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家庭教育对小学生成长的意义Last revision on 21 December 2020浅谈家庭教育对小学生成长的意义目录一、家庭对小学生成长的影响1、父母言行对孩子的影响2、物质环境对孩子的影响二、指导家庭关注小学生成长。
1、父母要多与孩子交流、沟通,成为孩子心声的忠实倾听者2、父母自己要保持积极的情绪,言行要得体3、父母要用“赏识”的眼光看待孩子三、建议父母教育孩子的方式1、培养孩子自信心,激发学习热情2、正确认识孩子的能力,对孩子的期望值适度。
3、培养孩子守信的习惯,对孩子许诺要慎重4、培养孩子的意志,适度的挫折教育5、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增强孩子生活自理能力。
四、结束语五、参考文献浅谈家庭教育对小学生成长的意义摘要在小学生成长的过程中,家庭是最早向孩子传授人类社会生活经验的场所,家庭是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社会上的各种关系都通过家庭影响儿童。
不同的儿童在不同的家庭中通过衣、食、住、行和父母的言传身教,领会着自己在物质生产和消费关系中的地位,形成着不同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
家长的素质如何直接影响到家长对子女教育和对学校工作的支持程度。
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少年儿童成长的摇篮,又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是学校教育的补充。
但是,在目前众多学生家庭中,家长只重视孩子学习和学习成绩,而忽视了孩子各方面能力尤其是思想上的培养和提高,严重影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
家庭对小学生的成长起表率作用、和谐的家庭文化对小学生的心理具有熏陶作用。
作为家长,不能忽视对孩子的成长教育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关键词:家庭教育父母小学生成长家庭教育的历史比学校教育还要长,孩子在每日每时的各种生活活动中受到家庭潜移默化的影响.面对当前我国独生子女的日益增多、离异家庭子女的日趋广大现象,家庭教育问题越来越引人关注。
家庭因素对小学生成长的影响,作用不能低估。
其重要性在于以下几个方面一、家庭对小学生成长的影响1、父母言行对孩子的影响一个学生从降生到完全独立进入社会,有2/3的时间在家里度过的。
小学生意识极为单纯,行为习惯也不固定,加上他们在生活上,特别是心理上对父母的依赖和爱慕,就使得父母的行为举止、思想品质容易在他们的幼小心灵留下深刻的烙印,他们从家庭成员之间道德、精神和心理等方面接受熏陶,逐步形成善与恶、真与假、好与坏、是与非、美与丑的最初概念,学会如何对待周围人和事,知道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
“身教重于言教”,子女对父母的观察最细致、感受最深,学习时间也长,这个时期的基础打得好与坏,将决定子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孩子在家庭中不仅学习知识,掌握生活、劳动的技能,也发展着智力、能力和兴趣,形成自己独特的个性,他们在家庭中既可接受良好的教育,也可能受到不良影响,这就要求家长重视家庭因素对孩子的影响。
首先,父母与孩子双方言语交往是儿童智力和人格发展不可缺少的因素。
儿童不断的得到丰富的言语刺激,这样会促使他们的智力和人格迅速而多方面的发展。
通过我对不同层次家庭的调查表明,父母所用的语言内容和质量的不同,直接影响着儿童个性品质的发展。
就拿个别农村家庭来说,他们的文化水平较低下,使用语言不准确,词汇贫乏,甚至经常使用一些粗鲁的语言,造成儿童语言能力差,智力发展迟缓,同时也形成许多不良的心理品质,如语言的攻击、撒谎、说脏话、凶话、打架等。
再有,父母和孩子的交往是相互交流的过程。
交流的越多,对促进儿童个性发展越有利。
2、物质环境对孩子的影响物质环境为孩子后天的身心发展提供条件。
良好的家庭物质环境除家具、炊具、电器等,还应从有益于孩子的教育着眼,进行必要的安排,如孩子必须的生活用品、学习用品(学画就得有齐备的画具、颜料;学钢琴就得购置钢琴)等。
家庭陈设要清洁整齐,有条不紊,美化效果好;家庭成员衣着要整洁大方,谈吐文雅这些都会使得孩子感到舒适、爱劳动、做事有条理等良好的习惯。
就拿我现在的一个学生来说吧,他的家庭物质条件对于班上其他学生的家庭来说还是比较富裕,在他的课余生活中,每到假期,父母就会带着他到处旅游,既不耽误学习,也领略到了祖国风光的秀丽,同时也丰富了自己的课余生活。
因为有这样的经历,所以他在每次的习作课上都有说不完的故事,文章写得有声有色。
但是班上大部分学生见识比较少,以至于习作时素材比较单调。
二、指导家庭关注小学生的成长小学生的成长教育仅仅由学校实验是不够的,在更重要的意义上讲,小学生的成长教育主要依靠家庭教育,因为家庭才是学生的来源与归属。
因此,学校、家长应该合力重视小学生的成长,学校应坚持不懈向家长提出各种建议,指导家长如何关注小学生的成长教育。
1.父母要多与孩子交流、沟通,成为孩子心声的忠实倾听者我们现在的孩子,缺少的正是这种倾听和沟通。
就拿我的学生们来说,他们基本上都不是本地人,父母千里迢迢的从老家来到这里,为了让自己的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
但是,在这里,父母认为孩子要想有更好的教育,就必须有丰富的物质条件。
因此许多父母平时工作很忙,他们认为倾听孩子的心声,是浪费时间,是没有必要的。
其实父母应耐心倾听孩子的想法,孩子若得不到父母的重视,只能把自己的秘密埋藏在心里。
孩子虽小,但他也有独立的人格尊严,有表达内心感受和阐述自己看法的自由,当父母和子女沟通时,可以让孩子把话说完,孩子说得有理时应该赞赏,孩子说得不合理,可以进一步交换意见,直到解开孩子心中的疙瘩为止,这样既可以以自己的生活经验来帮助孩子认识生活,解决实际生活中困扰孩子情绪的问题,又可以让孩子过得轻松、快乐。
同时许多家长与孩子沟通时感觉很苦恼,明明自己的想法很正确也有道理,但孩子就是听不进去。
谈来谈去,不仅没有效果,彼此的关系也搞得很僵。
那么,怎样解决家长所要坚持的正确原则与孩子的错误行为逻辑的冲突呢有时可以用跳出逻辑的方法解决。
举一个小例子。
我侄子,蛋蛋是个聪明可爱的孩子,学习也很努力,就是不喜欢作文。
父母为此想了很多办法,比如答应他写了好作文奖励玩具、周末带他去公园游玩等,但他就是提不起兴趣。
他父亲带着他和他写的两篇作文来找我,希望我对孩子做一点辅导。
父亲说:蛋蛋,给姑姑念念你写的作文好不好他立刻摇头:不念。
父亲说:姑姑可是老师,可以帮助你提高成绩呢。
他很不高兴:不念,要念你念。
这时候,家长的意图和孩子发生了冲突。
孩子本来不喜欢作文,更不敢在公开场合念自己的作文。
他不肯念,可能因为怕写得不好,被人笑话。
这是个弱点,这个弱点和家长的教育理念发生了冲突。
念了作文,对孩子是个锻炼。
这里,家长的意图是正确的,但孩子就是不肯配合。
遇到这种情况硬性要求孩子念,肯定不行,因为孩子没有犯什么明显的道德错误。
但这时家长说,不念就不念,算了,真没出息!合适吗这会使孩子继续不喜欢作文,继续不敢在公开场合念自己的作文,继续不敢在生人面前做大胆的陈述,性格素质和学习都会受到影响。
家庭教育中经常会发生这种冲突。
在这种冲突中,只靠坚持原则是没有用的。
虽然家长正确,但是正确的原则不能用坚持的方法来实现,这时该怎么办呢要跳出那个冲突。
我当时说:蛋蛋,姑姑会猜你写的内容。
你念出作文的第一句,我就能知道你第二句是什么。
孩子一下就好奇了,他已经忘了刚才和爸爸的争论了,忘了“你让我念、我就不念”这个对立了,也忘了他不敢念这个心理了,他的注意力被转移了。
“我不信。
”蛋蛋拿起作文就念了第一句,“我背着旱冰鞋和爸爸一起来到了旱冰场。
”接下来我说:“我看到。
”果然是这三个字。
他问:你怎么知道的我说:我就是知道,你再往下念,我还会知道呢。
结果蛋蛋一口气就念下来了。
这就是别开生面。
然后我说:蛋蛋念得真好,这篇作文写得真好。
我一连串地夸奖,并且具体夸奖他哪些地方用词准确,哪个段落写得生动。
同时要求他爸爸回去也要这样做,鼓励孩子的每一点进步。
我想,这个孩子由此可能会比过去喜欢作文。
又比如孩子穿衣服。
天冷了,该添衣服的时候孩子不肯多穿,这是许多家庭经常发生的冲突。
你要他穿他就是不穿,要不就赖着不起床。
这时候,家长千万不可在这个逻辑中,穿,不穿;穿,不穿。
啪,一巴掌打下去。
不要这样,要跳出来,方法是随机应变的。
比如可以对孩子说,你先到楼下站一站,感觉感觉,然后你说穿多少就穿多少。
孩子到楼下站一会儿,不说什么了,乖乖地穿上衣服走了。
事情需要这样解决,而不需要靠巴掌解决。
这就是别开生面解决问题的方法。
父母不懂得这个方法,往往会和孩子形成僵局,以双方共同的失败而告终。
就好像蛋蛋不念作文是一种失败,家长未能让孩子念作文也是一种失败。
孩子是人生的失败,家长是教育的失败。
教育孩子不仅要有好的目的,还要有好的方法。
当孩子因为某种倾向而不接受大人对立的倾向与大人表现出冲突的时候,只要这个冲突不是根本的道德问题,都可以用别开生面的方法来解决。
总之,父母要多与孩子交流、沟通,同时也要注意方法。
1、父母自己要保持积极的情绪,言行要得体卢梭曾说过:“误用光阴比虚掷光阴损失更大,教育错了的儿童比未受教育的儿童离智慧更远。
”家庭教育对孩子来说至关重要,父母是否能给孩子一个好榜样也非常重要。
想让孩子优秀,父母自己首先要成为“智慧家长”。
只有父母做对了,给孩子树立好榜样,孩子才能更优秀。
每一天,家长的情绪、言行都影响着孩子。
每次开家长会的时候,有的家长就会对我说,我们家长小学都没有上完,没有文化,给孩子辅导不了作业,希望老师多关注他。
听到这样的话,我很失望,家长把自己的没文化挂在嘴边当借口,把责任都推到老师身上,而自己在家只会不停地叮嘱孩子要好好学习,不要像自己一样没有文化。
说这话的时候,家长都在干些什么,不是看电视就是在聊天,这样孩子只会应付。
要不然就是把孩子当成“出气筒”,靠骂孩子来发泄淤积在心中的不满和焦虑,殊不知你的这些言行给孩子尚未成熟的心理带来了什么。
还有许多家长我们经常会碰到一些家长自己生活没有规律,却责怪孩子不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自己不求上进,却要求孩子一定要考上重点学校;对孩子不够尊重,却要求孩子尊重别人;家长对孩子很少赞扬,却要求孩子能够正确认识自我。
在家长的这些不良情绪、不得体语言、不恰当行为的影响下,孩子心中充满了恐惧、悲观、憎恨与不自信,这会直接影响到他们的情绪,影响到他们对生活的态度,影响到他们的心境。
同时,如果家长不转变原来那种只注重学习成绩的观念,孩子的压力只会越来越重,因此,我认为要引导和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观念,优化家庭教育环境,懂得自己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是孩子模仿和学习的对象,父母的言行举止,甚至脾气秉性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
因此,,家长以自身的行为和正确的方式去影响和教育子女,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榜样。
比如从小教会孩子理财,懂得感恩和回报、明白节俭的道理。
不要拿别的小朋友和自家孩子比较, 让孩子顺着自然的方式自由发展。
给孩子一些自主的机会,在他的能力范围内,给他分配一些事情,让孩子明白付出才有收获的道理,也让他学会该有的能力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