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格高韵远的北宋词

格高韵远的北宋词

格高韵远的北宋词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北宋后期词浓郁的抒情色彩和精致的艺术表现。

2.能对诗歌中的名句进行鉴赏。

3.能够通过对诗歌意境(境界)的体验、鉴赏,了解意境的艺术魅力。

教学难点能够通过对诗歌意境(境界)的体验、鉴赏,了解意境的艺术魅力。

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组织教学北宋后期是填词的艺术技巧,日益成熟的时代,在这一阶段,北宋诗坛已经是名家迭出,名篇荟萃,尤其是浓郁的抒情色彩和精致的艺术表现使填词创作达到了宋词的高峰。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走进格高韵远的北宋词,来领略北宋后期词的格高韵远。

二.鉴赏《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1.学生齐读。

2.简介作者晏几道(1030?—1106?),字叔原,号小山,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

晏殊第七子,能文善词,与其父齐名。

其词受五代艳词影响而又兼“花间”之长,多抒写人生失意之苦与男女悲欢离合之情,以小令见长,工于言情,语言清新,曲折轻婉。

晚年家境中落,其词多感伤情调。

有《小山词》。

3.学生对照注释,了解词的内容。

【注】梦醒时觉得人去楼空为孤寂困锁,酒醉醒来但见门帘低低下垂。

去年春天离别的愁恨滋生恰巧又在此时。

她想起凋残的百花中独自凝立,霏霏细雨里燕子双双翱飞。

记得与歌女小蘋初次相见,她穿着两重心字香熏过的罗衣。

通过琵琶的弹奏诉说出自己的相思。

当初想见时的明月如今犹在,它曾照着象彩云一样的小蘋回归。

这是一首感旧怀人的名篇,当为作者别后怀思歌女小蘋所作。

词之上片写“春恨”,描绘梦后酒醒、落花微雨的情景。

下片写相思,追忆“初见”及“当时”的情况,表现词人苦恋之情、孤寂之感。

4.词之上片写“春恨”,描绘梦后酒醒、落花微雨的情景。

词人选取了哪些景?表达了词人怎样的心境?明确:楼台高锁,门帘低垂,百花落尽,独自凝立,细雨霏霏,燕子双飞。

宿酒方醒只见四周的楼台已闭门深锁;,那重重的帘幕正低垂到地。

写眼前的实景,对偶极工,意境浑融。

“楼台”,当是昔时朋游欢宴之所,而今已人去楼空。

词人独处一室,在寂静的阑夜,更感到格外的孤独与空虚。

企图借醉梦以逃避现实痛苦的人,最怕的是梦残酒醒,那时更是忧从中来,不可断绝了。

这里的“梦”字,语意相关,既可能是真有所梦,重梦到当年听歌笑乐的情境,也可泛指悲欢离合的感慨。

5. 词人为何会有这样的孤独与寂寞呢?明确:“春恨”,因春天的逝去而产生的一种莫名的怅惘。

“去年”二字,点明这春恨的由来已非一朝一夕的了。

同样是这春残时节,同样恼人的情思又涌上心头。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写的是孤独的词人,久久地站立庭中,对着飘零的片片落英;又见双双燕子,在霏微的春雨里轻快地飞去飞来。

“落花”、“微雨” ,本是极清美的景色,在本词中,却象征着芳春过尽,伤逝之情油然而生。

燕子双飞,反衬愁人独立,因而引起了绵长的春恨,以至在梦后酒醒时回忆起来,仍令人惆怅不已。

这种韵外之致,荡气回肠,令人流连忘返。

6.下片写相思,相思的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呢?明确:首先浮现在脑海中的依然是小蘋初见时的形象,当时她“两重心字罗衣,琵琶弦上说相思。

”她穿着薄罗衫子,上面绣有双重的“心”字。

此处的“两重心字”,还暗示着两人一见钟情,日后心心相印。

小蘋也由于初见羞涩,爱慕之意欲诉无从,唯有借助琵琶美妙的乐声,传递胸中的情愫。

弹者脉脉含情,听者知音沉醉,与白居易《琵琶行》“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同意。

“琵琶”句,既写出小蘋乐技之高,也写出两人感情上的交流已大大深化,也许已经无语心许了。

7.结尾的“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有何作用?明确:结尾两句不再写两人的相会、幽欢,转而写别后的思忆。

词人只选择了这一特定情境:在当时皎洁的明月映照下,小蘋,像一朵冉冉的彩云飘然归去。

彩云,借以指美丽而薄命的女子,其取义仍从梦后酒醒,明月依然,彩云安在?在在空寂之中仍旧是苦恋,执着到了一种“痴”的境地。

8.《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小结这是晏几道的代表作。

在内容上,它写的是小山词中最习见的题材--对过去欢乐生活的追忆,并寓有“微痛纤悲”的身世之感;在艺术上,它表现了小山词特有的深婉沉着的风格。

可以说,这首词代表了作者在词的艺术上的最高成就,堪称婉约词中的绝唱。

三.鉴赏《鹧鸪天·彩袖殷勤捧玉钟》1.学生齐读。

2.学生对照注释,了解词的内容。

【注】歌女挥舞彩袖殷勤劝酒手捧玉钟,回想当年心甘情愿醉倒于颜红。

宴上欢舞舞低了挂在杨柳上照彻楼中的明月,狂歌不停歌尽了桃花扇里的清风。

自从离别以后,回忆旧时相逢,多少次在梦中和你共同欢聚。

今日夜里尽把明亮的灯光照一照,唯恐二人相遇仍是在梦中。

明确:写词人与一个女子的久别重逢。

词的上片当年相聚的欢乐之况,下片近日重逢的惊喜之情。

3. 词的上片当年相聚的欢乐之况,请划出词中表现色彩的词语。

明确:彩袖、玉钟、醉颜红、杨柳楼、桃花扇。

这首词的艺术手法是上片利用彩色字面,描摹当年欢聚情况,似实而却虚,当前一现,倏归乌有;4.下片抒写久别相思不期而遇的惊喜之情,似梦却真,利用声韵的配合,宛如一首乐曲,使听者也仿佛进入梦境。

全词不过五十几个字,而能造成两种境界,互相补充配合,或实或虚,既有彩色的绚烂,又有声音的和谐美,足见晏几道词艺之高妙。

四.鉴赏《清贫乐·春归何处》1.学生整体背诵。

2.教师简介作者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

江西修水人,出生于诗书之家,自幼纵览六艺,博学多闻,治平年间中进士。

“苏门四学士”之一。

政治上与苏共进共退,屡遭贬谪。

诗与苏轼并称“苏黄”,追求奇拗诗风,开创了江西诗派,影响很大。

3.学生对照书下注释,了解词的大意。

【注】春天回到何处?留下一派清静找不到它回去的道路。

若是有人知道春天归去之处,请叫它仍旧回来的我同住。

可是春天去得无影无踪什么人会知,除非你问一问黄鹂。

它的叫声十分婉转,但无人能够理解,只有任凭轻风飘过蔷薇。

此为惜春之作。

词中以清新细腻的语言,表现了词人对美好春光的珍惜与热爱,抒写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执着和追求。

4.探讨:词人是如何表现自己对美好春光的珍惜与热爱的?明确:循着“寻春”这条线索,可以看到词人先是自行寻春,再是请人唤春,最后是询问黄鹂,写得一波三折,婉转多姿,心情也由急切期待转为怅然若失。

此词赋予抽象的春以具体的人的特征。

词人因春天的消逝而感到寂寞,感到无处觅得安慰,象失去了亲人似的。

这样通过词人的主观感受,反映出春天的可爱和春去的可惜,给读者以强烈的感染。

此词高妙处,在于它用曲笔渲染,跌宕起伏,饶有变化。

故先是一转,希望有人知道春天的去处,唤她回来,与她同住。

这种奇想,表现出词人对美好事物的执着和追求。

此词为表现惜春、恋春情怀的佳作。

作者在近乎口语的质朴语言中,寄寓了深重的感情。

全词的构思十分精妙:作者不知春归何处,一心要向别人请教;无人能知时,又向鸟儿请教。

问人人无语,问鸟鸟百啭,似乎大有希望,然而词人自己又无法理解,这比有问无答更可叹。

最后,鸟儿连“话”都不“说”,翻身飞走。

在这番妙趣横生的抒写中,作者的惜春之情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5.《清贫乐·春归何处》小结本词将春天“人格化”,幻想其去处,唤其归来同住,最终难见其踪影,将自然季节描写得生动活泼,寄托了词人对春天的喜爱和对“无法与春住”的无奈,妙趣横生。

五.作业布置⑴背诵这三首词。

⑵翻译《踏莎行·雾失楼台》《横塘路·凌波不过横塘路》《苏幕遮·燎沉香》第二课时一.组织教学北宋后期是填词的艺术技巧,日益成熟的时代,在这一阶段,北宋诗坛已经是名家迭出,名篇荟萃,尤其是浓郁的抒情色彩和精致的艺术表现使填词创作达到了宋词的高峰。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走进格高韵远的北宋词,来领略北宋后期词的格高韵远。

二.鉴赏《踏莎行·雾失楼台》1.学生齐读。

2.简介作者秦观(1049-1110), 北宋词人. 字少游、太虚, 号淮海居士, 高邮(今属江苏)人. 文辞为苏轼所赏识, 是“苏门四学士”(北宋文学家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和张耒的并称。

”不过“苏门四学士”这一称号只是表明这四位作家得到过苏轼的垂青和指导,接受过他的文学影响,而并不意味着他们或他们与苏轼可以统称为一个文学流派。

实际上四学士造诣各异,受苏轼影响的程度有差别,文学风格也大不相同。

)之一。

因政治上倾向于旧党, 受北宋新旧党争的波及和株连。

遭到贬谪,先后由京师被贬到杭州、处州,继而又遭到谒告,被削职,再贬郴州。

他面对接踵而来的政治迫害,感到无路可走。

此词为作者绍圣四年(1097)贬谪郴州时在旅店所写。

词中抒写了作者流徙僻远之地的凄苦失望之情和思念家乡的怅惘之情。

秦观工诗词. 词多写男女情爱, 也颇有感伤身世之作, 风格委婉含蓄, 清丽雅淡. 诗风与词风相近. 有《淮海集》、《淮海居士长短句》。

3.学生对照注释,了解词的内容。

【注】漫雾遮没楼台,暗淡的月色蒙住津渡,桃源美境任你怎样盼望都是无法找到之处。

怎能忍受这孤独的馆舍正紧紧关住春天的冷寒,特别是在杜鹃悲啼不停夕阳将暮。

驿站寄来了梅花,鱼雁传送到书素,堆砌起来的怨恨重重叠叠无法指数。

郴江幸运而又悠然自得地环绕着郴山,为了何人又要流向潇湘去。

词的上片以写景为主,描写了词人谪居郴州登高怅望时的所见和谪居的环境,但景中有情,表现了他苦闷迷惘、孤独寂寞的情怀。

下片以抒情为主,写他谪居生活中的无限哀愁,他偶尔也情中带景。

4.词中以写景为主,写到了哪些景?哪些是实景,哪些是象征的景?这些景物暗示了词人怎样的心境?明确:楼台、津渡、桃源、孤馆、杜鹃声、斜阳暮、郴江、郴山、潇湘。

⑴只有“孤馆”是实景,是郴州旅舍,其他都是象征性的物象。

⑵词中的“楼台”并非真的楼台,而只是心目中所向往的一个境界而已。

“津渡”是乘船出发的渡口,也是人生出发的津渡。

“桃源”更是虚构,是陶潜寓言的男耕女织、无战争无欺诈的世外乐土。

“楼台”、“津渡”、“桃源”前后分别缀以“失”、“迷”、“无”,包涵了一种迷惘惆怅之情。

⑶“杜鹃声”有两种意义,一是表示春暮,另一是假借其声暗喻“不如归去”。

这一意象暗含了归乡之情。

“斜阳暮”不止是说一日之暮,还有春暮的意思,尤其是还有人生之暮的悲哀。

“杜鹃声”、“斜阳暮”二意象表现了人生无限凄凉的况味。

“郴江”二句无理而妙,以象征性笔调深刻地写出了对美好事物不能保有而为命运所拨弄的悲哀。

5.词人为什么要采取这种写法?明确:⑴符合其谪贬之人的特殊身份;⑵使得情感表达得含蓄委婉。

6.赏析“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明确:此二句,正面表现羁旅生活。

孤处贬地本已寂寞难捱,何况客舍紧紧封闭于料峭春寒之中。

更加之以夕阳惨淡,徐徐西下,耳畔传来杜鹃鸟“不如归去”的阵阵悲鸣,这一切岂堪忍受!两句声情凄厉,景物描写注入了浓重的感情色彩。

三.鉴赏《横塘路·凌波不过横塘路》1.学生齐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