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鸢尾花的生长习性和栽培管理

鸢尾花的生长习性和栽培管理

鸢尾花的生长习性和栽培管理
生长温度
种植后,土壤温度是最重要的因素,最低温为5~8℃,最高温为20℃。

土温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出苗率。

土温过低会造成开花能力降低,故最适土温控制在16~18℃之间。

温室内生产鸢尾,最适温度为15℃。

为了缩短生长期,种植时可使用新采收的种球,前4~3周温室温度保持在18℃。

此温度可维持到1月1日,但会造成植株弱小。

13℃或更低的温度会延长生长期,同时增加植株重量,但花朵枯萎的机率增加。

为了促进开花,如“Blue Magic(蓝魔)”,如果温室高温已经被保持着,那么把温度降低是明智之举。

秋季,植株生长时,特别在温带地区,当光照不足时,温室温度必须下调以防止花朵枯萎。

一般控制在10~13℃,以“Blue Magic (蓝魔)”为例,温度降低到10~8~5℃,尽量保证植株生长。

如果在所有阶段叶片显得过多,那么得考虑修剪掉部分叶片。

生产的日夜平均温度可在20~23℃,最低温度为5℃。

在高温和光线较弱的温室中,缺少光照是造成花朵枯萎的主要原因。

在霜害经常发生的地区,生产只能在温室中进行。

其适合的生长温度应安排在夜间。

因此,不加热的温室应提早封闭,以尽可能使夜温适宜。

白天,则要提早通风,以避免出现温度升至18℃以上而造成危害。

遮荫也可以达到控温的目的,但合适的光照水平仍需保持。

露地生长温度
露地生长的最适温度为15~17℃,白天持续的高温可用遮荫网遮去。

它不仅能减少直接的太阳辐射,而且还能提高温度。

露天栽培最低和最高温度为5℃和25℃。

对于土壤温度,应保持和温室生长时相同。

湿度
较理想的相对湿度在75~80%之间。

重要的是注意避免湿度大幅度变动或湿度逐步变化。

在温暖的晴天、荫天或潮湿的天气里,相对湿度往往较高。

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需要通过同时加热和通风来降低湿度。

通风
就控温和降低湿度而言,通风是非常重要的手段。

通风时,要注意湿度不能降得过快,否则会使叶片枯萎,从而导致切花品质的下降。

遮荫
遮荫设备可以控制温室中的温度、湿度和光照。

在光照强的月份中,通风的温室和露地温度都过高(高于25℃),在这种情况下,遮荫同时通风可抑制切花品质的下降。

参见第II 章(遮荫设备)。

二氧化碳
与百合截然不同的是,二氧化碳对鸢尾开花和生长无任何影响。

浇灌
如前所述,种植前土壤必须浇水,种植期间保持土壤湿润,以促进快速生根。

种球种植后,土壤也要保持湿润。

此后,整个生长期内,土壤都必须长时期地充分湿润。

适合的湿度对鸢尾生长十分重要,因为湿度不够会表现出植株的生长高度不够,而且花朵易枯萎。

灌溉量不能精确地计算出来,因为它受天气、温室内的气候、土壤类型、作物生长周期、生长阶段等诸多因素有关。

一个最简单的确定土壤湿度是否合适的方法就是,取少量土攥在手中,松开时土块不松散而仍保持原状,这时湿度便适中。

空气不流通,又伴随着荫天或潮湿或暖湿的天气,水分过多则病害严重。

此时,特别容易引起细菌和真菌病害的发生。

同一原因,早晨浇水为好。

早晨浇水,植株不同凉干,在收获期间采摘花朵后方可浇水,否则花朵会出现灰霉斑点。

灌溉时最好采用出水均匀的顶喷。

栽培周期
鸢尾的生长周期长短取决于品种、种球的处理、生产地点(温室或露地)和生长温度。

因此,不同的品种很难确定确切的栽培周期。

在可加热的温室中,温度调整后不同鸢尾品系的栽培周期顺序如下:
Ideal 类:50~60天
Prof. Blaauw类:60~80天
Blue Magic 类:
Tingitana 类:70~90天
小球类:65~85天
其他类:55~75天
不同的品种属于那类群可参见第VIII章表3。

在不供热温室中和露地栽培,其周期取决于当地温度,因此无法预见。

植株检测
定期的检查包括土壤和其他生长状况的检测。

注意事项如下:
【土壤】:土温、干湿度、电导值、土壤结构、杂草生长情况、
【植株】:生长状况、根据光照叶片的长度、叶色、蚜虫、灰霉病、腐霉病、细菌性腐烂
【种植地点】:气候、支撑物。

编辑本段采收和加工
采收阶段和加工
鸢尾栽培管理的最后阶段便是采收和售前加工。

采收后适当处理可得到高品质的切花。

适宜的采收期可以保证鲜花质量。

秋天,当花顶以下3cm着色时便可采收。

在春夏两季,花顶以下1cm着色便可采收。

这意味着每天不得不采收2次,有时要3次,以保证采收阶段的整齐。

采收时要连根拔起。

采收后,将花朵立即扎成捆。

如果不能扎捆,则应马上放入冷藏室内。

分级和捆扎
采收后或放入冷藏室后,首先将种球从植株上切除,可使用梳状去球机器或修剪机器。

栽培方法和土壤类型决定了种球是否与花一并拔出。

随后,便是分级和捆扎。

鸢尾茎长不足70cm的植株,5cm一个等级;超过70cm的,10cm一个等级。

捆扎在一束中的鸢尾,最长枝与最短枝不超过3cm。

十枝一捆,花顶部对齐,用带子或皮筋扎紧。

成束打捆可采用流水作业。

除叶
除叶包括去除过长的叶尖和影响美观的黄叶。

捆扎后再除叶较容易。

一般用刀子,也可用机械进行。

在商业性生产中,已采用机器除叶。

贮藏
在种植鸢尾时,绝不可缺少冷藏室。

一般来说,10㎥的冷藏室可贮藏面积1000㎡生产面积的产品。

冷藏室的温度控制的2~5℃,2℃最合适。

采收后立即送入预先调温到2℃的冷藏室。

如果花束捆扎不紧,花朵温度下降很快。

这样可减缓花朵的成熟过程,保持品质。

冷藏室中也要保持干燥,以防灰霉病。

冷藏室中的湿度以不使花发干为准。

取出花扎捆。

捆扎后,秋冬采收的花柔软易弯曲,应浸入2℃的冷水中并放入室温为2℃的冷藏室中至少2小时。

当觉得花柔软的时候也可进行相同的处理。

花朵贮藏时期仅可能要短,但是时间太短,花的品质会降低。

在鲜花销售过程中,秋冬光照少,将鸢尾浸入水中运输有利于促进开花。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