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是2002年新增加的一个考点。
这个考点虽然形式上是两个方面,但实质上是文言文翻译的两个层次,一个强调了理解是翻译的基础,一个强调在此基础上的书面表达结果。
在平时的学习中,很多学生只注重文言句的大概意思而不能具体、准确地作出翻译,其主要原因就是没有掌握文言文翻译的要领。
有关此考点的解答技巧:⑴正确理解文中的句子。
正确理解文中的句子,基本包括三个层次:一是能读通、读懂、概括其主要内容或含义;二是能理解句子内部的逻辑关系及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三是能理解语句在深层含义或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正确理解句子在文中的意思,必须做好以下几点:第一,充分体会文言文与现代汉语的差异,正确理解句中重要文言词语的实用意义,辨析和把握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特殊句式和用法,从而达到读通、读懂,真正把握句意的程度。
第二,尽管节选文段已加标点,但阅读时仍要注意断句,即句中停顿问题,以便完整、准确地理解原文、把握句意。
这就需要充分体会文言文以单音节词为主的特点,勿将两个单音节词误作一个双音节词而牵强附会地作出解释;辨清语意和语法结构,使诵读与其一致;句中牵涉到的一些专名,要细心体会、认真分析、准确诵读,否则会引起理解上的错误;了解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以便理解句子的深层含义。
总之,理解是翻译的基础。
⑵准确翻译文言句子。
第一,文言文翻译应恪守以下原则:一是要有语境意识,不能孤立地去翻译这个句子本身。
文言文中,对个别句子的翻译,必须强化语境意识,因为有些句子中的实词甚或虚词,在这个独立的句子中作出的解释是行得通的,但这个句子来源于整个文段,如果把这个翻译放回到原文中去,可能就不符合原文语境了。
这说明在文言文翻译的过程中,不能孤立地对所考查的语句进行翻译,必须要结合语境给文言文句定位。
二是,采取直译的方式,做到字字落实。
这是文言文翻译必备的一环,翻译就是将文言词变成现代汉语词,而文言文就是文言实词加虚词的语法组合,因而必须做到字字落实,为保持原貌必须直译。
三是,在翻译过程中,要将文言文的单音节词译成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
这是根据它们的特点决定的,当然不是每一个字都是如此(现代汉语词保留古汉语词的除外)。
四是,在翻译的过程中,必须将古汉语的句式、用法转换成现代汉语的句式、用法。
古今汉语的句式、用法是有较大的区别的,特别是针对现代汉语而言的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倒装句、使动句、意动句和为动句,以及一些活用现象等等,这一点是绝对不容忽视的。
五是,必须关注省略句,该补出的必须补出,该明确的必须明确。
文言文相对于现代汉语比较简约,该省则省,该简则简,可以说是言简意赅,因此在翻译成现代汉语时,为使语意明确、完整,必须关注省略的内容,补足并明确省略的内容。
例如:人民不胜禽兽虫蛇。
译为:人民禁不住禽兽虫蛇(的侵害)。
如果译文不加括号中的内容读起来就不通顺,有语病。
六是,文言文中特有的语气语言风格必须在翻译的时候很好地体现出来。
语气在某种程度上说具有表意的作用,而风格则体现语言的特色,这在翻译的过程中也是不容忽视的。
例如:冀复得兔,免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译文一为:希望再捡到碰死的兔子,结果当然不能再得到兔子,这件事却成了宋国的一个笑话。
译文二为:希望再得到兔子,兔子是不会再得到的,而他自己却被宋国人所嘲笑。
译文一没有重视与原文风格保持一致,改动较大,而译文二则采用直译的方式且保持了古文原貌,较准确地表达出原文的思想内容。
再如:周之败端,其在乎此矣。
译文一为:周朝败亡的原因,不外乎这个罢了。
译文二为:周朝所以灭亡的原因,大概就在这里了。
结合原文的上下来看,柳宗元对“周之败端”确实作了很肯定的解释,从这点看,译文一并没有错,但是柳宗元在这里是用一种推测语气“其在乎此矣”来表达这种肯定的解释的。
译文一没能把这种语气表达出来,译文二则把这种语气很好地表达出来。
第二,文言文翻译的具体方法。
一是对译,即将文言文中的单音节词译成以该词为语素的现代(多)音节词。
例如: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能够发现千里马。
句中的“世”可译为“世上”。
二是替换,即把古代词换成构词成分完全不同的现代词。
例如上例中的“有”,可译为“发现”。
至于有些意思含蓄深奥的句子,虽然把其中的古代词换成了现代词,但仍不能表达清楚时,就只好意译了。
例如: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句中的“为刎颈之交”,若直译为“成为割脖子的朋友”,那会使人感到莫名其妙,因此必须意译为“成为誓同生死的朋友”等才能表达清楚。
三是保留,即对文言文中的古今通用词和一些专有名词(人物名、地名、国名、朝代、年号、官职以及某些典章制度等)可保留不译。
例如前边例子中的古今通用词“有”“然后”、人物名“伯乐”“千里马”就不必译了。
四是删略,即对文言文中的某些语气词、连词和谦敬副词等,现代汉语中没有对等的词可以代替,删去又不影响句子的准确、通顺时,就可以删略。
例如:“夫战,勇气也”中的“夫”,“廉颇者,赵之良将也”中的“者”“也”,等等,五是补充,即补译出文言文中没有而现代汉语中又不能省略的成分。
例如“然后有千里马”一句,只有补出状语“才”、“能够”,句子的意思才完整。
六是调整,即对文言文中与现代汉语不同的词序,一般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调整过来。
例如:甚矣,汝之不惠!这个句子是主谓倒装的,目的是强调谓语,翻译时应按现代汉语的习惯调整为:你不聪明,已到了非常严重的地步了!第三,文言文翻译应需注意的几个问题:一是,首先要吃透原文,这是做好文言文翻译的关键。
能吃透原文,译文即使句子欠通,起码意思不会走样,否则,意思表达不准,句子再流利也不能解决翻译的问题。
二是,注意多义词词义的确定。
古汉语中一词多义现象较多,由于一词多义的现象,往往对句中一个词的含义似乎几种理解都可以讲通,怎样确定呢?应当注意它的语言环境,从参酌上下文意来确定。
三是,注意词句的感情色彩。
遇到感情强烈的句子,可在原文前后适当增加些辅助成分,以便把语气更好地表达出来。
四是,注意同音通假和词类活用的现象。
当按照词的常用义在句中讲不通的时候,就应该从它的同音或近音词去考虑,看它是不是通假字;当一个词在句中充当的成分反常时就应当考虑它是否活用了。
五是,恰当处理文言虚词及固定结构。
在翻译的过程中,文言实词是必须翻译出来的,它是文言句子的主体,如出现重复现象就将同意文字合并;而文言虚词表实在义的必须翻译出来,非表实在义的若表一定语气的也得表示出来,其余可以不翻译。
对于那些固定结构,要根据它自身的特点及它在句中的表意功能作出恰当的翻译,译出它的语气、色彩、风格。
六是,采用置换手段,力求使译文言简意赅。
翻译文言文就是一种语言的转换,但在转换的过程中,主要采用置换的手段(即用现代汉语词替换古汉语词),保持文言文语言简练的风格。
最后一点是,译文力求做到“信”“达”“雅”。
所谓“信”就是译文要忠实于原文,不能随心所欲;所谓“达”就是译文要文从字顺,意脉通畅,合乎现代语法规范和语法习惯,没有语病;所谓“雅”就是译文要尽量做到得体、生动,较好地体现原文的艺术特色和语言风格。
文言文翻译口诀:字字落实,决不漏一;实词必译,重复合一;虚词实义,定要翻译;虚词虚义,留住语气;单音词语,双音替换;国年官地,不必翻译;修辞用典,可用意译;若有省略,补足原意;调整词序,删去多余;推断词义,前后联系;遇到难句,前思后忆;古代语法,现代顶替;字词句篇,联成一体;忠实原文,不违原意;翻译语病,坚决摒弃。
翻译下面短文中画横线的句子1、阅读下面的文言短文,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子夏见曾子。
曾子曰:“何肥也?”对曰:“战胜故肥也。
”曾子曰:“何谓也?”子夏曰:“吾入见先王之义则荣之,出见富贵之乐又荣之,两者战于胸中,未知胜负,故臞。
今先王之义胜,故肥。
”——《喻老》[注] 臞(qú):瘦⑴吾入见先王之义则荣之,出见富贵之乐又荣之。
译文:⑵两者战于胸中,未知胜负,故臞.译文:⑶今先王之义胜,故肥。
译文:2、阅读下面一段文字,翻译画线的句子。
魏征有疾,上手诏问之。
且言:“不见数日,朕过多矣。
今欲自往,恐益为劳。
若有闻见,可封状进来。
”征上言:“比者弟子陵师,奴婢忽主,下多轻上,皆有为而然,渐不可长。
”又言:“陛下临朝,常以至公为言,退而行之,未免私僻。
或畏人知,横加威怒,欲盖弥彰,竟有何益!”……(节选自《资治通鉴》卷一九四)⑴若有闻见,可封状进来。
译文:⑵比者弟子陵师,奴婢忽主,下多轻上。
译文:⑶退而行之,未免私僻。
译文:3、阅读下面短文,翻译文中加横线的句子。
阳子之宋,宿于逆旅。
逆旅人有妾二人,其一人美,其一人恶。
恶者贵而美者贱。
阳子问其故,逆旅小子对曰:“①其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其恶者自恶,吾不知其恶也。
”阳子曰:“弟子记之:②行贤而去自贤之行,安往而不爱哉!”(《庄子·外篇·山木第二十》)译文:①②4、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子曰:“①君子易事而难说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
小人难事而易说也;②说之虽不以道,说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
”(《论语·子路》)译文:①②5、阅读下文,翻译文中加横线的句子。
墨者有巨子腹黄享,居秦,其子杀人。
秦惠王曰:“先生之年长矣,非有他子,寡人已令吏弗诛矣,先生之以此听寡人也。
”腹黄享对曰:“墨者之法曰:‘杀人者死,伤人者刑。
’此所以禁杀伤人也。
夫禁杀伤人者,天下之大义也。
王虽为之赐,而令吏弗诛,腹黄享不可不行墨者之法。
”不许惠王,而遂杀子。
子,人之所私也。
忍所私以行大义,巨子可谓公矣。
(《吕氏春秋·去私》)⑴先生之以此听寡人也译文:⑵“杀人者死,伤人者刑。
”此所以禁杀伤人也。
译文:⑶子,人之所私也。
忍所私以行大义,巨子可谓公矣。
译文:6、把下面一段文言文中画横线的部分译成现代汉语。
仲尼适楚,出于林中,见佝偻者承蜩,犹掇之也。
仲尼问:“子巧乎!有道邪?”曰:“我有道也。
五六月,累丸二不坠,则失者锱铢;累三而不坠,则失者十一;累五而不坠,犹掇之也。
吾处身也。
若橛株枸;吾执臂也,若槁木之枝;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
吾不反不侧,不以万物易蜩之翼,何为而不得!”孔子顾谓弟子曰:“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其佝偻丈人之谓乎!”(选自《庄子·达生篇》)[注]①蜩:蝉。
②橛(jué)株(zhū)枸(gōu):短树根。
⑴仲尼适楚,出于林中,见佝偻者承蜩,犹掇之也。
译文:⑵吾不反不侧,不以万物易蜩之翼,何为而不得!译文:⑶“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其佝偻丈人之谓乎!”译文:7、把文中画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项脊生曰:蜀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后秦始皇筑女怀清台。
刘玄德与曹操争天下,诸葛孔明起陇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