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腹泻护理观察与体会
标签:小儿腹泻;护理小儿腹泻是多病因多因素引起的以腹泻和电解质紊乱为主的一组临床综合证,根据病因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类,包括细菌、病毒感染,也有喂养不当、受凉等因素引起,以大便次数增多和大便性状改变为特征的儿科常见病。
发病年龄以6个月~2岁婴幼儿最多见,一年四季均可发病,造成小儿营养不良,生长障碍,严重者可引起脱水和电解质紊乱,甚至危急生命[1]。
因此耐心、细致的做好患儿的护理工作尤为重要,现将笔者所在医院小儿腹泻护理观察与体会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2008年7月~2010年10月笔者所在科收住患儿325例,其中男146例,女179例,年龄4个月~5岁;其中有121例伴有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上呼吸道感染等其他疾病;临床表现主要为腹泻、食欲不振、呕吐、恶心、脱水、精神不振等。
住院时间3~12 d,经积极补液对症治疗和精心护理,均痊愈出院。
2护理观察与体会
2.1及时补充液体腹泻轻无呕吐者采用口服补液,少量多次分服并适当增加水分,以防高钠血症。
呕吐不能口服者,给予静脉补液,遵循先盐后糖,先快后慢,先浓后淡,见尿补钾的原则。
补液中密切观察患儿前囟、皮肤弹性、眼窝凹陷情况及尿量,3~4 h排尿,表明血容量恢复;尿量多而脱水未纠正,表明输入的液体中葡萄糖液比例过高;输液后出现眼睑水肿,说明电解质溶液比例过高。
观察静脉输液是否通畅,局部有无渗液、红肿。
准确记录第一次排尿时间、24 h 出入量,根据患儿基本情况,调整液体入量及速度。
2.2病情观察
2.2.1观察记录大便次数、颜色、气味、性状、量,做好动态比较。
大便泡沫多表示发酵,腐败臭味是蛋白质消化不良;大便呈蛋花样黏液多有腥臭味是大肠杆菌感染;轮状病毒肠炎多在秋季,大便为白色米汤或水样便,黏液少,无臭味;沙门菌肠炎或菌痢多为脓血便等必要时留取标本,并观察全身症状。
腹痛时按摩患儿腹部做好腹部保暖或热敷,转移患儿注意力,严重者可遵医嘱应用解痉、镇痛药物。
2.2.2观察酸中毒或电解质紊乱的表现,注意面色及呼吸的改变,出现精神萎靡、呼吸深快、口唇樱桃红色、昏睡或昏迷等表现时,及时通知医生并补充碱性溶液。
补液后密切观察患儿的精神、肌张力及腱反射等变化,注意有无低钾血症或低钙血症的表现;遵医嘱及时采血做电解质分析。
出现哭闹不安、易惊、两眼上翻、手足搐弱等表现,应及时报告医师并补充钙剂。
2.2.3观察有无腹胀及腹痛,患儿哭闹不止,及时通知医生,并腹部保暖、热敷或按摩,转移患儿注意力,严重者可遵医嘱应用解痉、镇痛药物。
2.2.4监测体温变化,体温过高应给予头部冷敷等物理降温措施或药物降温,及时擦干汗液,更换潮湿衣被,多饮水;有无烦躁不安、脉率和呼吸加快、心力衰竭和肺水肿等情况,表明输液过量或输液速度过快。
2.3饮食与休息的护理轻型患儿不必禁食,少量给予营养丰富、易消化的食物。
严重呕吐、腹泻者禁食时间不超过4~6 h,不禁水,根据病情尽早给予少量母乳或米汤等半流饮食,注意由少量逐渐增多、少量多餐,可等量米汤、水稀释牛奶、米粥或面条。
病毒性肠炎患儿有双糖酶缺乏,改为豆制代乳品或发酵乳。
腹泻停止后继续给予营养丰富的饮食,每天加餐,可达到正常生长水平。
营养不良、慢性腹泻恢复期需更长时间,同时注意饮食卫生。
重症患儿卧床休息,减少体液和能量的消耗,并经常更换体位,预防继发性肺炎发生。
2.4基础护理
2.4.1做好消毒隔离,与其他患儿分室居住,注意病室环境卫生,定时通风消毒,感染性腹泻患儿做好床边隔离,护理患儿前后要洗手。
腹泻患儿的粪便,被污染的衣、被进行消毒处理,防止交叉感染。
衣物、尿布、用具及便盆应分类消毒,污物放入污桶内。
患儿及家长做好清洁卫生,饭前便后洗手,防病从口入。
2.4.2加强皮肤护理,每次便后应用温水洗臀,保持会阴部及肛周皮肤干燥,选用清洁、柔软的尿布包裹,一湿即换。
遇有肛周糜烂时,给予暴露,涂以3%的氧化锌软膏,或用氧气吹臀。
避免长时间应用尿不湿或不透气的塑料布,预防臀红和尿布疹的发生。
3健康教育小儿腹泻的预防很重要,家长要注意食物新鲜、清洁和食具消毒,避免肠道内感染,教育儿童饭前便后洗手,勤剪指甲;加强体格锻炼,适当进行户外活动。
一旦发生腹泻,及时就诊治疗。
参考文献
[1]崔焱.儿科护理学.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59-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