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痹症

痹症


浇淋、水中作业或汗出入水等,外邪注于肌腠经络,滞留于关节筋骨,导
致气血痹阻而发为风寒湿痹。由于感受风寒偏盛,内有蓄热,复感风寒湿邪,可从阳化
热;或风寒湿痹经久不愈,亦可蕴而化热。
(2)感受风湿热邪:久居炎热潮湿之地,外感风湿热邪,袭于肌腠,壅于经 络,痹阻气血经脉,滞留于关节筋骨,发为风湿热痹
3.病理性质
实证——火(肝火、心火)、痰(痰热)、食(饮食积滞,胃气不和) 虚证——血虚→心失所养 临床虚多实少
本虚标实——阴虚火旺(心肾不交,君相火旺)→虚火扰心
暴受惊恐→心虚胆怯→心神不安
一、诊断依据 1.临床表现为肢体关节、肌肉疼痛,屈伸不利,或疼痛游走 不定,甚则关节剧痛、肿大,强硬、变形。 2.发病及病情的轻重常与劳累以及季节,气候的寒冷、潮湿等 天气变化有关,某些痹证的发生和加重可与饮食不当有关: 3.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不同年龄的发病与疾病的类型有 一定的关系。
一、辨证要点 痹证的辨证,一是要辨邪气的偏盛,二是要辨别虚实。临床痹痛游走不定者为 行痹,属风邪盛;痛势较甚,痛有定处,遇寒加重者为痛痹,属寒邪盛;关节酸 痛.重着,漫肿者为着痹,属湿邪盛;关节肿胀,肌肤掀红,灼热疼痛为热痹, 属热邪盛。关节疼痛日久,肿胀局限,或见皮下结节者为痰;关节肿胀,僵硬, 疼痛不移,肌肤紫暗或瘀斑等为瘀。一般说来,痹证新发,风,寒、湿、热,痰, 瘀之邪明显者为实;痹证日久,耗伤气血,损及脏腑,肝肾不足为虚;病程缠绵, 日久不愈,常为痰瘀互结,肝肾亏虚之虚实夹杂证。
[病因病机] 痹证的发生与体质因素、气候条件,生活环境及饮食等有密切关系。 正虚卫外不固是痹证发生的内在基础,感受外邪是痹证发生的外在条件。 邪气痹阻经脉为其病机根本,病变多累及肢体筋骨、肌肉、关节,甚则影响脏 腑。
一、病因
1.外因
外因为痹证发生的条件。 (1)感受风寒湿邪:久居潮湿之地,严寒冻伤,贪凉露宿、睡卧当风,暴雨
痹 证
定义 痹证是由于风,寒,湿,热等邪气闭阻经络,影响气血运行, 导致肢体筋骨、关节、肌 肉等处发生疼痛、重着、酸楚、麻木,或关节屈伸不利,僵硬,肿 大,变形等症状的一种疾病。轻者病在四肢关节肌肉,重者可内舍
于脏。
历史沿革 《内经》不仅提出了痹之病名,而且对其病因病机、证候分类以及转 归,预后等均作了较详细的沦述。如《素问?痹论》指出:“风,寒,湿 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 着痹也。”《素问?四时刺逆从论》云:“厥阴有余病阴痹,不足病生热 痹”。因感邪季节、患病部位及临床症状的不同, 《内经》又有五痹之 分。《素问?痹论》曰: “以冬遇此者为骨痹,以春遇此者为筋痹,以夏 遇此者为脉痹,以至阴遇此者为肌痹,以秋遇此者为皮痹。”《素问?痹 论》还以整体观阐述了痹与五脏的关系: “五脏皆有合,病久而不去者 ,内舍于其合也。故骨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肾。筋痹不已,复感于 邪,内舍于肝。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心。肌痹不已,复感于邪, 内舍于脾。皮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肺”。并在预后方面指出: “其人脏者死,其留连筋骨者痛久,其留连皮肤者易已。”
二、病机 风、寒、湿、热、痰、瘀等邪气滞留肢体筋脉、关节,肌肉,经脉闭阻,不通则痛,是 痹证的基本病机。患者平素体虚,阳气不足,卫外不固,腠理空虚,易为风、寒、湿、热之 邪乘虚侵袭,痹阻筋脉,肌肉、骨节,而致营卫行涩,经络不通,发生疼痛、肿胀、酸楚, 麻木,或肢体活动不灵。外邪侵袭机体,又可因人的禀赋素质不同而有寒热转化。素体阳气 偏盛,内有蓄热者,感受风寒湿邪,易从阳化热,而成为风湿热痹。阳气虚衰者,寒自内生 ,复感风寒湿邪,多从阴化寒,而成为风寒湿痹。 痰浊,瘀血、水湿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邪痹经脉,脉道阻滞,迁延 不愈,影响气血津液运行输布。血滞而为瘀,津停而为痰,酿成痰浊瘀血,痰浊瘀血阻痹经 络,可出现皮肤瘀斑、关节周围结节、屈伸不利等症;痰浊瘀血与外邪相合,阻闭经络,深 入骨骱,导致关节肿胀,僵硬,变形。痹证日久,影响脏腑功能,津液失于输布,水湿停聚 局部,可致关节肢体肿胀。痰瘀水湿可相互影响,兼夹转化,如湿聚为痰,血滞为瘀,痰可 碍血,瘀能化水,痰瘀水湿互结,旧病新邪胶着,而致病程缠绵,顽固不愈。 病初邪在经脉,累及筋骨、肌肉,关节,日久耗伤气血,损及肝肾,虚实相兼;痹证日久 ,也可由经络累及脏腑,出现相应的脏腑病变,其中以心痹较为多见,《素问?痹沦》:“ 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临床常见心烦、惊悸,动则喘促,甚则下肢 水
二、病证鉴别 痹旺与痿证的鉴别:痹证是由风,寒,湿、热之邪流注肌腠经 络,痹阻筋脉关节而致。鉴别要点首先在于痛与不痛,痹证以关节 疼痛为主,而痿证则为肢体力弱,无疼痛症状;其次要观察肢体的 活动障碍,痿证是无力运动,痹证是因痛而影响活动;再者,部分 痿证病初即有肌肉萎缩,而痹证则是由于疼痛甚或关节僵直不能活 动, 日久废而不用导致肌肉萎缩。
张仲景《金匮要略》有湿痹、血痹,历节之名,其中历节病的特点是 遍历关节疼痛,所创桂枝芍药知母汤、乌头汤等方,至今仍为临床常用 。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又称为“历节风”;王焘 《 外 台秘要》述其症 状痛如虎咬,昼轻夜重,而称“白虎病”;严用和《济生方》则称“白 虎历节”; 朱 丹溪《格致余沦》又称“痛风”;王肯堂《证治准绳》对 膝关节肿大者称为“鹤膝风”,手指关节肿大者称为“鼓槌风”;李中 梓《医宗必读》阐明“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的治则;叶天士对痹 久不愈,邪人于络,用活血化瘀法治疗,并重用虫类药剔络搜风,对临 床均有较大指导意义。
2, 内因 内因为发病的基础。 (1)劳逸不当:劳欲过度,将息失宜防御机能降低,汗出肌疏,外邪乘袭。 精气亏损,卫外不固;或激烈活动后体力下降 (2)久病体虚:老年体虚,肝肾不足,肢体筋脉失养;或病后、产生气血不足, 腠理空疏,外邪乘虚而人。如《济生方?痹》所云:“皆因体虚,腠理空疏, 受风寒湿气而成痹也。” 此外,恣食甘肥厚腻或酒热海腥发物,导致脾运失健,湿热痰浊内生:或跌 仆外伤,损及肢体筋脉,气血经脉痹阻,亦与痹证发生有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