德根据里比多兴奋区域的不同将人格发展划分为五个阶段,即口唇期(oral stage)、肛门期(anal stage)、性器期(phallic stage)、潜伏期(la-tent stage)和性征期(genital stage)。
1.1口唇期(0~1岁)这时的婴儿主要通过吮吸、咀嚼等口腔活动来满足对事物与快感的需求,口腔一带成为其获得快感的中心。
弗洛伊德认为在这个时期婴儿的基本满足太多或太少都会产生口腔类型的人格。
如:吮吸、哺乳、哭叫过多就可能发展成依赖人或纠缠别人、贪婪、占有欲强的人格。
口欲满足太差,就可能形成一种紧张与不信任的人格。
在弗洛伊德看来,成人乐观、开放、慷慨等积极的人格特点和悲观、被动、退缩、猜忌等消极的人格特点都可以在这个发展阶段偶然产生的事件中找到根源。
1.2肛门期(1~3岁)断奶后的幼儿开始在父母有意识的训练下进行自我排泄,因此,这个时期的性感带转移到肛门,婴儿可以在大小便时体验到快乐。
在这一时期弗洛伊德特别强调父母对儿童大小便训练不宜浅谈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对儿童教育的启示刘敏岚陈会作者简介:刘敏岚,硕士,江西理工大学文法学院副教授,从事发展心理学、心理教育研究。
陈会,江西理工大学文法学院思想政治教育2009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心理咨询与心理素质教育。
59过早,过严或放纵。
因为在父母训练婴儿排便时,婴儿总是反抗,如果父母与婴儿间的冲突总是很强烈,可能导致所谓的肛门人格。
一种是肛门排泄的人格特征,如肮脏、浪费、不守秩序、无条理和放肆,另一种肛门便密的人格特征,如洁癖、固执、吝啬和过分注意细节。
1.3性器期(3~6岁)这个时期里比多集中投放在生殖器部位,性器官成了儿童获得快乐的主要来源。
弗洛伊德认为,在这个时期,出现一种特殊的现象:儿童恋慕父母中异性的一方,以同性的一方作为“情敌”。
男孩子恋母称为奥迪帕斯情结(Oedipus com-plex),女孩子恋父称为厄勒克特拉情结(Electra complex)。
儿童在仇恨同性父母的同时又惧怕来自他们的惩罚,处于一种焦虑状态。
在焦虑的状态下,儿童压抑对异性父母的渴望,认同父母中同性一方,即以同性父母为榜样,来解决矛盾。
这样,一方面可以“取代”同性一方而获得异性一方的情感,一方面可以因仿效同性一方而获得赏识。
以上的三个阶段称为前生殖阶段。
弗洛伊德认为,它们是人格发展最重要的阶段,为成年后的人格模式奠定了基础。
1.4潜伏期(6~12岁)这一时期里比多处于休眠状态。
儿童把上一阶段以异性父母为对象的性冲动转移到外部,如学习、交友、运动、游戏等,注重发展各种为应付环境所需的知识和技能。
这时正是儿童接受初等教育的时期。
1.5两性期(12岁以后)这是人格发展的最后阶段。
从这个时期起,儿童力图摆脱父母,与父母分开,建立自己的生活,成为社会中一个独立的成员。
这时期的儿童容易产生性的冲动和对成人的抵触情绪。
弗洛伊德还认为儿童在里比多兴奋和满足的过程中会出现固着和倒退两种危机。
“固着是由于里比多不能满足或过分满足而停滞在早期的发展阶段上,倒退是由于里比多受到挫折而退至先前的发展阶段”[5]。
如果在发展过程中,里比多固着或倒退到某个发展阶段,就形成与该阶段密切相关的性格。
在弗洛伊德看来一个人的人格在六岁左右就已经形成了,所以早期里比多的发展无论是固着还是倒退都是不正常的现象,其结果是人格发展异化。
2.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对儿童教育的启示弗洛伊德在研究人格发展的过程中,注重心理发展的阶段性、不同阶段的生理基础以及教育和训练在各发展阶段中的作用。
他对心理发展的五个阶段的划分也与心理年龄阶段的科学划分有一致性。
弗洛伊德强调早期经验在人格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认为儿童是成人之父,认为人格障碍产生的原因之一就是早期经验产生的心理印记或创伤。
这对我们探讨儿童教育有着积极的启示。
2.1父母对儿童的养育不能仅停留在物质方面的满足,更需父母的爱,以满足其心理发展的需要弗洛伊德认为,一个拥有充分爱的人,将来一定是人格健全、能爱他人、有责任心和独立感的人。
婴儿出生后,需要依靠父母维持生存,并在父母的呵护下才有安全感。
遇到突发事情,感到焦虑或不安全的威胁时,儿童便会有依赖父母的倾向。
有了父母给予的安全依恋的儿童会积极主动地对事物进行探索,解决遇到的问题。
儿童也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成长。
一位被父母爱的儿童,才知道去爱他人,更重要的是学会自爱。
留守儿童犯罪的原因之一就是缺乏父母的爱。
物质是身体的成长基础,心灵的成长需要爱的浇灌。
2.2父母是儿童成长的重要他人,尤其是与孩子同性别父母,影响着孩子的人格成长弗洛伊德认为在解决恋父或恋母情结的过程中,儿童以自己同性别的父亲或者母亲为榜样,认同他们,模仿他们,这样不仅使儿童获得男性或女性的行为风格,而且还把父母的道德观念、社会态度内化为他们自己的东西,从而形成第二自我,即超我。
若解决不好俄狄浦斯情结,会导60致各种性变态和心理失常,如同性恋。
2.3不同家庭的教养模式会使儿童形成不同的人格弗洛伊德认为不同的教养模式会使儿童形成不同的人格特征。
在肛门期以前,儿童是通过自然排泄来减少压力,从而体验快乐,而在肛门期是通过父母有意识的训练来控制排泄行为。
不同的父母会采取不同的方式来训练孩子。
权威型的父母采取严厉高压的态度来控制儿童排泄,儿童情绪受到挫折,可能选择不排泄或者在其他时间排泄,借此来惩罚父母。
这样就会形成吝啬、过分顽固、极端守规矩、对时间严格计算和脾气暴躁等过分控制的行为。
放纵型的父母过于溺爱孩子,让孩子随心所欲。
在这样家庭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多表现为自私、无礼、任性、独立性差、蛮横无理等。
民主型的父母会采取说服的方式来进行训练,并在事后细心呵护儿童,这让儿童认为排泄是一件重要而高兴的事情,因而形成慷慨大方、勤奋、乐善好施和创造等性格。
由此可见,家庭是“人类性格的工厂”,它塑造了儿童不同的人格特质。
2.4儿童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发展任务,把握好儿童在不同时期的训练和学习弗洛伊德认为每个发展阶段都有其发展任务,只有完成该阶段的任务才能顺利进入到下一个发展阶段。
在口腔期,婴儿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建立信任感,避免怀疑感和不信任感。
在肛门期,儿童的主要发展任务是建立自主感、避免羞耻和怀疑感,学会表达诸如生气、敌意等消极情绪。
在性器期,儿童发展的主要任务有两个方面:一是获得性别角色的认同和发展超我(即良心道德);二是发展主动感,避免内疚感。
在潜伏期,儿童的主要任务是发展勤奋感,避免自卑感。
两性期的发展任务是建立亲密感,避免孤独感,自我同一感的建立,实现忠诚的品质。
儿童的训练和学习应根据各阶段的发展任务而选择合适的时间,过早、过晚都不利于儿童的发展。
过早训练或学习容易让孩子产生受挫的心理。
再者,若父母对孩子进行处罚,孩子还会在内心产生对父母的憎恨和恐惧。
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案例中,不难发现,很多病人的发病原因大都是由于童年时期的伤害。
过晚训练或学习会错过教育的最佳时机,停留在原来的发展阶段,严重的会发生固着或者倒退危机。
2.5人格发展的每个阶段都存在心理冲突和挫折,要使儿童建立起成熟的心理防御机制弗洛伊德认为,胎儿在母亲体内感到非常安全,自从出生后,就处处产生一种受挫的感觉,这种感觉也是产生焦虑的本源。
心理防御机制(M ental Defense Mechanisms)一词最早是由弗洛伊德在《防御性神经精神病》一书中提出,他认为心理防御机制是缓解焦虑和冲突的非理性方式,解除心理紧张,求得内心平衡,是潜意识的。
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心理冲突和挫折时,儿童想办法去适应受挫情境,缓解焦虑,保持内心的平静,经常是在不知不觉中运用一些心理防御机制,如压抑、否认、投射和退行等。
大多数心理防御机制都是消极的,是对现实的否认或扭曲,能短暂解除内心的痛苦和不安,并没有解决潜在的心理冲突,积极的心理防御机制则可以将具有威胁性的潜意识冲动转化成可被接受的社会性行为的过程。
这样不仅能减轻动机冲突或挫折带来的困难和焦虑,还让人达到自我完善的境界。
弗洛伊德认为升华是防御机制的最高水平,一个人只有在自我是健康和成熟时,在性本能部分得到满足时,才可能施行这种防御机制。
3.基于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儿童教育对策的探讨3.1教育目标上重视儿童健全人格的培养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呈现给我们的是人格发展的阶段性和重要性,因此在儿童教育上我们要重视人格的培养。
首先,父母是子女的启蒙老师,应该从小对孩子进行健全人格的培养与教育。
在家庭教育中注重培养孩子的积极情感,让孩子形成乐观、开朗、积极的心态;帮助孩子学会处理自己的消极情绪,保持平衡心态;培养孩子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使他们善于与同学和教师交流、交往,建立良好人际关系。
其次,学校要把人格健康发展作为儿童教育的终极目标。
61在学习环境、学科教学及教师影响中渗透人格教育的因素,提高教育者的人格影响力。
3.2教育环境上注意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弗洛伊德认为人格发展的重要阶段是在六岁之前,这段时间儿童生活和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是家庭。
家庭氛围对孩子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首先,爱是和谐家庭不可缺少的元素。
家庭成员应该用心去爱家里的每一个人,尤其是父母要多关爱儿童,用心照顾,给儿童一个充满爱的世界。
第二,相互尊重,遇事多沟通。
人人都需要尊重,孩子也不例外。
家庭成员之间相互尊重。
沟通,是营造和谐、融洽家庭关系的一种方法。
第三,提高父母自身的道德水准。
儿童的思想品德能力正处于形成时期,可塑性非常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