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学》课件
专才教育是培养专业人才的教育。其目的是通过 系统地讲授某一学科的专门知识,培养掌握一定 专业知识,同时具备一定专门技能的人才。 特征: 专才教育主要是针对具体岗位和行业需要来进行 的,培养的人才短期内具有不可替代性; 教育内容与社会生产及生活需要之间有明显而直 接的针对性,偏重于应用; 学生在毕业之后能较快适应社会岗位的需要。
三、高等教育与科学技术的关系
(一)科学技术对高等教育的影响 科学技术对高等教育内容的影响 科学技术对高等教育手段的影响
(二)高等教育的科技功能 高等教育通过传递和积累科学技术 而发挥再生产科学技术的功能 高等教育通过创造、发明新的科学 技术来发展科学技术的功能
四、高等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一)文化对高等教育的影响 1、 文化影响着高等教育的内容 2、文化系统与文化设施影响着高等 教育的实施 3、文化传统影响着高等教育特色的 形成
两个《莫里尔法案》,一个规定赠地、 一个规定拨款,掀起了大规模地赠地学 院运动。在稍后的一段时间内,联邦政 府共建立了69所赠地学院或资助一些大 学推行农业和机械工业教育,大大促进 了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现在很有声望 的康乃尔大学、威斯康星大学、加利福 尼亚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都是在赠地 学院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三、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的结合
高等教育由专才教育向包括专才教育又广于和 高于专才教育的通才教育转变。两者走向融合 的现实背景是: 当代科学技术加速发展和学科交叉整合的趋势, 要求大学在人才培养上,必须走通才教育和专 才教育相结合的道路; 人的和谐发展与完整人格的形成需要通才与专 才教育相结合; 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的结合是社会发展对现代 人才提出的要求。
《高 等 教 育 学》
江西师范大学
周鸿敏
Hale Waihona Puke 第一章 高等教育的本质第一节 高等教育概念
一、不同历史时期高等教育概念的演变
中世纪:高等教育仅限于大学教育。 人们普遍把欧洲中世纪大学作为近现 代高等教育的开端。中世纪大学主要 是围绕文、法、医、神四科来组织教 育和教学活动。 工业革命时期:高等教育开始建基于 中等教育之上,高等教育的内容也有 所扩展。
一、高等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一)政治对高等教育的制约 1、政治决定了高等教育的领导权,表现 为: (1)从政策、目的的制定上 (2)从组织上 (3)从经费上
2、政治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 3、政治制约着高等教育的体制 4、政治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 想品德教育的内容
(二)高等教育的政治功能
1、对受教育者进行政治教育 2、为政治经济培养所需的人才 3、推进民主政治的发展
1890年美国国会又通过了第二个 《莫里尔法案》,规 定:
联邦政府对依靠联邦赠拨土地建立起来 的赠地学院提供年度拨款(每年对每所 赠地学院拨款最低限额为一万伍千美元, 以后逐年递增,最高限额为两万伍千美 元),以保证这些新型的技术学院具有 充足的财力得以正常地运行。该法案还 强调联邦政府资助南方各州建立消除种 族歧视的新型技术学院。
(三)在现实社会背景下寻求两种价 值选择相互间的协调与整合
总的来说,个人本位和社会本位两种价值取向 基本上是一致的,而不是截然对立的,两者之 间的任何单向选择无疑是一种理论上的谬误和 实践上的幻想。 在实际中,就一个个教育思想家而言,纯粹和 绝对的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是极少见的, 大多数人只不过是厚此薄彼或厚彼薄此,绝对 或无条件地反对社会或反对个人的教育思想家 可以说是不存在的。
19世纪后半期:高等教育的外延和内涵都 发生了变化。表现在:
一方面,高等教育层次出现了多样化; 另一方面,高等教育的形式复杂化。
二、不同国家对高等教育概念的 不同界定
美国:中等后的所有教育都称为高等教 育。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高等教育是 指大学、文学院、理工学院和师范学院 等机构所提供的各种类型的教育,其基 本入学条件为完成中等教育,一般入学 年龄为18岁,学完课程后授予学位、文 凭或证书,作为完成高等学业的证明。
产生于西欧的中世纪大学主要有:
萨莱诺大学(11世纪初)、波隆那大学 (11世纪后期)、巴黎大学(12世纪中 期)、牛津大学(12世纪中期)、剑桥大 学(13世纪初)、布拉格大学(1348年)。 美国最早的大学是哈佛大学(1636年)。
我国的高等学校最早可追溯到西周时期。 有辟雍、泮宫、畴学、稷下学宫、太学 (公元前124年)、书院(最早为717年) 等。 近代中国最早建立的新式大学主要有: 天津中西学堂(1895年,1903年改为北 洋大学堂)、南洋公学(1897年)、京 师大学堂(1898年)、山西大学堂 (1902年)。
大学为社会服务的基本途径包括: 1、传播知识、推广技术、提供信息。 2、专家服务。 《莫里尔法案》的颁布, 使美国高等教 育逐步发展成世界高等教育的范例。
赠地学院的创立
当时的美国政府缺乏资金支持教育, 但其拥有数量庞大的国有土地。于是, 联邦政府决定以捐赠土地的方式资助 高等教育的发展。1862年,美国国会 通过了《莫里尔法案》(Morrill Act)。
(二)19世纪初德国大学确立了 发展科学的职能
发展科学职能产生的背景是1810年洪 堡柏林大学的创办。 柏林大学的创办的基本原则:“大学自 治与学术自由”,“教学与科研相统一 的原则”。
(三)19世纪末美国大学确立了 社会服务的职能
社会服务职能产生的背景是1862年美 国《莫里尔法案》的颁布,引发了美 国赠地学院运动。以康乃尔大学、威 斯康星大学为代表的部分赠地学院开 创了大学直接为社会服务的办学思想。
个人本位价值观主张实施自由教育、人 文教育与普通教育。 社会本位价值观注重个体社会化、公民 品德、政治品质。
二、高等教育两种价值观的 主要观点
个人本位观和社会本位观在西方都源自古希腊 时期。 个人本位观可溯源于亚里斯多德的“自由教育” 理论; 社会本位观可溯源于柏拉图的哲学家教育和军 人教育。 中国: 孔子把教育看成个体社会化的过程; 老子主要强调个人的修养完善。
第三节 英才教育和大众教育
一、高等教育发展的阶段和方式 英才教育(低于15%)------大众教育(15%-50%) ------普及教育(50%以上)(马丁·特罗) 英才高等教育阶段体现了传统高等教育特征,注 重少数治国人才和专家的培养; 大众高等教育阶段反映了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对 高级人才数量需求的扩大,也是高等教育民主化 的结果,它强调各种层次、各种类型的人才培养, 关注人才的数量。
三、如何看待“社会本位说”与 “个人本位说”
(一)从不同的社会背景角度来考察不同的价 值选择,揭示各自的由来和各种教育价值取向 的实质 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是确立教育目的过程 中最根本的教育价值取向冲突,也是教育主体 所面对的最基本的价值选择。个人本位论和社 会本位论的对立,其根源实质上是迄今为止的 社会中仍存在的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矛盾, 而在阶级社会中,所谓“社会”利益本质上是 统治阶级的利益。
历史上绝大多数教育思想家是力图通过 某种选择谋求两种教育价值在不同程度 上、以不同方式统一于教育目的和教育 活动中。 无论是以何种价值为基点来实现两种价 值的统一,实际上都是历史的、具体的 统一,都是各个教育思想家在特定历史 条件下所作的选择。
第二节 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
一、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的历史演变 通才教育——专才教育——通才教育 基本结论: (一)历史上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这两种最基 本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在社会生产力、 科学技术以及社会政治制度等因素的作用下, 各有不同程度的体现。 (二)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通才教育和专才 教育的内涵和外延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二、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的内涵 及其特征
(一)通才教育的内涵及特征 通才教育是一种通识教育,实行的是一种博雅 教育。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具有高尚情操,有高 深学问、高级思维,能自我激励、自我发展的 人才。 特征: 传授的知识侧重基础性和经典性; 教育内容的综合性和广泛性; 教育形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
(二)专才教育的内涵及特征
高等教育的概念可界定为:
高等教育是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 上进行的专业教育,是培养各类高 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 “本法所称高等教育,是指完成高级 中等教育基础上实施的教育。”
第二节
高等教育与社会的关系
高等教育受一定社会政治、经济、 科技和文化发展的制约,并对一 定社会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 的发展起作用。
(二)高等教育的文化功能 高等教育具有选择、传递、保存文化的 功能 高等教育具有创新和发展文化的功能 主要通过学术研究、国内外学术交流、对 学生提供文化素养教育等方式实现。
第三节
高等学校的社会职能
一、 大学职能的历史演变 (一)18世纪以前确立了大学培养人才的职能 高等学校的出现在西方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学园 (柏拉图,公元前387年)。 修辞学校(苏格拉底,公元前390年) “吕克昂”哲学学校(亚里斯多德,公元前335 年) 雅典大学(公元前308、306年) 亚历山大里亚大学(公元前338——330年)
二、高等教育与经济的关系
(一)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的决定作用 1、经济发展是高等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 2、经济体制的变革决定了高等教育体制的 变革。 3、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高等教育发展的规 模和速度。 4、经济结构的变化制约着高等教育的结构
(二)高等教育的经济功能
1、高等教育促进经济的增长 主要通过改善教育对象的知识素养和能力结构; 通过知识创新与知识运用来促进经济增长。 (1)斯特鲁米林的劳动简化法:教育对国民 收入增长的贡献为30%; (2)舒尔茨的教育资本储量分析法:教育对 国民收入增长的贡献为33%; (3)丹尼森的经济增长因素分析法:教育对 国民收入增长的贡献为35%。
该法案规定:
第一,联邦政府在每个州至少资助一所高等院校从事 农业和机械工程教育; 第二,按照1860年国会规定的议员分配名额,联邦政 府根据各州的议员数,按每个议员3万英亩的标准向各 州赠予国有土地或等额的土地期票; 第三,出售这些土地的收入,10%用于购买校址用地, 其余用于设立捐赠基金,其利息不得低于5%; 第四,这笔捐赠基金,如果5年内未能用于兴办上述学 院,须全部退还给联邦政府。依照该法案建立的学院 就叫做赠地学院(Land Granted Colle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