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孔子的经济思想及当代价值关词:孔子;经济思想;利民;重义利;尚俭经济全球化21世纪人类社会发展的新趋势,不仅需要雄厚的经济资源作后盾,且也需要思想文化资源大力支持。
孔子思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不仅在历史上曾起巨大的作用,在今天对于类摆脱资源困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于孔子经济思想的研究,姚电、平荣(2007)认为,孔子极入世的参政情怀和济世抱负决定他必然关注社会的济改革和发展。
他特别提出贸易由、“信”以生利的换伦理观;依“名”配财、“不患而患不均”分配伦理观;“戒奢尚”的消费伦理观等容[1]。
唐明贵(2008)认为,孔子思想在济全球化的今天其中的义利思想和的思想以及诚信思想仍具可资借鉴的价值[2]。
丹忱(2008)发现,子的义利观是其德治方略经济主张的理论基础,认为人们的欲利和求富念乃人性所在,但“利”应“义”制约,应义主利从、重义利[3]。
雷永强(2009)提出孔的“仁”学体系中有着丰富的经济理思想内涵。
他积入世,关注社会的经济改革发展,提出了体力劳动脑力劳动二分、“富国而”的生产劳动伦理观;易自由、“尚义守”的交换伦理观;不患寡而患不均”、依“、位”配财的分配伦观;节用崇俭而“度于礼的消费伦理观[4]本文在上学者理论的基础上,认孔子的经济思想与政治想和社会理想紧密联系,且反映其政治思想社会理想。
总体说,孔子的经济思想主要包括:藏富民与利民的思想,经济活动从道德规范的重义轻利想,社会可持续发观中的尚俭思想和先富后教想。
孔子的经济思想对于解决目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的一些题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藏富于民与利民的思想孔所处的春秋末年,是一个社剧烈变动的时期,从经济上看,一重要的变化是土地有制的出现。
原来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土地全王室所有,公元前594,鲁国“初税亩”制度,反映土地已经开始私有。
人们用各种手来扩大对土地的占,结果就出现了诸侯于周天子,私家富于室的情形。
《左传·哀公》这样的记载:季氏要用田赋度增加赋税,使冉有征求孔子的见,孔子主张“施取其厚,举其中,敛从其薄,但是冉有仍旧听从季氏,行田赋制度聚敛。
孔不满冉有这样的行,评论说:“百乘家,不畜聚敛之臣。
与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5],并且不认冉有是自己的徒弟:“季氏富于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
小子鸣而攻之,可也。
’[6]孔子认为,财富中危害极大,“财聚则民散”[5],财产过于集中,而百姓就要失,国家就有灭亡的危险,“聚者,召寇、肥敌、亡国危身之道也。
”[7]孔子盛富有天下而自己却独自占有的舜和禹“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与焉”《论语·泰伯),赞扬均分财富的博拖于民而能济众”(《论语·雍》)是圣人之德,提了对后世影响很大的配主张:“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8]孔子认为财富不应该集中于诸侯天子,而应该使人民富裕。
《论语颜渊》中说:“哀公问于有若:‘年饥,用不足,如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忧不足,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足,君孰与足?’”有若关于百姓足”的看法,体现了儒“藏富于民”的一贯想。
有若提出十抽一的税,与孔子反对统治者对姓进行贪得无厌的搜刮,特别反对那些“苛政猛于虎”[9]的君,主张薄敛轻税的思想也是相吻的。
孔子在《论语·尧曰》中一步把“百姓足”的观发展为“因民之所而利之”,并且认为这是达到“惠而不费”,作为“尊美,屏四恶,斯可以从政”的第一美。
二经济活动服从道德规的义利观孔子的经思想还体现在他的义观中,虽然“子罕言”[10],但在孔子为数不多言利的记载中,还是以看出孔子义利观的两层义:第一层是指孔子的义观不是单一的,而一个体系,他对于不同的对象不同的价值要求,这就是“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孔是说,君子应该明白,晓义,在价值取向上义后利,而小人即普通百姓是讲求质利益的。
儒家道德人格的模型是君子”,对于君子来说,仁义德是其生命的价值所在,是关重要的东西,仁义道德也就成为们至上的追求。
在《语》中,有多处对君子先义的行为要求,比如“君子以义为上[11],“君子以义为质”[12],“见义不为,无勇也”[13]。
而小人,即普百姓是讲求物质利益的,“君子怀,小人怀土;君子怀刑,人怀惠”[14],小人不同于子的根本之处,在于他们不是以仁道德为做人之根本,他们于仁义,却明于财利。
第二层是指如何取和对待利。
《论语·子罕中说:“子曰:‘富与贵,是之所欲也;不以其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人之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论语·述而》说:“富而可求也,虽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见,对于财利,儒不同于道家采取完排斥、绝对轻贱的态度,在符某种原则的前提下儒家也是看重财利的,其原就是“义”,以“”作为财利取舍的绳。
“欲富贵而恶贱”,虽是“人之常情”,但不合于“义”的财利,君子是坚决不的,即“非其义也,非其也,禄之以天下,弗顾;系马千驷,弗视也”[15],果符合于“义”,“舜受尧之天下,不以为泰”[16]。
可见,儒家并是不要利,只不过他们是用“义这样一种尺度限定了一取利的范围,求取的义中之利。
孔子还以义”作为求取利禄的途径,不仅“义”作为财利面前决定舍的尺度,而且把“义”为迂回取利的手段。
《论语·子》有樊迟请学稼一条,”樊请学稼。
子曰:‘吾不如老农’。
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
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
如是,则四方之民襁其子而至矣,焉用稼?’孔子认为,君子只要讲礼、讲、讲信,天下的老百姓就会归顺他,供他们役使,供养他们物。
这样义就转化为了。
孔子认为,参与生劳动,追求物质生活要的满足,这些并不是成君子人格的本质内容,君子必然视和疏远这一类经济活动与任何人一样,君子也不能离开质资料而生存。
物质资料的取得不开生产劳动,而生劳动只能由普通老百姓承担孔子看来,稼与圃只能是小人之,作为君子根本不去考虑这类事务。
谓“有大人之事,有人之事……或劳心,或劳力;劳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天下之通义也”[17]就是个道理。
儒家总是以道德的政治的眼光看待问题。
一事物的取舍、褒贬、扬抑,皆决于它们是否符合儒家所立的道德律令和政治准则。
虽然经对于人们生命的维持、延续、展是须臾不可离开的,但在儒那里,它没有成为凌于道德和政治之上的首要任务经济与道德、政治之间,在儒家那是一种头足倒置的关系。
经济活往往被看做是由道德生活和治生活决定的,经济的运行和发,只有在遵循他们定的道德的和政治的规则时具有价值。
三、社会可持发展观中的尚俭思和先富后教思想孔子提节俭,反对奢侈。
孔所说的节俭,包括两方面的意义一方面节俭财产物用减少资金支出;另一方面又反对奢浪费。
孔子认为治好一个国家,节约财物,减少出是很必要的。
有次,齐景公向孔子请教何治理国家,孔子直截了当地回答:“政在节约”[18]。
孔子一生都过着俭朴的生活不赏繁华,“饭疏,饮水,曲肱而枕之,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浮云”[19],而且要求有德情操的人“君子食无求饱,居无安”[20]。
对于“一箪食,瓢饮,在陋巷,不堪其忧,回不改其乐”[21]颜回大加赞赏,而对“志于道,恶衣恶食”和“士而怀居”[22]的“士”则得不屑一顾。
儒家的俭是礼、义为其存在前提的或者说,俭是“义”种道德规范在消费领域具体表现。
一方面,俭保持“义”这种道德节操的手段与处理财利关系时碰到的问题样,儒家看到了“义”与质生活享受之间的矛盾。
为了获或保持君子的道德人格,才宁愿活在清贫之中,即所谓“不义富且,于我如浮云。
”另一方,俭又不能有损于礼义。
如,子贡因为鲁君废了每月初祭告祖庙的礼就想索省去祭告时所用的一只羊,孔却不同意。
从社会持续发展的度出发,孔子主张“先富后教”[23]。
认为在解决吃饭问后,抓教育就成为头等事,主张“有教无类”[12],普及教育,通过教育手段高全体人民的素质,从而使社持续稳定的发展。
四、对孔子经济思想评价1.孔子的经济想有严重抑制经济发展的一,其抑制作用主要表现在首先,孔子经济思想弱化了经济体。
儒家把生产活动的主体界定为道德的小人,这种小给社会以这样一种反面范作用:在思想上使们对生产劳动产生轻贱在行动上引导了人们尽逃离生产劳动。
在这种免费论文载中心情下,人们读书、学习知识,不是服务于生产,促进经济发展,是将其作为逃离生产劳动一种途径。
这样,就把知识与生劳动远远地隔离开来,把抱负创事业的人统统引向生领域之外,生产劳动就能由那些缺乏知识的低素质人来从事。
其次,没有驱动经发展的内在动力机制。
经济的速发展,离不开有效的在动力机制,即离不开利的刺激作用。
儒家的济规范没有哪一条能够作为济发展的内在动力源,却多成为阻碍经济发展的屏障。
俭,淡了人们的取利之心;义礼则捆绑了人们的取利之手。
一个摆脱了利益诱惑,必然轻经济事务;一个民摆脱了利益诱惑,必然使会经济的发展陷于痪。
孔子经济思想虽然未能使华民族每一个成员脱利益诱惑,但却使很大一批人着这个方向努力。
2.孔子经济思想也给经的发展留下了一定的间。
它虽然有阻滞经济发展的作,但它并没有将经济发展的手脚紧捆死。
生产劳动虽然为君子不齿,趋于财利虽然不合于子的道德追求,但对于人来说,这些却是理所应当的事情儒家在君子的道德圈外给经济活动下了一定的空间,并把君之外从事生产劳动的小人视为经济动的合理主体。
孔子济思想也有个别促经济发展的积极因素。
仁作统治者经济政策的规范,要统治者一方面关心和重视老百的生产,另一方面减对老百姓的剥削,这在一定度上能够促进生产的发展,经济发展具有积极响。
3.孔子经济思想当代价值。
(1)孔子的利民思想以往各个朝代都没有得充分的重视,只是在社剧烈变革的时候,统治阶级打出所谓的“爱民”的一面旗帜,如李厚所说只是缓和社会矛盾的“解毒”而已。
而在当代,中国共产党吸了传统文化的精华,最广的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继十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之后,在十七大报告中提了适应时代要求和人民愿望的行动领和大政方针,折射民生亮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了新的更高要求,处体现着中国共产党对人民幸福安康深切关注,站在新历史起点上眺望,一百姓美好生活的新图景清晰显现:加丰富的小康内涵、更加注重全共享、更加均等化的公共务、更多活力激发财富创造、有保障的基本文化权益、多更切实的民主权、更加公平的社会环境……以说,党的利民爱民思超越于以往任何一个时。
(2)我们在深化经济体制改的过程中,存在一些场监管不到位,法律约不足的情况,如近年来出现的“三氰胺”、“地沟油”、“毒大米等个别事件,都是个别经济主体求个体利益最大化钻制度空子的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