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目标:1.北宋早期婉约词的特点及评价,能够对诗歌中佳妙的炼字进行鉴赏。
2.学习《破阵子春景(燕子来时新社)》和《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并背诵。
学习重点:反复诵读诗词,从语言方面品评两首词的妙处。
学习难点:诗词鉴赏的切入点的选择;领会词人在诗词中抒发的委婉的感情。
一:课前准备:作者简介:晏殊,字同叔,抚州临川人。
是宋代著名的婉约派词人,景德中赐同进士出身。
庆历中官至集贤殿大学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
谥元献。
其词擅长小令,多表现诗酒生活和悠闲情致,语言婉丽,颇受南唐冯延已的影响。
晏词造语工七巧浓丽、音韵和谐、风流蕴藉、温润秀洁。
原有集,已散佚,仅存《珠玉词》及清人所辑《晏元献遗文》。
欧阳修(1007-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江西永丰)人。
天圣八年(1030年)进士。
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
欧阳修是北宋诗文革新的领袖,一代文宗,散文名列“唐宋八大家”。
文风平易流畅,纡徐婉曲,富于情韵,对当时的浮艳诗风也有所革新。
同时又是史学家,与宋祁同修《新唐书》,独力完成《新五代史》。
欧阳修善论诗,他的《六一诗话》开了诗话这一新的文学形式,对后来的词话产生很大的影响。
欧阳修也擅长写词,与晏殊齐名。
其词主要内容与晏殊相仿,多写恋情相思、酣哥醉舞、惜春赏花之类,但雅俗并存、和婉细切。
是北宋前期重要的词家之一,有《六一词》传世。
二:课堂活动(一)、阅读鉴赏晏殊《破阵子春景》感知全词1.自读上片,找出表时间的词。
明确:“新社”和“清明”2.请划出本片中出现的重点意象。
这么多的意象组成了一个含有作者主观感受的画面即意境,请你用5分钟的时间写出这一意境(描写出这一画面)明确:学生只要说出包括“燕子、梨花、碧苔、黃鹂和飞絮”等主要意象,并语言通顺连贯即可(大意为“春暧花开,春光融融,春光明媚,燕语莺声,春天的美好和新鲜”等即可)。
3.清明前为何选写梨花、清明后为何选写柳花?明确:春社在春分前后,据花信(花期)风,五日一信,春分依次三信,海棠、梨花、木兰;清明三信,依次为桐花、麦花、柳花。
作者力图很准确地写出时令的特征。
4.“三四点”“一两声”是实写还是虚写?明确:看似实写,实为虚写。
意在表现环境的幽静。
5.“巧笑”的句式有什么特点?明确:“巧笑东邻女伴”是倒装句,调整以后为“东邻女伴巧笑”,东邻女伴笑得真好看呀。
这是填词适应格律要求的需要。
6.下阕省略了那些内容?明确:下阕省略了两点内容:一是采桑女对话内容,“西邻女问东邻女:你为什么笑得如此开心?东邻女回答说”。
二是采桑女斗草的过程描写。
文笔简洁,手法巧妙。
7.笑何以从“双脸”生?明确:“巧笑”的是东邻女,“斗草赢”的也是东邻女,所以,理当东邻女笑“笑从双脸生”。
“双脸”的理解确实是问题。
“脸”这个字《说文》里未收,见于《集韵》《广韵》,“脸”即颊,“双脸”即双颊,“脸”也可解释为睑,双脸即双眼。
笑从双眼生,表现东邻女确实发自内心地笑了。
也可以将前句看作东邻女与西邻女之间的对话,这样,就解释为两个少女的笑。
8.这个女子是什么样的?明确:自然天真、纯洁无瑕、活泼聪明而调皮。
小结:上下两段之间有什么关系?与作者有什么关系?这首词是三首词里唯一一首有题目的词,题目概括了全词的主要内容。
上下两阕扣题展开。
上阕写自然景色,描写轻盈飞翔的春燕,缓缓飘落的梨花,星星点点的青苔,绿叶深处的莺啼,飘飘忽忽的柳絮,景物里透出细、小、轻、缓的心理感受,写出有名的“闲适宰相”的闲雅情趣。
下阕写采桑少女,描述充满青春气息的乡间少女游玩嬉戏的场景,表现久居高位的作者偶尔流露的人的天性真情。
自然景色是青春少女的背景,青春少女增添自然春色的活力,二者相辅相成,浑然一体。
通过描写美好的春景,表现作者对平静自由生活的向往。
(二)、阅读鉴赏欧阳修《蝶恋花》感知全词1.李清照《词序》:“欧阳公作《蝶恋花》有‘庭院深深深几许’之句,予酷爱之。
”李清照为何酷爱这句?明确:李清照本人是叠词高手,故酷爱这句。
(声声慢[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最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2.有人说本词上片的特点是“景深”,你能说说它是如何写“深”的吗?明确:一是堆雾的层层杨柳,二是无重数的帘幕,三是站于高楼也不能望见外面(章台路)。
三个“深”字重叠,前两个重叠直接强调深的程度,第三个“深”又推进一层,与“几许”构成疑问语气,与下面“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呼应起来,别有一番情趣。
3.“游冶处”与“章台路”之间有关系吗?明确:“游冶处”就是“章台路”。
这句有倒装,应为:楼高,不见玉勒雕鞍游冶处――章台路。
4.下片的前两句写的是什么意思?“春”字如何理解?明确:写的是雨横风狂催送着残春,也催送着女主人公的青春芳年。
“春”字语意双关,表明上指自然界的春天,又指词中女子自己的青春年华。
5.结句是触景生情还是借景抒情?明确:王国维《人间词话》里将情景交融分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触景生情就是无我之境,把自己激动的心情加到客观的景物里去,缘情造景,这就是有我之境。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中“泪眼”表明词里女主人公自己心情已经非常激动,把自己的感情附着到“乱红”之上,这应该是借景抒情。
6.清代人张惠言《词选》认为这首词是一首政治诗,有道理吗?明确:清代人张惠言认为,“庭院深深”就是说王宫已经非常深远,不易进入;“楼高不见”是说君王又不觉悟;“乱红飞去”喻大臣被贬逐,即北宋韩琦、范仲淹被贬。
王国维认为张惠言是穿凿附会,在《人间词话》里说:“固哉,皋文(张惠言字)之为词也!”认为本词只是兴到之作,没有寓意,就是写豪门大户的弃妇之怨。
小结:就时代论文王国维批评张惠言主要依据北宋早期词的特点和风格,北宋,柳永才开始写市民生活、苏轼才完成了词由主要写儿女艳情转向表现社会生活的内容的转变。
晏殊、欧阳修等人的词作,题材相当狭窄,主要写艳情,以娱乐抒情见长,少有寄托,同时代的范仲淹写了少量边塞词,欧阳修还嘲笑他为“穷塞主之词”,王国维甚至称北宋早期词为“倡优也”,所以《蝶恋花》不可能是政治诗,这是时代限定的。
内容基本承袭唐五代艳词,艺术手法高超,意境深远,体现北宋词“格高韵远”的发展创新。
(三)、讨论1.齐读这两首词这两首词都写春景,它们有何异同?明确:都写到落花:《破阵子》纯粹交代时令,描绘春色;《蝶恋花》主要借落花抒发怨妇之情。
手法不同:《破阵子》是正衬,《蝶恋花》是借景抒情。
2.何谓“晏欧词派”?明确:所谓“晏欧词派”指的是仁宗朝出现的一批词人,他们以宰辅大臣晏殊欧阳修为代表,词作的内容侧重于表现士大夫阶层雍容典雅的生活,自得闲适、流连光景、感伤时序的情怀;情调温婉端丽,辞采含蓄清隽、气度闲雅;言情缠绵而不儇薄,达意明白而不直露;体制短小,多为小令,基本上是晚唐五代词风的承续,而致意于提高令词的品位,尤着重于句法的变化。
(四)、探究北宋早期婉约词词的特点,评价其在词的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影响1.内容同学们在预习时比较集中地问到两首词的作者与词中抒情主体的关系,明明是男子,却以女性主体出现。
两首词基本上都是以第三人称来写。
作者尽量淡出抒情主体的角色,这是当时的词风所决定的。
以词为“诗余”,走的是五代、南唐词人艳词的老路,在题材上仍以传统的红粉佳人为主,明显受到唐五代“诗庄词媚”思维定式的影响。
北宋早期词人,多应酒宴之间歌儿舞女的要求,填词当筵演唱。
北宋早期词人作词,是随意性的应酬,是业余的娱乐消遣,是逢场作戏,是私生活的真实描写,是无遮掩性情的流露。
晏欧词也有所开拓创新。
如晏殊的《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由传统的红粉佳人写到了乡村“采桑径里”的女伴,人物形象生动传神,脂粉气淡了几分,给词坛带来自然清新的气息。
如欧阳修《踏莎行》里男性开始悄悄成为主体。
这就体现出本课课题《“格高韵远”的北宋词(一)》中的“格高韵远”,初步显示出不同于唐五代艳词的特点。
2.艺术形式对仗:《破阵子》三组工整的对偶句,加上散句,既具有对称和谐之美,也具有袅娜多姿之态。
风格:柔媚婉约,细腻别致。
声韵:平缓舒徐的节奏,丰富多彩的韵脚,精严多样的字声配合,别具一种雍容富贵的气度。
雅致文丽的语言,使词向典雅净洁的方向迈进一步,词的形式更加成熟,味道更加隽永,与唐五代词相比初步显示出韵味隽永的特点。
结论:以晏殊、欧阳修为代表的北宋早期词艺术手法胜于思想内容,令词的形式日益丰富多彩,声韵格律变化繁多而又规范整饰,创作技巧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高水平。
是宋词走向成熟、走向巅峰的重要发展阶段。
三、当堂检测:阅读《踏莎行》回答以下问题①上片所写春景,意境特点是什么?写春景的作用是什么?A“候馆梅残”:候馆,接待宾客的馆舍。
暗用南北朝陆凯的诗意“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
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驿路梅花正含有怀人之意,这里说明离人已在路上。
B“溪桥柳细”:柳细,柳树初芽,柳叶细嫩。
C“草薰风暖”:芳草吐香,春风送暖。
描绘了一幅洋溢着春天气息的溪山行旅图:旅舍旁的梅花已经开过了,只剩下几朵残英,溪桥边的柳树刚抽出细嫩的枝叶。
暖风吹送着春草的芳香。
意境特点是美好融和。
作用:以乐景写哀情。
用初春美好融和的风景反衬出男主人公的离愁。
学习目标: 1、了解范仲淹、柳永的创作的基本情况。
2、通过反复诵读鉴赏两首宋词,能够对诗词中佳妙的炼字进行赏析。
学习重点:反复诵读诗词,从语言方面品评两首词的妙处学习难点:诗词鉴赏的切入点的选择;领会词人在诗词中抒发的委婉的感情。
一:课前准备:作者简介:范仲淹(989 ~ 1052 ),字希文,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统帅,也是—位卓越的文学家和教育家,生于太宗端拱二年(989年),卒于皇佑四年(1052 年)吴县(今属江苏)人。
他和包拯同朝,为北宋名臣,少年家贫但好学,当秀才时就常以天下为己任,有敢言之名。
曾多次上书批评当时的宰相,因而三次被贬。
宋仁宗时官至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
元昊反,以龙图阁直学士与夏竦经略陕西,号令严明,夏人不敢犯,羌人称为龙图老子,夏人称为小范老子,使西线边防稳固了相当长时期。
1043年(宋仁宗庆历三年)范仲淹对当时的朝政的弊病极为痛心,提出“十事疏”,主张建立严密的仕官制度,注重农桑,整顿武备,推行法制,减轻傜役。
宋仁宗采纳他的建议,陆续推行,史称“庆历新政”。
可惜不久因为保守派的反对而不能实现,因而被贬至陜西四路宣抚使,后来在赴颍州途中病死,卒谥文正。
庆历革新运动,成为后来王安石熙丰变法的前奏。
范仲淹喜好弹琴,然平日只弹履霜一曲,故时人称之为范履霜。
他工于诗词散文,所作的文章富政治内容,文辞秀美,气度豁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