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为何苏联模式能指导中国几十年(马前卒)(转载)

为何苏联模式能指导中国几十年(马前卒)(转载)

为何苏联模式能指导中国几十年(马前卒)(转载)苏联的存与亡都是我们的营养为何苏联模式能指导中国几十年苏联是中国工业社会的母体。

整个20世纪50年代,苏联给了中国20亿美元的低息贷款,除了4亿美元的武器用来打朝鲜战争、防备美国外,还有十几亿美元的物资、技术和服务用来帮助新中国建立工业体系。

从数额上看,这笔援助不算大,是苏联对印度援助的1/3,比苏联给波兰的援助还少,只比50年代美国给台湾1000万人口的援助略多,何况其中大部分还是要还的贷款。

但从内容来说,苏联人算在20亿美元里的全是干货,是156个工厂的硬件,如果向美国人那样把专利费、技术转让费、技术培训费都算钱,十个工厂都买不到。

当然这只是个小便宜,大便宜是苏联手把手教中国建立了独立工业体系,从怎么生产塑料纽扣到国家计委怎么编制、执行“5年计划“。

这是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主动技术转让,历史意义也独一无二。

“二战”之后,世界上大国实现工业化的,只有中国一个。

和顶着“新兴工业国”头衔的小龙、小虎以及其他“金砖国家”比,只有中国是真正的工业国,拥有完整的工业体系。

而这一切都起步于俗称“156个苏联援助项目”的这次技术转让。

头两个“五年计划”苏联援助的156项工程,到今天也是中国经济的支柱。

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我记事的时候,我还记得一个长辈自豪地发言:“我们企业是50年代苏联援建的,人才多得很,跑出个老鼠来都比你们地方企业的猫大”。

话糙理不糙,他其实描述的是大企业员工调到地方后纷纷升任行政、技术骨干的事实。

在中国工业化的过程中,工业人才不可能从天上掉下来,也不能全指望学校培养,必须在早期的大型工业企业中锻炼出来,而这些企业本身又是苏联援建的成果。

中国的工业化之所以有今天的成就,苏联援助的人才这个“本钱”实在大到难以估量。

为此,中国不惜血本地优待苏联专家——租来的人才“本钱”。

20世纪50年代,中国为每个苏联专家每月支付几千卢布,折合小米一万多斤。

而当时中央政府副主席的办公开支不过是每月3400斤小米,不到苏联专家的1/4。

引进苏联专家之初,负责接待的机关曾对开支有所抱怨,但是考虑到苏联专家的重大作用,周总理一锤定音:“不必再争,即照苏联政府所提条件办理。

”在基层,极端缺乏工业人才的单位也尽其所能地优待苏联专家。

我去过的一家国企,当年苏联专家的住宅被改为招待所,现在看起来老旧不堪,但听当地的人介绍,这个招待所曾经在近30年的时间里,是全县唯一有自来水和下水道的住宅——原话是:“打水撒尿都不用出屋的房子”。

从这些细节来看,说当年的苏联专家在中国享有帝王级的待遇都不算夸张,毕竟到溥仪被轰走,紫禁城里也没通自来水。

待遇高不仅仅说明中国人好客,更代表了中国人对苏联工业文明的无限向往。

当年对苏联工业文明的推崇虽然夸张,但这并不是中国政府第一次全面学习苏联。

孙中山、冯玉祥、盛世才……都曾是苏联的好学生。

学习最彻底的国民党蒋介石政权不只从苏联拿到了巨额援助,更学到了苏联的建党、建国经验。

国民党的党务系统完全是仿效苏联共产党建立的,国民党的特务系统是仿照苏联契卡建立的,黄埔军校是用苏联援助的卢布和枪炮建立的,北伐战争的军费仍然来自苏联,抗日战争有大一半时间国民党军队几乎全靠苏联军火支撑。

可以说,20世纪的中国史,主导脉络就是国共两党对苏联模式的学习。

但是,这两个学生一个建立了世界第一工业国,另一个跑到小岛上搞黑帮,共产党到底学到了什么?漫画《丁丁历险记》里面有个情节:丁丁以外国记者的身份到苏联游历,主人带他从远处参观庞大的工厂。

丁丁趁陪同人不留神,从后面溜进工厂,发现这个工厂只是个空壳,工人在空壳里面烧稻草,好让烟囱冒烟,显得工厂在运转。

这基本反映了20世纪30年代西方对苏联的看法。

希特勒也被这个说法忽悠了,他以为“苏联是一座濒临倒塌的破房子,只要在门上踹上一脚,就会轰然倒下”。

可事实却是,苏联的工厂绝不是烧稻草的摆设,而是能造飞机坦克的真家伙。

1941年,在苏联仅仅完成了两个半“五年计划”之后,希特勒一脚踹到了铁板上,最后以自己和第三帝国的可耻下场为西方人的偏见画上了一个句号。

西方工业化国家之所以不相信苏联模式,是因为凭他们自己的经验,实在没法想象一个国家的工业化进程能如此之快,快到整个世界都不适应。

更没料到苏联能从那么低的起点上迅速翻身。

十月革命之后,苏联赶走了19个国家的干涉军,但也为此付出了惊人的代价。

仅从人口来说,苏联损失了700万平民和100万红军,即人口的1/16。

这个数字换算到今天的中国,意味着七八千万人口的损失。

战前,苏联的人均收入是美国的1/8,工业产值只有农业产值的一半。

在内战中,俄罗斯的农业产量跌到原来的40%,工业更惨,只有10%,大部分进口机械都因为停产和战乱而毁坏了。

整个国家连维持基本的生存都做不到。

但是,仅仅几年之后,虽然苏联比沙俄少了大片的肥沃土地,虽然损失的机械设备大部分都不能自产,1927年的苏联还是在几乎所有经济指标上超出了历史最高水平。

从1922年到1927年,这5年期间,苏联农业的年增长率至少有10%,工业上差不多年年翻番。

不过这都属于恢复性增长,即便当时的工农业产量已经超过了历史最高水平,全世界大部分人,甚至包括苏联人自己,对未来也没有很乐观的看法。

但是,接下来的十几年,苏联的发展超出了所有人的想象。

1928年,苏联开始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当年工业增长率6%,貌似不算高,但第二年增长率就暴增到20%左右,即工业每4年翻一番。

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增速稍有下降,从19.2降到17.3,即从4年翻番变成了4年半翻番。

从1928年到二战开场,苏联完成了两个半“五年计划”,工业增长到1928年的7倍,不仅超过了日本、意大利,还超过了英国法国这样的老牌国家。

到20世纪30年代末,苏联工业甚至压倒了欧洲霸主德国,仅次于美国。

苏联仅仅用了12年时间就从一个半农业国变成了欧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工业强国。

为何苏联模式能指导中国几十年(2)我们可以想象一下,1922年苏联建立,这一年出生的孩子差不多就在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施的时候去读小学,窗外的苏联还是以农业为主的国家。

等到1941年德国全面进攻,这个小学生最多也就是个大一大二的学生,而这个国家已经完全变成了工业国,压倒了欧洲那些发展了上百年的老牌列强。

虽然这样的速度在今天的中国人看来并不觉得有什么,不过在当时完全是让苏联人晕车,让旁观者眼晕的速度。

20年代初的时候,苏联空军的主力还是进口飞机,1927年苏联人才有完全国产的飞机上天。

到了20世纪30年代,苏联的军用飞机生产数量已经稳居世界第一,某些年份甚至相当于世界之和。

二战之初,希特勒靠突然袭击,一口气歼灭和打垮了战前所知的几乎苏军全部主力,苏联人丢了接近一半的工业区,却还是用4年时间造了10.5万辆坦克,组成钢铁洪流,打赢了有史以来最庞大的地面战争。

苏联是“二战”损失最惨重的国家,直接战死了1000万人,平民也死了差不多2000万。

损失掉了全部人口的1/5,其中大部分是青壮年男子,相当于其他欧洲国家的人口损失之和。

二战开战时正在读中学的那几届苏联人,战后如果开校友会,一般可以在每届数出几百个女生,几十个带伤的男生和个位数的健全男生。

苏联完全打光了自己的一代男性,而且是建国之后第一代受过完整工业化教育的男性。

之后的几年,就连在苏联服苦役的德国、日本战俘,都能吸引苏联姑娘投怀送抱。

这样一个国家,大家都以为起码要30年,也就是一代人的时间才能恢复元气。

可实际上,仅仅用了5年时间,1950年的苏联的工业水平又已经比战前超出了2/3,1949年和1952年,苏联造出了原子弹和氢弹。

在战略武器上和美国取得了平衡。

1950年的时候,苏联的发电量只有美国的1/4不到,到1965年已经追到了美国的一半左右。

大有在下一代人中追平美国的趋势。

1957年苏联率先发射了人造卫星,1961年苏联实现了载人航天。

美国猛然发现苏联已经在某些产业部门超过自己。

本来美国谈到苏联威胁,一半是对苏联的忌惮,另一半只是拿来吓唬盟国拥戴自己当霸主的说辞。

到了20世纪60年代,苏联猛然展示了自己的实力,美国忽然发现弄假成真了,开始正式考虑苏联压倒自己的可能性。

在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中,美国摆出了不惜打核大战的姿态,才唬住了苏联,不过苏联率先退让也说明美国至少还有海空优势和地缘战略优势。

到了20世纪七八十年代,美国的地缘战略优势还扩大了,拉上了中国当盟友,一同抗苏。

这时的苏联盟友全是虾兵蟹将,一个正经强国也没有,找个代理人去非洲打代理人战争这种事只能让古巴出头,可以说是以一国之力对抗整个世界。

但是,在战略逆境下,苏联的工业化成就反而达到了最高峰,开始对美国转为战略攻势——在欧洲冷战前线,8000多辆T-64坦克让西方装甲部队感觉自己像是纸糊的。

在美国传统优势的海空军方面,苏联也逐渐开始赶超。

军用飞机总数超过美国的2倍,战斗机达到3倍之多。

3倍音速的MIG-25战机,1500艘军舰的全球舰队,26000千吨的台风潜艇,让一向认为拥有两个大洋当护城河的美国开始担心本土安全问题。

1984年的电影《赤色黎明》中,好莱坞开始鼓吹在苏联入侵的情况下进行本土游击战,可见巅峰时期的苏联给美国人留下了多么大的阴影——尽管这阴影在1991年消失了。

从建国到解体,苏联的生命只有69年,比现在中国人均预期寿命还短。

一个人可以在一生中看完其兴衰的全过程。

6岁以前,年幼的苏联病病怏怏;6岁到19岁,青春期的苏联从一个半农业国变成世界第二工业大国;19岁到23岁,年轻的苏联用拳头证明了自己;到30岁的时候,苏联已经变成了世界一级;到35岁的时候,苏联开启了人类的太空时代。

在以前的历史上从来还没有一个大国能以这种速度实现自己的强国之梦。

除了能在一代人的时间里实现强国梦,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选择苏联模式还有更现实的考虑。

和此前其他强国的工业化相比,苏联工业化的另一大显著特征就是不依赖于外部殖民地,所以苏联经验更容易被中国这种前殖民地接受。

在工业化过程中,苏联虽然也陆续扶植起一些卫星国,也把军队派到境外驻扎、作战,但苏联从来没把哪个卫星国变成真正意义上的殖民地,倾销自己的商品。

战后苏联的盟国,除了中国在越南战争中实打实地帮过苏联,东德、捷克为苏联提供了不少精密技术,多数卫星国基本上都是拖后腿,要银子、要军援、要石油远多过给苏联输血。

即便是东欧的工业国,也要依靠苏联提供的廉价能源才能维持运转,苏联一垮,这些国家的工业也都分崩离析。

苏联工业化的最后一个特征是逆势上涨。

一般发展中国家最怕国际经济危机,因为危机一来,市场萎缩,资金紧张,就算有点工业也会被破坏殆尽。

原有的列强则趁机转移矛盾,或军事入侵,或经济掠夺,拿走这些国家辛辛苦苦几十年的建设成果。

东南亚经济危机的时候,韩国、马来西亚等许多国家就是一方面知道西方的“援助”没安好心,另一方面因为自己的经济濒临崩盘,只好捏着鼻子接受西方的一揽子计划,把最精华的企业股权廉价卖给欧美大资本。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