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花月夜
1、人类的渺小——浩渺宇宙(空间) 2、人生短暂——历史长河(时间) 3、愁情之长
1、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宋·晏殊《浣溪纱》)
——花的凋落,春的消逝,时光的流逝。 2、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宋·晏几道《临江仙》) ——芳菲已尽,美好的事物即将消逝 3、欲向相思处,花开花落时。
在人才辈出、群星璀璨的唐代诗坛,就有这样一
位诗人,因为一轮明月成就了他的千古美名。这
位诗人就是初盛唐之交的张若虚,这首诗就是千
百年来被人们广为传诵的《春江花月夜》,素来
被人评价为“孤篇盖全唐”,张若虚“孤篇横绝,
竟成大家。”
张若虚
“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闻一多
张若虚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 曾以“文词俊秀”而名显长安,与贺知 章、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他 在诗风上厌恶六朝以来的空洞艳体,追 求自由豪放,富有理想的高远意境。
1、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唐.李白《静夜思》)
——月寓思乡 2、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唐.王昌龄)
——月寓征人思家,感时伤事 3、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 夕是何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宋.苏轼
——月衬别情,意在怀人 4、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 竟夕起相思。 (唐.张九龄《望月远怀》)
•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 这几句从哪两个角度表现游子思归之情?
• 1、时间上:
• “落花”、“春半”、“江水流春”点明春天将逝, 有伤春惜春之感,表达思归之切。
• 2、空间上:
• “无限路”,点明归家路途遥远,表达有家难归之 无奈。
情感美3 细节赏析
他一生流传下来的诗歌只有两首: 《代答闺梦寒》和《春江花月夜》。 而《春江花月夜》是他沿用乐府旧题创 作的名篇,是唐诗中的一株奇葩。
二、诵读、分层、熟悉全诗
朗诵诗歌
体会: 意境美 语言美 音律美
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一、诗人介绍、作品赞誉
•
当我们遥望夜空,那皎洁的明月总是会引起
我们无限的遐思。我们会想到与明月有关的诗句: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海上生明
月,天涯共此时”,“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
霜”,“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
文人墨客,在诗中倾注了他们的悲欢离合,
记录了他们坎坷人生,抒写了他们的哲理思考。
第二课时结束
以下为扩展内容:
意象是怎样形成的?为何古人看到 这样那样的景色就会生发情感与思 考?
1、当一个物象进入诗文作品之后,它就不是
纯粹的自然物了,因为它已经被作者赋予 这样或那样的感情内涵;
2、由于民族习俗和作家前后互相影响,一个 民族长期以来又往往在同一个物象上反复 寄寓了一种或多种寓意和独特的情感,使 这个物象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内涵。
——怀人
5、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唐.刘禹锡
——感时伤事,借古讽今 6、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唐·李白) ——今月古月实为一个,而今人古人则不断更迭, 叹人生短暂。 7、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
——闲适清静的环境
1、思念——月可以跨越时空; 2、时间流逝、人生短暂,感时伤事 3、表示闲适清静
1、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论语
——时间流逝之快
2、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历史之流逝 3、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苏轼《赤壁 赋》 ——借宇宙之广阔恒久,
寓人类渺小 、生命短暂
4、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愁绪之长
——李煜《虞美人》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问:试分析“摇”字的妙处。
“摇”,摇动,从表面上看,让人联想 到月光浮动,江树在微风中摇动;实际上, 情人间的离情别绪也伴随残月余辉洒满江边 的树林里。一“摇”字,化虚为实,将无形 的离情写得形象可感,也使整幅画面充满了 动感。产生情意绵绵,韵味悠长的效果。
情感美3 诵读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意象——春江、海潮、明月、芳甸、花林、流霜、白沙 意境——幽美深远 画面————
春江的潮水涌动,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一轮明月伴着潮头 喷薄而出。明月与江潮相互辉映,波光粼粼,绵延千里,哪一处 春江不在明月的朗照之中!江水曲曲弯弯地绕过花草遍地的春之 原野,月光倾泻在花林上,如同撒了一层白色的霜花。空中月光 似天降流霜,江畔白沙与月光融成白茫茫的一片。
哲 理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美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请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再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次 诵 读 、 背 诵
三、分层解读 之三——情
一般的写景抒情 诗,写了景,说了理, 也该结束了,可本诗 写了景、抒了博大的 理,让我们叹为观止 的是,作者紧接着又 上演了一幕短剧:在 皎洁的月光下,天各 一方的男女在互诉衷 肠。
明月楼:泛指相思之所。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清照《一剪梅》)
高楼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苏幕遮》)
情 感 美 2
2思妇怀远
诵读:
• 可怜楼上月徘徊, 应照离人妆镜台。
• 玉户帘中卷不去, 捣衣砧上拂还来。
• 此时相望不相闻, 愿逐月华流照君。
• 鸿雁长飞光不度, 鱼龙潜跃水成文(同 “纹”,水纹)。
《春江花月夜》全诗四句一韵,一共九韵。每一韵构 成一小段。
诗歌意象中最重要的是哪一个意象?出
出现了多少次?
月亮
找出明写“明月初升”、“月上中天”、 “月渐西落”、“月沉江海”的诗句 明月初升: 春江潮水连海平, 海上明月共潮生。 月上中天: 江天一色无纤尘, 皎皎空中孤月轮。 月渐西落: 江水流春去欲尽, 江潭落月复西斜。 月沉江海: 斜月沉沉藏海雾, 碣石潇湘无限路。
情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感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美 1
1总起:游子思妇相思之情
白云:喻游子。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
青枫浦、南浦:泛指送别之地,类似“长亭”。
“送美人兮南浦”(屈原《九歌·河伯》)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杜甫《南浦别》)
扁舟子:指漂泊江湖的游子。
2试赏析“空里流霜不觉飞”
比喻,以霜喻月光,化虚为实,让无形 的月光有了质感; “流”,写出月光浮动的动感。
三、分层解读 之二——理
由 前八句由大到小,由远及近,笔墨逐 景 渐凝聚在一轮孤月上—— 入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理
哲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理 人生代代无穷已(停止),江月年年望相似。 美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情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感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美 赏析 “徘徊”一词的表达作用。
2
(1)拟人手法,赋予月亮人的灵性,它似乎
细 也为思妇而伤心、对她怜悯,不忍离去。
节 (2)与后文的“卷不去”、“拂还来”相呼
赏 应,这“徘徊”,“卷不去”,“拂还来”的
析
既是月色,也是思妇绵绵不绝的相思之情,情 景交融。
景 物 美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壮阔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明丽
诵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澄澈
读
景 物 美
细 节 赏 析:
炼字及 手法:
1为什么不说“升”而用“生”?
“升”简单的由下而上; “生”,“出生”,拟人,月仿佛有 了生命力,随着奔腾的潮水喷薄而出, 气势宏大,极富动感; “生”还有从“无”到有的意思。
本诗以“月”为中心、以月升月落的时间顺序为线索展开
画意、哲理、诗情交相融汇是这首诗
的艺术特色之一,请你按景、理、情
将诗歌划分为三个部分:
• 1)春江花月夜之美景
景
“春江潮水连海平……汀上白沙看不见”
• 2)春江花月夜之宇宙人生 理
“江天一色无纤尘……但见长江送流水”
• 3)春江花月夜之思妇游子 情
再次诵读 全诗,请 背诵
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联 系
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霜。--曹植
: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李白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