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专题二 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专题二 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2.1 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两次鸦片战争及其严重后果。

沙俄侵犯中国大片领土。

2.认识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必然性、鸦片战争的侵略性、鸦片战争中的民族英雄。

3.认识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第二次鸦片战争给中国社会造成的严重后果。

二、过程与方法1.历史条件分析法,历史辨证法。

2.培养学生辨析史料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民族英雄,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及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历史责任感。

2.通过史实树立历史责任感,理解落后就要挨打,御侮必先自强的道理,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教材分析】18世纪到19世纪前期,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开展,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

随着生产力的飞速提升,英国对于海外市场的需求更加迫切。

鸦片战争以前,英国已建立了东方殖民体系,拥有广袤的领土,无尽资源和庞大人口的中国,成为英国拓展海外市场过程中不可忽视的目标。

鸦片战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本课重点和难点】重点:两次鸦片战争发生的背景、原因,战后丧失的主权及战争对中国的影响,分析中国战败的原因。

难点:分析两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认识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

【知识结构】一、鸦片战争1.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1)根本原因:打开中国市场(2)直接原因:虎门销烟思考:有人认为:鸦片战争“纯粹是林则徐偏激的禁烟运动激化了中外民族矛盾所致。

”你是否赞成这一观点?为什么?2.战争经过和结果战争爆发(1840年6月)--战争扩大(1841年)--战争结束(1842年8月)3.战争结果清政府失败。

与英国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批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1843年,英国又强迫清政府签订《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

《南京条约》规定:①割香港岛给英国;②赔款2100万银元;③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④中国海关收取英商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税率要与英方商定等。

《南京条约》危害:割地:破坏了中国领土主权的完整。

开口通商:使中国东南沿海门户大开,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开了列强向中国勒索赔款的恶例。

协定关税:片面协定关税,表明关税税则中国自己不能做主决定,使中国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

1843年,签订《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从中攫取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和在通商口岸租赁土地房屋居留等特权。

美法于1844年胁迫清政府分别签订《望厦条约》和《黄埔条约》。

“领事裁判权”是指资本主义国家侨民,不受居留国法律管辖的特权,也称“治外法权”。

它说明中国的司法主权遭到破坏。

但清朝官员认为有关洋人的诉讼由他们自己裁决更便当。

片面最惠国待遇:最惠国待遇是指一国在通商、航海、税收及公民的法律地位方面给予另一国享受现时或将来所给予的任何第三国同样的一切优惠、特权等待遇。

通常通过签订商务条约由缔约国双方相互给予,这是发展国际间正常贸易、消除贸易歧视的一种手段。

但近代中国与外国所签订的条约,往往只片面规定该缔约外国享有最惠国待遇,而中国并无对等的权利,故称“片面最惠国待遇”。

它充分体现了条约的不平等性。

清朝官员对最惠国待遇不知是双方共同享有的。

4.战后的中国①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中国开始成为领土和主权不完整的半独立国家。

②传统的朝贡体制被打破,被迫与英国签订不平等条约。

(什么是朝贡体制?是古代中国与外国的外交中的一种制度,是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和封建宗法观念在对外关系上的表现。

即:要求承认中国的“天子”凌驾于全世界其他统治者之上,具有无与伦比的地位。

外国的君主以两种“象征性的”方式表示他们接受这一要求:向中国天子进贡,并且行叩头之礼。

)③中国从此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资本主义的原料供应地和商品倾销市场。

思考:中英两国之间的鸦片战争,英国远道而来,中国在本土作战,为什么中国战败?请结合课后的“解析与探究”来分析中国战败的原因?英国综合国力强大――客观原因。

鸦片战争时,英国已完成工业革命,处在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生产力发达,制度先进,军备优良,战争准备充分。

主观原因――清王朝的腐朽落后。

中国处于封建社会末期,政治腐败、军备废弛、经济落后等。

根本原因――中国腐朽没落的封建社会无法抵抗新兴的资本主义。

教训:封闭导致落后,落后就要挨打;挨打就要思变,思变才能崛起!5. 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的事迹(1)人民自发抗英:1841年广州北郊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

(2)爱国将领英勇抗击、壮烈捐躯:陈连升(土家族)、定海三总兵(葛云飞、郑国鸿、王锡朋)、裕谦(蒙古族)、陈化成、海龄(满族)(3)清政府:组织抵抗不力,屈辱求和。

[板书]二、第二次鸦片战争1. 原因:思考:为什么说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继续:①从背景及西方列强的根本目的看,都是为了打开中国市场。

②从战争的手段看,侵略者都是凭借坚船利炮进行武力征服,战争过程也非常相似。

③从战争的结果看,清政府都被打败,被迫签订不平等条约,使中国丧失了种种主权。

④从战争的发动者看,以英国为主。

扩大:①从原因上看,鸦片战争后,英法等国不满足已得到的侵略权益,要求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②从影响和后果上看,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可见,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

2.经过:请读课文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经过。

3.结果:《北京条约》、《天津条约》的签订。

1858年清政府与俄、美、英、法四国分别签订《天津条约》。

主要内容包括: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增开沿海沿江10处通商口岸;外国军舰、商船可以在沿海沿江各口岸通航;外国人可以到中国内地游历、通商、传教;清政府赔偿英法两国军费各200万两白银,赔偿英商损失200万两白银。

1860年,清政府与英法分别签订了《北京条约》。

规定:除清政府承认《天津条约》有效外,还增开天津为商埠;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对英法两国的赔款各增至800万两白银等。

思考:展示十一口通商图,对比两次鸦片战争中所开放的口岸分析特点。

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开放的口岸都分布在东南沿海。

而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开放的口岸特点:多,广、深,多是指通商口岸多达11个,请学生读图,掌握最北的,最南的。

广是指口岸从东南沿海扩展到整个沿海;深是指南京、汉口的开放,使侵略势力深入到长江中游、中国内地。

这标志着资本主义列强侵略势力的深入,加深了中华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

4.影响:(1)第二次鸦片使中国丧失了大片领土,主权受到更加严重的侵害。

(2)俄国乘机强占了中国北方大片领土。

(3)清政府开始被外国列强控制,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

(4)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社会加深。

横向联系:(1)权力结构发生变化:与第一次鸦片战争不同,第二次鸦片战争刺激清朝一部分官员开始关注“洋务”,主张学习西方的“长技”,推动了洋务运动的开展。

(2)设立总理衙门,专门处理外交事务。

随着中国大门被西方列强打开,外交事务日益增多,需要一个专门机构进行外交活动。

鸦片战争以前清政府为什么没有与列强交往的外交机构?封建统治者妄自尊大,视外国为蛮夷小邦。

在这样的思想认识下,不可能有平等的与外国交往的机构存在。

这正是闭关锁国政策在对外交往中的反映。

总理衙门是中国近代第一个外交机构,表明清朝统治者对外国的态度发生了变化。

(3)设总税务司。

长期以来由英国人担任。

(4)设同文馆,翻译外国书籍,了解西方。

表明中国现代化运动由此起步。

纵向联系:想一想:两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经济、思想文化领域各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提示:鸦片战争的中国社会经济:(1)大量洋货涌入中国;(2)传统经济结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逐步瓦解。

鸦片战争后中国思想文化领域的变化:林则徐、魏源等地主阶级有识之士“开眼看世界”,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救国主张;地主阶级的洋务派兴起以“自强”“求富”为出发点的洋务运动。

小结: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不仅引起了政治经济领域的变化,而且也引起了思想观念的变化。

鸦片战争是中国遭受外国资本主义奴役的起点,它使中国由封建社会开始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转化,它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历史曾无数次的证明,文明衰败的根源,主要不在于外部力量的打击,而在于内部机制的退化。

几千年来,黄河文明受到多少次伴随征服的外来冲击,但它始终没有陨落。

我们曾经很欣赏这种文明的同化力量。

但19世纪上半期,一种新的文明,乘着西方军舰,带着廉价商品和新的思想文化观念呼啸而来的时候,古老的华夏文明再也不可能同化它了。

中国近代历史就成为一部错综复杂的历史。

我们要救民族之危亡,就必拒外寇于国门之外,要救文明之衰微,就必须打开国门迎接科学民主的曙光。

【板书设计】一、鸦片战争1.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1)根本原因:打开中国市场(2)直接原因:虎门销烟2.战争经过和结果:战争爆发(1840年6月)--战争扩大(1841年)--战争结束(1842年8月)3.战争结果:清政府失败。

《南京条约》《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

《南京条约》规定:①割香港岛给英国;②赔款2100万银元;③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④中国海关收取英商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税率要与英方商定等。

危害:割地、开口通商、协定关税、“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

4.战后的中国5. 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的事迹二、第二次鸦片战争1.原因:2.经过:3.结果:《北京条约》《天津条约》的签订。

4.影响:2.2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的典型事迹;2.发现中国近代历史中关于抗敌御侮的相关事例,总结出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过程与方法1.学生学习此课,要将中国军民的斗争上升到维护中国国家主权斗争的高度,才能理解中国人民前赴后继、英勇抗争、以天下为己任的强大动力。

2.充分运用多媒体课件的视频、图片素材,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去感悟中国人民不屈的抗争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和活动,深刻理解维护国家主权对中华民族的重要性,形成“国家兴亡、我的责任”的社会责任感,并培养学生为国家富强而发奋学习和积极进取的人生理想。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中国军民抗击外来入侵的事迹 难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自19世纪中期鸦片战争以来,泱泱中华迅速从世界第一把交椅跌落至被列强集体侵略掠夺、任人欺辱的悲惨境地,中华民族备受凌辱……但是仍然没有被列强完全征服,没有沦为殖民地,反而不断抗争,不断在现代化的道路上探索。

进入21世纪的今天,中华民族正大步行走在民族复兴的道路上! 三元里前声若雷,千众万众同时来。

因义生愤愤生勇,乡民合强强徒捶。

”——张维屏《三元里》)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