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教师观及其现代价值----今天我们怎样当老师安徽师范大学孙德玉孔丘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
孔子的思想学说对中国文化教育的发展影响重大,自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他的思想遂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精神支柱,文化教育上的统治思想,人们以孔子的是非为是非。
无论是官学还是私学教育,都以儒家经典为主要内容,人们学儒崇儒,以儒为荣。
孔子本人也受到历代帝王的推崇。
(有“圣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等称谓)其地位越来越高,一直被抬到吓人的高度。
这完全是“权势者”所为,与孔子本人毫无关系。
孔子的思想学说对世界文化、思想的发展,也产生过深刻的影响。
早在十六世纪,基督教的传教士,曾将孔子的学说包括教育思想传入欧洲,并引起了巨大的震动。
如欧洲法国启蒙主义思想家、“百科全书派”的领袖伏尔泰,曾盛赞孔子为“真理的解释者”和“道德的化身”。
他认为孔子只讲道德,而不传授任何神奇事物,从不声称神灵和先知,仅此一点就是无可比拟的伟大。
从16世纪至今,世界上曾经几次掀起研究孔学的热潮,有些国家(如日本、韩国、新加坡、朝鲜等)还把孔子的伦理学说列入学校的教育内容,这都说明孔子思想影响的巨大深远。
孔子作为一个私学大师,毕生致力于教育事业,是一位尽职尽责且深受学生欢迎与爱戴的好教师,在许多方面确实具备了优秀教师的品质。
从《论语》一书的记载来看,诸如热爱学生,忠于教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言传身教,知行统一;立志乐道,持之以恒;克己内省,改过迁善;后生可畏,教学相长;因材施教,启发诱导等等思想,均有值得我们借鉴之处。
一、热爱学生,忠于教职。
他说:“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宪问》)意思是说爱学生,自己能不任劳任怨吗:忠于教职,自己能不谆谆教导吗?这种精神正是他作为一名优秀教师的优良品质的具体反映。
他不仅是这么说的,也正是这么做的。
他一生历经磨难,不屈不挠,孜孜以求,献身教育。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发愤忘食,乐而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这也正是他热爱教育事业的真实写照。
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在孔子看来,做为一名教师,必须有不断进取,认真负责的态度。
具体地说就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这里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自己,为了教育好学生,应该不断学习,努力提高业务水平,活到老学到老。
(终身学习;一泓流动的清泉;爱自己)他自己也正是这样做的:“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论语·述而》)二是对学生,不仅要不知疲倦地为他们工作,而且还要毫不保留地把自己的全部知识传授给学生,做到“无私、无隐”、还要使受教育者不倦,(“善教者使人继其志”)。
孔子还无私、无隐,他曾对学生说:“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述而》)他不仅是这样说的,而且也是这样做的。
他从未隐其学而不教的。
《论语·季氏》记载了这样一侧感人的故事:孔子的儿子孔鲤在孔门受业,弟子陈亢怀疑孔子给儿子以特殊的教导,于是便问孔鲤“有异问乎?”孔鲤说吾父教导我“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故退而学诗、学礼。
陈亢没有听到什么“异闻”,便得出“夫子远其子”的结论,即孔子对儿子和学生没有什么不同的指教,而是一视同仁。
这就是以说明孔子具有教育家的伟大胸怀。
孔子的学生子贡曾赞美说:“学不厌,智也;教不倦,仁也。
仁且智,夫子既圣矣”。
(《孟子,公孙丑上》)在这里“圣人”并没有什么神灵之光,不过是一个具有“仁且智”品格的优秀教师而已。
但要做到这一点,又是谈何容易的。
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工作态度,是中国教师的传统美德,在今天也是难能可贵的,值得我们大加发扬。
三、以身作则,知行统一。
孔子认为教师应该言行一致,成为学生的表率。
为此他强调教师应严格要求自己,处处以身作则。
他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子路》)。
又说:“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子路》)。
在这里,他看到了身教重于言教的道理,这也是道德教育的最重要的原则和方法。
其含义包括知行统一和言行一致两方面。
孔子特别注重道德行为的训练,把“行”作为道德教育的目的,以“行”作为衡量一个人道德品质的标准。
在道德践履过程中,做到身体力行呢?孔子特别强调:第一,“慎言敏行”,不说假话、大话、空话,言必及义,言必中伦,言必见行,做到“言中伦,行中虑”;“君子耻躬之不逮”第二,“言必信,行必果”,一切言行都要用结果和效果来检验。
反对言而无信,行而未果。
第三,从教者要“率身正行”,成为学生效法的典范。
(学高与身正哪个更重要?)四、立志乐道,志存高远。
首先,强调立志的重要性。
他要求人们必须树立远大理想和宏伟目标,即所谓“志于道”,成为弘道扬道的仁人志士,为“道”奋斗终生。
其次,强调正确处理远大理想与眼前利益的关系。
孔子主张眼前利益必须服从远大理想,为了实现远大理想能够牺牲眼前利益。
此即所谓义、利关系。
他要求士君子必须做到“见得思义”,“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德者,本也;财者,末也”。
(德财兼备、义利并行)我们能够做的和应该的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再次,要坚持长期艰苦磨炼,持之以恒,要有百折不挠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
做到“磨而不磷,涅而不缁,”能经受任何困难考验,才能坚守志向,实现理想。
五、克己内省,改过迁善。
这是孔子强调的一种重要的道德修养方法。
道德修养贵在自觉,道德教育贵在培养人的道德自觉性,一切道德行为都是成于内而形于外的自觉行动。
因此,这是自我教育的重要方法。
首先,他强调严以责己,宽以待人,即所谓“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反求诸己”,“不尤人”;其次,要善于自我省察,做到“吾日三省吾身”;再次,自我克制,要克制一切私欲、贪念和非礼行为的产生,做到视、听、言、动皆中礼。
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道德教育和修养的过程,就是长善救失、扬是抑非的过程。
孔子认为,社会没有完人,每个人都有优点和缺点、长处和短处,关键在于是否有正确态度,怎样对待“过”。
这也是“君子”和“小人”的根本区别。
因此,他要求:第一,有过必改,闻过则喜,“过则勿惮改”,“过而不改,是谓过也。
”(《学而》)“不二过”,“内自讼”,不文过饰非;第二,要“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虚心学习别人长处,以别人错误为戒。
此外,要“乐多贤友”,(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以友辅仁”,要相互“忠告而善道之”。
六、后生可畏,教学相长。
孔子十分重视年轻一代的成长发展,并寄予后生很大的希望。
他说:“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子罕》)孔子自己觉得不如颜回。
他说:“贤哉,回也,不幸短命也”。
(荀子的“青出于蓝”、韩愈的“师不必贤于弟子”)在人类发展的进程中,后代与前代总有继承与发展的关系,但是,后代总是站在前代的肩上,比前人高。
孔子的“后生可畏”正是揭示了这一真理。
孔子主张师生关系要有一个共同的基础,那就是在真理面前完全平等。
他有一句格言:“当仁,不让于师”。
(《卫灵公》)“仁”是孔子最高的道德原则。
他教导学生在“仁”面前不分师生,一律平等,学生不要因位卑或年龄小而谦让老师。
同时他还反对学生对老师的盲目服从,不赞成“对吾言无所不悦”的态度。
这种“当仁不让于师”的思想,在教育过程中就表现为师生之间可以相互批评的民主学风。
也正因为有了这种民主的风气、师生关系才得以融洽,老师也深受学生的尊敬。
孔子虽和子路、冉求、樊迟等争执很多,但孔子仍将他们培养为高材生。
同时,他们对孔子也十分爱戴。
难怪孟子说:“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
(《公孙丑上》)七、因材施教,启发诱导。
因材施教是孔子教学上最常用的一个重要原则,也是他教学获得成功的最重要的因素。
这个概念是由宋代教育家朱熹给予概括的:“夫子教人,各因其材”。
其基本含义,就是根据学生的资质、性格、才能、特长、志趣、程度等特点,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
孔子的主要做法有:第一,深入了解学生,掌握他们的特点;第二,针对学生的特点,采取因人而异的教学方法;第三,引导学生发挥特长,扬长长善;纠正学生的偏短,解偏救弊。
启发诱导是孔子教学的最高深的一条原则。
他把启发式教学表述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它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实行启发式教学必须把握学习者“愤”、“悱”的时机,适时地进行启发、诱导,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积极性、自觉求知;二是实行启发式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推理能力,做到触类旁通。
其核心是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地学习,发展思维能力。
孔子使用启发式教学的主要方法:第一,掌握学生“愤”、“悱”的心理状态,“当其时”而教;第二,教学内容要难易适度,循序渐进,“当其可”而授;第三,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由已知到未知,温故而知新;第四,教师要“罕譬而喻”、“言近旨远”,善于运用“切问近思”、“叩其两端”等方法,启发学生思考,激发学习兴趣,培养思维能力;第五,存疑问难,使无疑者有疑,使有疑者无疑。
“小疑小进,大疑大进,无疑不进”;最后,教师要“循循善诱”、“谆谆教诲”,使学生始终处于欲罢不能、欲进不已的状态,这是启发式教学的本质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