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中医护理学》第九章第一二节中药基本知识
《中医护理学》第九章第一二节中药基本知识
辛能行(行气、行血)
行气药:橘皮、青皮、香橼、佛手、枳实、枳 壳、沉香、木香、乌药
活血药:郁金、姜黄、川芎 化湿药:藿香、砂仁、豆蔻 开窍药:冰片、苏合香 温里药:肉桂、吴茱萸、小茴香、丁香、胡椒
第九章 第一二、节
(2)甘:能补、能缓、能和
p补 Ø 补气、补阳、补血、补阴 Ø 健脾、生津、润燥、温阳、助阳
第九章 第一二、节
热性药
2、四气的确定
驱虫药
收涩药
化痰药 息风止痉药
第九章 第一二、节
无明显规律性
热性
干 姜
肉 桂 附子 第九章 第一二、节
黄连 黄芩 第九章 第一二、节
大黄
寒性
3、四气的临床意义
为中医的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这种治疗 原则提供了药理或者药物学的基础。
“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 阴阳的偏盛偏衰——寒热变化
1、升降浮沉的含义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p 升降浮沉是药物对人体作用的不同趋向性。
p 升是上升,表示作用趋向于上
p 降是下降,表示作用趋向于下
p 浮是发散,表示作用趋向于外
p 沉是收束闭藏,表示作用趋向于内
p 升与浮属阳;沉与降属阴
升
浮
降 沉
第九章 第一二、节
2、升降浮沉的确定
药物作用的升降浮沉趋向,是与疾病的病势趋 向相对而言的
n 辛、甘、苦、酸、咸、涩、淡
n 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
第九章 第一二、节
2、五味与药物作用的关系 (1)辛:能散、能行
o 发散(含透疹等) o 行气 o 行血
第九章 第一二、节
辛能散
生姜
辛辣 芳香
第九章 第一二、节
胡椒
紫
苏
桂 枝
羌
防
活 第九章 第一二、节
风
第九章 第一二、节
麻黄:辛 苦
第九章 第一二、节
2、四气的确定
能够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一般为寒性 或凉性
o 能够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一般为温性 或热性
第九章 第一二、节
2、四气的确定
发散风热药 利湿退黄药
攻下药 凉血止血药 平抑肝阳药
利尿通淋药 补阴药
第九章 第一二、节
寒性药
2、四气的确定
发散风寒药 温经止血药 补阳药
p和
Ø 和味(甘草 蜂蜜)
Ø 和中(补虚药 消食药)
Ø 调和药性(甘草) p缓
Ø 缓急止痛(甘草 蜂蜜 饴糖)
第九章 第一二、节
Ø 缓和药性(甘草 大枣)
(3)苦:能泄、能燥、能坚
p泄 Ø 清泄:清热泻火 Ø 降泄:降脏腑上逆之气机(肺、胃为主)
麻黄 杏仁 葶苈子 代赭石
Ø 通泄:通利大肠(大便)
(一)四气五味
“药物的甘苦之味可略” “有毒无毒易知” “唯冷热需明”
第九章 第一二、节
四气
第九章 第一二、节
1、四气的含义
有四层意思 是指药物的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又称为四性 o 寒与凉同类,寒甚于凉;温与热同类,热甚于温 o 温热属阳,寒凉属阴 o 在实际当中有的药物的寒热并不明显,标为平性
3、五味的确定
确定依据 药物的真实滋味 药物的的功效
第九章 第一二、节
山楂 o 消食
甘能和
o 活血化瘀 辛能行
4、五味的临床意义
o 增强临床用药的准确性 咳喘
麻黄——辛——宣肺平喘 杏仁——苦——降肺止咳 五味子——酸——敛肺止咳 人参——甘——补益肺气
第九章 第一二、节
(二)升降浮沉
第九章 第一二、节
p 入药部分 ? 头、梢、皮升浮 ?
“根升梢降”?
根、果实、种子沉降
“诸花皆升,旋覆独降”? “诸子皆降,蔓荆独升”?
第九章 第一二、节
4、升降浮沉的临床意义
p 利用药物的升降浮沉性能,纠正人体 气机的升降出入失调,使之恢复正常
p 顺应气机趋向,因势利导,祛邪外出
第九章 第一二、节
(三) 归经
第九章 第一二、节
“升者引之以咸寒,则沉而直达下焦, 沉者引之以酒,则浮而上至巅顶”
p 配伍:①从众效应;②引经药的作用
麻杏石甘汤
p 性味 ? ① 性——温热升浮,寒凉沉降
“寒无浮” “热无沉” ? ② 味——辛甘升浮,酸苦咸沉降
“酸咸无升,辛甘无降” ?
第九章 第一二、节
p 药材质地 ? 质地——轻虚升浮,重实沉降
第九章 第一二、节
1、四气的含义
u 大寒、微寒、凉性
第九章 第一二、节
u 大温、微温、热性
2、四气的确定
o 是在患者服药以后,以中医寒热辨证为基 础,从药物对所治疾病的病因、病性或症 状寒热性质的影响中得以认识的。
即是说,药物的寒热温凉之性,是从药物 作用于机体所发生的反应概括出来的,主 要是与所治疾病的寒热性质相对而言的。
1、 归经的含义
o 归经是指药物对于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即 某药对某些脏腑经络有特殊的亲和作用,因而对 这些部位的病变起着主要或特殊的治疗作用。
o 归经是用以表示药物作用部位的一种性能。表示 药物作用对人体部位的选择性。 归——归属 经——某经所属的脏腑本身及其统属的器官 和循行部位。
(5)咸:能软、能下
作用:⑴软坚散结 牡蛎 ⑵泻下:在软坚基础上的通利大肠。
芒硝
适应证:癥瘕积聚、瘰疬瘿瘤、痰核等形成 坚硬结块者;燥结便秘。
第九章 第一二、节
(6)淡:能渗、能利
作 用:渗利水湿、利尿 适应证:水肿、腹水、小便不利、黄疸、
泄泻、痰饮、 带下等
猪苓、茯苓、泽泻、薏苡仁
第九章 第一二、节
p燥
大黄 芒硝 番泻叶 芦荟 大戟
Ø 苦寒燥湿 黄连 黄芩 Ø 苦温燥湿 橘皮 厚朴
p 坚阴 –阴虚火旺 - 知母 黄柏
第九章 第一二、节
(4)酸和涩:能收、能涩
作用:收敛固涩。亦即抑制正气耗散,阻 止其脱失之势。 包括:敛汗、止咳、止泻、固精、缩尿、 固崩、止带、止血等
乌梅 五味子 龙骨 牡蛎
第九章 第一二、节
具有解表、透疹、祛风湿、升阳举陷、开窍醒 神、温阳补火、行气解郁及涌吐等功效的药物, 其作用趋向主要是升浮的
具有清热、泻下、利湿、安神、止呕、平抑肝 阳、息风止痉、止咳平喘、收敛固涩及止血等 功效的药物,其作用趋向主要是沉降的
第九章 第一二、节
3、影响升降浮沉的因素
p 炮制:酒—升;姜—散;醋—收;盐—沉 “酒制升提,姜制发散” ?
“阳盛则热,阴盛则寒”
第九章 第一二、节
“阳虚生内寒,阴虚生内热”
五味
第九章 第一二、节
1、五味的含义
n 五味的本义是指辛、甘、苦、酸、咸五种 口尝而直接感知的真实滋味。 “入口则知味,入腹则知性” (徐灵胎)
n 作为中药性能中的五味,不一定是用以表 示药物的真实滋味,更主要是用以反映药 物作用在补、泄、敛、散等方面的特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