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二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

第二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

式”、960万平方公里。
• 秦朝: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封建王 朝。前221年立国,前206年被汉刘邦所灭,传2代,历15 年,建都咸阳。它的疆域东到大海,西到今甘肃、四川、 至今云南、广西、北到长城一带。 • 清朝:公元1644——1911年),从皇太极到溥仪,传11 帝,历267年,建都北京。清代乾隆年间,中国的疆域北 起萨彦岭、额尔古纳河、外兴安岭,南到南海诸岛,东南 到台湾及其附属岛屿,西到巴尔喀什湖、帕米尔高原,东 临太平洋,东至库页岛,拥有一千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3.秦汉以后,中国境内的各民族在战争或 经济交流中继续融合,比如西晋末年的永嘉之乱、 南北朝时的五胡乱华,唐代的安史之乱,使当时 的许多少数民族如匈奴、契丹、鲜卑、氐、羯等, 都先后消溶在华夏族的肌体里,并且逐渐形成了 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其他少数民族也纷纷以 华夏族为宗族,团结、统一从此成为华夏族各民 族的共同心愿。近代中国在内忧外患特别是外敌 入侵的灾难面前,一些仁人志士提出了中华民族 的概念,得到了全国各族人民的群起响应,从此 中华民族作为中国各民族的总称一直延用至今, 成为全世界炎黄子孙的精神寄托和殷切期盼。 (台湾问题)

1.中华民族是指多种民族、多种来 源。上古时期生活在黄河流域的中原民族 和周边的少数民族,如北狄、西戎、南蛮、 东夷等之间在长年的互相冲突、互相交流 中逐渐融混成为难解难分的一体,形成了 华夏族的前身。(比如巴蜀地区的三星堆秋战国时期,生活在黄河流域和长江 流域的中原各民族继续发展和状大,而生活在其 他边陲地区的民族也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方文明, 比如巴蜀地区的三星堆文明、江浙一带的屈家岭 文化、河姆渡文化,云、贵、川等地的少数民族 也创造了发达的文明,但是所有这些民族都以中 原民族为一体向心之力,认为他们的民族亦是炎 黄子孙,例如鲜卑族就认为他们是黄帝的第25子 的后代。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起以华夏诸 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并且通过书同文、 行同伦、度同制、车同轨等一系列政治文化措施, 使华夏族开始成为一个基本稳定的族体,为汉民 族的最终形成奠定了基础。
二、民族、人口
(一)民族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统称为中 华民族。在历史上,中华民族的形成有一 个渐次融合与演化的过程,可以说是“多 元一体”。

历史上曾经在中国范围内居住活动 的民族非常之多,除月支族的主体在公元 前2世纪迁到中亚以外,其他各民族几乎都 没有完全离开过中国,在今天中国的56个 民族中,除俄罗斯、朝鲜、塔塔尔族等几 个是在以往的一、二个世纪中从境外迁入 的以外,绝大多数都是在中国形成的,或 者说己在中国生活了很长时间,许多少数 民族还在中原建立过政权,其中蒙古族和 满族还统治过整个中国,但无论是汉族还 是非汉族建立的政权,都包容其他民族, 都是由多民族共同构成的统一体,也即多 元一体。
(2)气候与中医
• 例如,切脉是中医诊病最主要手段之一。而人的 脉象因四季而有显著不同。从脉波图形说,主波 振幅夏季最高,冬季最低;脉率则冬季较夏季为 快。从中医脉象说,春天应为弦脉,夏天呈钩脉, 秋天应是浮脉,冬季应见营脉。因此切脉诊病时 必需考虑季节因素。 • 因时治病的另一个例子可举针灸。中医常用针灸 治病。针灸也讲究四时。不同季节取不同穴位, 即春取络穴,夏取俞穴,秋取合穴。冬季因气在 内,体表组织对外界反应迟钝,疗效差,一般多 用药而不用针灸。
• 一是多山 ;二是多水;二是地势西高东低 。 • 中国特有的地形地貌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主要表现 在游览、文学和绘画等方面。孔子说“智者乐水, 仁者乐山。”特别是魏晋以后,文人墨客盛行游 山玩水,在文学界形成了山水诗派,在绘画界有 山水画派。许多描写山水风光的散文、诗歌和绘 画,成为流传千古的名作。也就是说,中国多山 多水的地形地貌,既哺育了古代文人,也造就了 极富特色的中国山水文化。
(4)春秋战国:从东周开国到秦始皇统一中国 这500多年,习惯上称春秋战国。在此期间, 各诸侯国之间战火不断,出现了诸侯争霸的 局面,此时的疆域基本上和周朝接近。春秋 战国时期的文化空前繁荣,出现了中国历史 上第一次文化大交锋“百家争鸣”的现象。
(5)秦朝: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 建王朝,它是在公元前221年由秦王赢政建立 起来的。秦王朝立国仅15年,它的疆域东到 大海,西到今甘肃、四川、至今云南、广西、 北到长城一带。秦朝在文化方面取得的成就 是多方面的。“兵马俑”和“阿房宫”成为 历史的见证。
(二)政区:政区是国家为进行分级管理而 划分的区域,是人为划分的,因此属于人 文地理环境范畴。
商周——分封制,秦汉——郡县制,东汉——州、 郡、县二级制,元——行省制度,明——省府县, 清——省府县,近代——省、道、县,现代—— 省、市、县。 全国共有34个省级行政区,省地县三级(其中:4 个直辖市、23个省、5个自治区、2个特别行政区)
第二章 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 环境
第一节 中国历史地理环境 的基本特征
人文地理环境定义
• 人文地理环境主要是指社会人为创造和 划分的地理环境,包括疆域、政区、民族、 人口、城市、交通、农业、牧业等诸多方 面,其中,对文化影响较大的是疆域、政 区、民族、人口。
一、疆域、政区
• (一)疆域:(1)疆域:西汉、唐、元、清、疆域超过“雄鸡
(6)汉朝:秦朝灭亡后,公元前206年,西汉 王朝建都长安,先后统治达214年,其疆域东 南至海,西北到巴尔喀什湖、葱岭。西南至 云南、广西、越南的中部,北至大漠,东北 达到了朝鲜半岛北部。自西汉中期至唐朝末 年的千余年间,越南南北部都是中原王朝的 一部分。
(7)唐朝:唐帝国是一个空前强盛的封建 帝国,唐朝全盛时,疆域东到大海,南到 南海诸岛,西到巴尔客什湖,东北抵达黑 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一带。(北界包括今俄 罗斯的一部分,南界包括越南北部,西界 包括乌滋别克斯坦的咸湖,号称唐大帝国。 唐以后至宋代中国的疆域有所缩减。唐大 帝国的文化十分繁荣,主要成就是艺术。

我们仅从水系和古代水利工程建设上,就能发现 “人化自然”的过程,发现地形地貌的变化。 • 公元前三世纪中叶,秦国李冰父子主持修建了著名 的都江堰。至今都江堰仍灌溉着成都平原上的800万亩土 地,秦统一后,派史禄主持开凿了灵渠(今广西兴安县境 内),沟通了湘水、漓水,第一次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 联结起来。秦汉以后,中原地区与岭南交通多取道于此, 近代成为以灌溉为主的河渠、白渠、漕渠等。 • 公元605—610年,隋朝开通了北起涿郡(北京)、 南至余杭(杭州),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 江五大水系的京杭大运河。这些古代水利工程的兴建,给 原来的地形地貌带来了变化,水利工程的设计和创造为人 类改造自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而水利工程本身也是“人 化自然”的实体文化。
• (二)人口:中国历史上人口变化的特点有三个 • • 1.人口众多。汉代、北宋、清朝人口数量一直占
世界三分之一。 • 2.人口分布不均衡。在历史上人口分布随着政治 中心的转移而呈现出不同的状态。 • 3.人口迁徙频繁。人口迁徙带动了文化的传播与 交融。人口迁移主要受战争、宗教、经济的影响,同时人 口迁移又带动了文化的传播和交融。 • 从15世纪以来,中国人不断移居海外,当时以移居 东南亚为主。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再次大规模不断移居 海外,主要以欧美国家为主。如今,在中国,没有四川人 的县不多;在世界,没有中国人的国家不多。人口过多是 最大的生态失衡,双胞胎多,男孩多则是人类自身失衡。
(2)商朝:中国有文字记载的朝代始于商朝。 其疆域与夏朝相似。商朝的文化非常发达, 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商代对中国文化最 大的贡献是使用文字。最大的成就就是甲骨 文,仅从河南安阳小屯村发现的十多万块甲 骨上,已发现的单字就有5000个。
(3)周朝:商周分界为公元前1046年。
商朝灭亡后,继之而起的是延续了800 多年的周朝。周文王姬昌用姜子牙治 理国政,国运昌盛。周朝分为西周和 东周两个时期,西周建都镐京,东周 建都洛邑。其统治范围包括今黄河、 长江流域和东北、华东大部。周朝在 中国文化上最大贡献是灿烂的青铜文 化。
(8)元帝国,是中国北方的蒙古族建立的政权。 元世祖忽必烈灭掉南宋后,疆域辽阔,北达 西伯利亚,南到南海,西南至西藏、云南, 西北至今新疆境内,东北达鄂霍次克海。元 代的科技和文学比较发达。元杂剧是文学史 上首次出现的宏篇巨著。
(9)清代乾隆年间,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 了巩固和发展,疆域北接西伯利亚,东临太平洋, 东南到台湾及其附属岛屿,南到南海诸岛,西到 葱岭,东北到外兴安岭、库页岛,拥有一千多万 平方公里的土地。这种疆域基本上与当今的疆域 相似。(最新测算表明,中国的实际面积是一千 万平方公里)。1840年鸦片战争后、1856年的第 二次鸦片战争、1833年的中法战争、1894年的中 日甲午战争、1899年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等, 这些使中国人民遭受屈辱的帝国主义侵华战争使 中国的大片领土沦为殖民地。

• •


1.湖泊的发育和消亡。比如有些著名的湖 泊改变了形状和面积,或者完全消亡了;一些新 的湖泊产生并继续演变。 2.水道和水系的变迁。流经东部平原地区 的江河下游一般都发生过变化,其中黄河和海河 水系的变迁尤为剧烈。 3.海陆变迁。有些河海岸变成了陆地,也 有些陆地重新沦入大海。 4.黄土高原的变迁。水土流失使原来的 “塬”日渐缩小,地形破碎,生态条件越来越差。 5.沙漠的变迁。沙漠面积扩大,吞没了一 些绿洲和城市。
(1)夏朝:夏代始于公元前1300年。中国古代的华 夏族在黄河流域繁衍发展,当时的华夏族同蛮、夷、 狄等不同族类经过长期的交往和融合,形成了共同 的族体“华夏族”。华夏族分为几个不同的部落, 这些不同的部落集团先是生息在黄河及其支流一带, 后来发展到淮河、泗水、长江、汉水等广大地区, 建立了持续600多年的夏朝。夏朝的疆域,以黄河、 长江为主,以今河南西部为中心,西起山西南部, 东至今河南、河北、山东三省交界处,南接湖北、 北到河北。
三、地形、地貌
• • (一)地形 中国地形复杂,高原、山地、盆地、平原交错,形 成了多样的、丰富的资源分布状况。是一个多山的国家, 山的风格多种多样。多元的地形必然会形成多元性的文化。 • (二)地貌 • 中国的地势西高东低,高低相差很大,自西向东构 成“三大阶梯”。青藏高原海拔在4000米以上,有“世界 屋脊”之称,为最高的一级阶梯。青藏高原以东到大兴安 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之间第二阶梯,海拔多在 1000——2000米,主要由山地、高原和盆地组成,东部 宽广的平原和丘陵是最低的第三阶梯。沿海地区多处于第 三阶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