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胁痛PPT课件

胁痛PPT课件

7、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
对胁痛属于久病入络者,倡导用辛香通络、 甘缓补虚、辛泄祛瘀等法,立方遣药颇为实 用,对后世医家影响较大。
8、林佩琴《类证治裁》
在叶氏的基础上将胁痛分为肝郁、肝瘀、痰 饮、食积、肝虚诸类,对胁痛的分类与辨证 论治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
7
三、范围
肝脏病:急慢性肝炎,肝硬化,脂肪肝, 肝寄生虫病,肝内结石,肝脓肿,肝肿 瘤。
苔脉:舌暗瘀斑,脉弦细涩。
治法:祛瘀通络。
方药:血府逐瘀汤或复元活血汤。
加减:气滞血瘀,血行不畅而致胸胁刺痛 选用血府逐瘀汤;跌打外伤,胁下瘀积 肿痛选复元活血汤等。
-
26
4、肝络失养证 主证:胁肋隐痛,绵绵不绝,遇劳加重。
伴随证:头晕目眩,夜寐不安,口干心烦。
苔脉:舌红苔少,脉细数。
治法:养阴柔肝。
-
4
2、《伤寒论》 “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
嘿嘿不欲食,心烦喜呕……。” 提出用小柴胡汤和解少阳治疗外感胁痛。
3、《金匮要略》 “水在肝,胁下支满,嚏而痛。” “留饮者,胁下痛引缺盆。” 提出水饮停留于胁肋部引起胁痛的病因病机。
-
5
4、《医学入门》 提出用小柴胡汤加芎、归、白芍、苍术、
咳唾而加重 甚则偏侧胸廓隆起
胁痛
肝胆 胁肋部 口苦、胸闷 善叹息
-
16
腹痛
部位:胃脘部以下 耻骨毛际以上
范围:广而分散 伴随症状:泄泻、或便秘
胁痛
一侧或两侧胁肋部
较小 口苦、胸闷、太息
-
17
-
18
三、辅助检查
B超、CT、肝功能、肝炎病毒指标、 血常规、肿瘤指标等。
-
19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辨外感胁痛和内伤胁痛
方药:一贯煎。
加减:若目涩,视物昏花可加草决明、女贞 子;头晕目眩甚者可加黄精、钩藤、天麻、 菊花;心中烦热,口苦甚者可加栀子、丹 皮、夜交藤、远志。
中医内科学各论—肝胆系统疾病
第一节 胁 痛
-
1
概述
一、定义:因肝络失和,以一侧或两侧 胁肋部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1. 部位:胁指胁肋部(侧胸部),位于胸 壁两侧由腋部以下至第十二肋骨之间。
2. 胁痛为自觉症状,非客观体征,病人可 能与胃脘痛,胸痹等证混淆。医生更要 注意鉴别。
3. 胁痛往往为某一疾病的临床表现之一, 单纯以胁痛而就诊的不多。
-
13
二、类证鉴别
胃脘痛
胁痛
部位:中间,心窝部 伴随症状:嗳气、泛酸、嘈杂
与饮食有关
两侧,胁肋部 口苦、胸闷、太息 纳呆、厌油、目眩。
-
14
胸痛
胁痛
病因:皆可因情志不畅、肝气郁滞而致
部位: 前胸部 (心肺) 伴随症状:心悸、胸闷、
咳嗽、少寐
两侧胁肋部(肝胆) 口苦、胸闷、太息
-
15随证:纳呆呕恶,或目黄身黄,小便黄, 大便秘结或溏泄。
苔脉: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治法:清热利湿。 方药:龙胆泻肝汤,蒿芩清胆汤。
加减:胆府郁热,用大柴胡汤;胆蛔证,选 乌梅丸;阳明府实,加大承气汤。
-
25
3、瘀血阻络证
主证:胁痛如刺,固定不移,入夜尤甚, 痛处拒按。
伴随证:面色黧黑,胁下癥块。
-
23
三、证治分型
1、肝郁气滞证 主证:胸胁胀痛,走窜不定,与情志有关。 伴随证:胸闷不舒,喜太息,脘腹胀满,纳
少嗳气。 苔脉:苔薄脉弦。 治法:疏肝理气。 方药:柴胡疏肝散。 加减:气郁化火,加金铃子散、左金丸。
脾失健运,加四君子或痛泻要方。
-
24
2、肝胆湿热证 主证:胁痛以胀痛为主,口苦,脘腹痞闷。
外感
内伤
起病急
起病慢
多伴表证
多无表证
有发热恶寒
无发热恶寒
恶心呕吐等
无恶心呕吐
湿热所致
气滞血瘀所致
-
20
2、辨胁痛性质(在气在血,属实属虚)
气滞:胀痛为主,时痛时止,走窜不定,
与情志有关。 湿热:起病急,病程短,重着疼痛,痛有
定处,持续性痛,间歇加重。 阴虚:起病缓,病程长,隐痛绵绵,疲劳
加重,按之反舒。 血瘀:刺痛为主,痛有定处,持续、拒
因实致痛
因虚致痛
-
11
3、病因病机小结: 病机:肝胆脉络失和 不通则痛
不荣则痛 病理因素:气滞、血瘀、湿热。 病位:主要在肝胆,涉及脾胃、肾。 病性:以实证多见。
-
12
诊断要点
一、诊断依据
1、一侧或两侧胁肋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 2、疼痛性质可表现为刺痛、胀痛、隐痛、 闷痛或窜痛。 3、反复发作的病史。 4、结合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肝功能、乙 肝两对半、腹部B超、腹部CT等有助于诊 断。
-
9
病因病机
1、病因 七情所伤:忧郁、暴怒。 外伤闪挫:负重、跌扑、闪挫。 外感湿热:邪犯少阳,枢机不利。 饮食不节:肥甘、嗜酒、饥饱不节。 久病劳伤:久病、久劳、房欲过度。
-
10
2、病机 七情损伤,肝气郁结 外伤闪挫,气滞血瘀 外感湿热,蕴结肝胆 醇酒肥甘,肝胆湿热 湿热日久,耗伤肝阴
久病久劳,阴血亏损
按,入夜更甚。
-
21
3、辨脏腑虚实
实证 起病急,病程短 气滞、血瘀、湿热 胀痛、刺痛 拒按 体壮脉实
虚证 起病慢,病程长 阴血亏虚 隐痛 喜按 体虚脉虚
-
22
二、治疗原则
肝络失和——疏肝和络,通则不痛
实证以祛邪流通为要,酌情采用理气、 活血、清热、利湿等。
虚症以柔肝扶正为要,滋阴、养血,不 忘舒达肝气(柔肝)。
-
2
-
3
二、历史沿革
1、《内经》
《灵枢·五邪》:邪在肝,则两胁中痛。 《素问·脏气法时论篇》: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 《灵枢·胀论》:胆胀者,胁下痛胀,口中苦,善太
息。
《素问·刺热论篇》:肝热病者… …胁满痛,手足燥, 不得安卧。
《素问·举痛论》:“寒气客于厥阴之脉,厥阴之脉 者,络阴器,系于肝,寒气于脉中,则血涩脉急, 故胁肋与少腹相引痛矣。”
胆囊病:急慢性胆囊炎,胆石症,胆道蛔 虫症。
其他:肋间神经痛(带状疱疹) ,不典型 的慢性胰腺炎。
-
8
四、证候特征
本病证以胁肋部疼痛,可发生在一侧或 两侧为其主要证候。但由于病因、病性、病 程的不同,其疼痛的性质亦不同:气滞多胀 痛窜痛;瘀血多刺痛较剧。一般来说,初起 疼痛较重,久之则胁肋部隐痛时发。
青皮、龙胆草治疗肝气实的胁痛。
5、 《景岳全书》 将胁痛的病因分为外感和内伤两大类,并提 出以内伤为多见。另外对相关病证也有所论 述。《景岳全书·胁痛》:“但察其有形无 形可知之矣。盖血积有形而不移或坚硬而拒 按,气痛流行而无迹,或倏聚而倏散。”
-
6
6、《证治汇补·胁痛》 “暴怒伤肝,悲哀气结。” 提出七情内伤 可以致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