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期中试卷(附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期中试卷(附答案)

**县20**年秋季学期七年级期中监测语文试题(考时:150分钟满分:120分)命题人:**★祝考试顺利★一、知识运用(每小题2分,共14分)1.在下列加点字的注音中,选出全对的一项(2分)A.窠.巢(cáo) 攲.斜(jī)黄晕.(yùn)吝.啬(nìn)B.莅.临(lì)菡萏.(dàn)发髻(jí)应.和(yīng)C.着.落(zhuó)蜷.伏(quán)竦峙.(zhì) 憔悴(cuì)D.尴尬..(gāngā) 荫.蔽(yìn) 匿.笑(nì) 霎.时(shà)。

2.在下列词语中,选出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2分)A.并蒂疲倦不堪美不胜收众目葵葵B.清冽洗耳恭听自相矛盾威风凛凛C.急躁鸦雀无声翻来复去截然不同D.诀别得意扬扬混为一谈不求甚解3.依次填入下列句中横线处的词语中,选出最恰当的一项。

(2分)(1)就是这点儿幻想不能一时实现,他们也并不着急,因为有这样的冬天,干啥还希望别的呢!(2)我一下子理解了语言文字的了,知道了“水”这个字就是正在我手上流过的这种清凉而奇妙的东西。

(3)真的,只有这一场雨,才完全驱走了冬天,才使世界改变了。

A.慈善奥妙姿容B.慈祥奥秘姿色C.慈祥奥妙姿色D.慈善奥秘姿容4.关于下面汉字的结构及笔顺规则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疲、趋、司、连”这四个字都是半包围结构。

B.“凹凸”这两个字的第四笔都是横折。

C.“堡、峦、杏、袁”四个字中“袁”是上中下结构,不是上下结构D.“爬、逮”两个字都是半包围结构,但“爬”先写包围部分,“逮”先写被包围部分。

5.选出下列语句运用修辞手法判断错误的一项(2分)A.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色的花热烈。

(排比)B.光明!光明!快给我光明!(反复)C.“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设问)D.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拟人)6. 选出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A.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B.“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

C.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D.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7. 从上下文连贯的角度看,衔接最紧密的一句(3分)学习知识要一点一滴,善于积累,;平凡的努力虽不惊人,却能攀登万仞高峰。

A.能铺出千里路的是细小的不显眼的石子B.细小的石子虽不显眼,却能铺出千里路。

C.不显眼的细小石子,却能铺出千里路D.千里路的铺成,是有了细小的不显眼的石子二、文化积累(11分)8.用课文原句填空。

(8分)(1)▲,应傍战场开。

(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2)▲,思君不见下渝州。

(李白《峨眉山月歌》)(3)水何澹澹,▲。

(曹操《观沧海》)(4)不知何处吹芦管,▲。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5)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一诗中既表达个人身世之悲,又慨叹繁华时代落幕的诗句是:▲,▲。

(6)《〈论语〉十二章》中论述学习和思考之间的辩证关系的句子是:▲,▲。

9.读一本好书,如同与大师们携手共游。

阅读名著,完成题目。

(共3分)母亲,工人,长妈妈即阿长,都无法营救,只默默地静候着我读熟,而且背出来。

在百静中,我似乎头里要伸出许多铁钳,将什么“生于太荒”之流夹住;也听到自己急急诵读的声音发着抖,仿佛深秋的蟋蟀,在夜中鸣叫似的。

这段文字选自《朝花夕拾》中的哪篇文章?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内容。

▲三、文章阅读(30分)(一)阅读朱自清的《春》选段,并回答下列问题。

(10分)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

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

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花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①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

②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

③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

④“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

可别恼。

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

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

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

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10.请把上文第三段的4句话重新排序:___________________(1分)1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有什么表达效果?请你说一说。

(2分)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12.“春花图”中,作者写蜜蜂嗡嗡地闹着、蝴蝶飞来飞去,对写春花有什么作用?(2分)13.作者调动了各种感官去描写无形的春风。

请问,文中划线句子是从哪个感官角度去描写春风的?写出了春风什么特点?(2分)14.最后三个自然段,除了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方法外,还运用了哪种修辞方法?这三段写出了春天的哪三个特点?(3分)(二)阅读《暴雨筛》,回答问题。

(10分)暴雨筛毕淑敏①我35岁的时候,考上了一所夜大学。

每天下班后,要穿越五条街道去读书。

一天傍晚,台风突然来了,暴雨像牛仔的皮带一样宽,翻卷着抽打大地。

老师还会不会上课呢?我拿不准。

那时,电话还不普及,打探不到确实的消息。

考虑了片刻,我穿上雨衣,又撑开一把伞,双重保险,冲出屋门。

风雨中,伞立刻被劈开,成了几块碎布。

雨衣阴险地背叛了我,涨鼓如帆,拼命要裹挟我去云中。

我只有扔了雨衣,连滚带爬。

渺无人迹的城市中,我惊惶地想到,是不是只有我一个人这样傻?也许今天根本就不上课。

②我迟疑了片刻,但咬紧牙,继续向前。

好不容易到了学校,贴身的衣服已像海带一般冷硬,牙齿像上了发条似的打颤。

没想到看门的老人说,从老师到学生,除了你,没有一个人来!③那一瞬,我非常绝望。

不单是极端的辛苦化为泡沫,更有无穷的委屈和沮丧。

④老人看我失魂落魄的样子,让我进他的小屋歇口气。

喝着他沏的热茶,我心灰意懒。

伴着窗外瀑布般的水龙,老人缓缓地说,你以后会有大出息。

我说,我是一个大傻瓜啊。

④他说,所有学生里,只有你一个人来上学了。

看,暴雨是一个筛子。

胆小的、思前想后的,都被它筛了下去,留下了最有胆量和最不怕吃苦的人。

⑤那一瞬,好似空中打了一个闪电,我的心被照得雪亮。

也许我不是三千学生当中最聪明的,但今晚的暴雨,让我知道了,我是三千学生中最有胆量和毅力的人。

从那以后,我就多了自信。

你晓得,天地万物都会齐来帮助一个自信的人。

所以,我就一步步地有了今天的成功。

(选文有改动)15.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那天傍晚的事。

(2分)16.用画出描写环境的句子,说说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2分)17.请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第②段画线句?(2分)18.简要分析文章标题的妙处。

(2分)19.你生活中有这样的体验吗?你从中有怎样的收获?(2分)(三)阅读《世说新语》两则,并回答下列问题。

(10分)《世说新语》两则[甲]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咏雪》[乙]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陈太丘与友期》20.解释下列加点的字在文中的意思。

(2分)(1)撒盐空中差可拟.(2)下车引.之(3)元方入门不顾.(4)未若..柳絮因风起21.把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2分)(1)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2)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22.[甲]文中用▲,▲等词语营造了一种融洽,欢乐,轻松的家庭气氛。

(2分)[乙]文中元方是从▲和▲两个方面反驳他父亲的友人的。

(2分)23.《陈太丘与友期》中,“友人惭,下车引之”,而“元方入门不顾”,你是怎样理解元方的行为?学习本文,你明白了怎样的道理?(2分)四、诗歌欣赏(10分)24.欣赏下面一首现代诗,回答问题(每小题2分,共4分)成功的花,冰心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1)这是一首▲诗,诗人把▲比喻为花,把▲比喻为花的“芽儿”,把▲比喻为培养花的“泪泉”。

(2)“明艳”就是指▲。

“明艳”一词,形象生动地▲;而“惊羡”一词用在这里比“羡慕”多了一层▲的意思,从而又更衬托出成功之花的▲。

25.欣赏下面一首古诗,回答问题(每小题2分,共6分)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①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次北固山下(次:)客路青山外(客路:)乡书何处达(乡书:)海日生残夜(残夜:)②从这首诗看,诗人处在怎样的境况之中?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③前人评价“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两句诗是“形容景物,妙绝千古”。

你认为它“妙”在何处?五、语文实践(5分)26.随着央视“中国成语大会”播出,节目掀起了一股追捧传统文化的热潮,让“成语大会”一时间成为网络上的热门话题,请你参加以“传承文化,走进成语”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阅读下面三则材料,然后完成后面题目。

材料一成语是中国独有的语言资源,大量成语出自传统经典著作,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智慧的结晶,承载着丰富和厚重的人文内涵,极具文化价值,堪称中华文化的“活化石”。

材料二如今,成语在人们的生活中逐渐被忽视,除了个别爱好成语接龙、成语印章的人以外,很少有人爱好积累成语。

材料三“中国成语大会”总导演关文正认为:成语就是走进中国传统文化,了解中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钥匙,我们有义务去学习和推广成语。

(1)一句话概括以上三则材料的主要内容。

(2分)(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但学习的方式也可充满趣味性,请你根据下列图示猜成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