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心理学期末复习资料

心理学期末复习资料

第一章导论一、什么是心理学心理过程: 1、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2、情感过程3、意志过程个性心理: 能力、气质、性格二、心理的实质(一)两种对立的心理观•唯心主义的心理观•唯物主义的心理观-----朴素唯物主义的心理观-----机械唯物主义的心理观---- 辩证唯物主义的心理观:人的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能动的反映(人的心理的实质)(二)对心理的实质的理解1、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物种起源的研究----个体的发展史----近代医学研究(1)神经元结构与机能(2)神经系统的结构与机能(3)脑的结构与机能2、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1)心理是物质的反映形式(2)客观现实是心理活动的内容和源泉(3)心理是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①心理是人脑的主观映象②人对现实的反映总是通过个体的主观世界的折射而实现的)(4)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能动反映(5)心理是在实践活动中产生和发展的三、为什么学习心理学理论意义:1.有助于确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2.有助于学好教育理论。

实践意义:1.为将来从事教育事业服务;2.可帮助个人掌握一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3.可借助心理学知识理解他人,为个人的人际交往、生活、事业服务;4.可帮助自己搞好心理调节,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

四、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一)观察法1、概念:指在自然条件下,对被观察者的行为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观察,从而研究其心理活动的方法。

2、优点:客观性、方便性3、缺点:1.研究人员的被动性2.被研究对象行为表现的复杂性3.难以重复,不利于学术交流4.易受主观因素的影响(二)实验法1.概念:实验法是指在控制情境下系统地操纵某种变量的变化从而研究其心理活动的方法。

2.优点:1.研究进程的主动性2.数字性材料——数理统计方法——易以概括材料中所蕴含的客观规律3.精确度高4.易重复,有利于学术交流3.缺点:研究结果的人为性(三)心理测验法1.概念:这是采用一种专门的测量工具,在较短的时间内,对被试的某些或某方面的心理品质作出测定、鉴别和分析的一种方法。

2.基本要求:测量表的科学性严谨性影响测试结果。

信度:效度:(四)调查法1.概念:调查法是指就某一问题要求被调查者回答自己的想法或做法,以此来分析、推测其心理特点的研究方法。

2、优点:灵活性大,适用范围广;能收集到大量的资料,效率高。

3、缺点:精确性和可信程度略差,结果难以排除某些主客观因素的干扰。

第二章感觉和知觉一、什么是感觉和知觉(一)感觉的概念: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二)知觉的概念: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的反映。

(三)感觉和知觉的关系1、区别:(1)反映内容不同,感觉反映事物的个别属性,而知觉则反映事物的整体属性。

(2)产生过程不同,感觉的产生是一种分析器活动的结果,而知觉则是多种分析器协同活动的结果(3)赖以产生的因素不同,感觉的产生依赖于刺激物的质,而知觉的产生则依赖于已有知识经验。

(4)复杂程度不同,感觉简单,而知觉复杂的多,它还包括记忆、思维、言语等在内2、联系:(1)都属于认识过程的初级阶段(感性阶段)(2)感觉是知觉的前提和基础,感觉内容愈丰富,知觉愈完整,愈深刻。

(3)感觉和知觉不可分,因为客观事物的整体和部分不可分,因而感觉也不可分,在生活中我们通常把二者合称为感知(四)感知的重要作用:1、感知觉提供了内外环境的信息。

2、感知是人全部心理现象的基础。

3、感知觉保证了有机体同环境的信息平衡,维持心理的正常进行。

二、感知觉的种类根据信息的来源可把感觉分成两大类:外部感觉:接受外部刺激,反映外界事物的个别属性。

眼:视觉耳:听觉鼻:嗅觉舌:味觉身:肤觉,包括触觉、痛觉、温觉、冷觉内部感觉:反映机体内部状况。

有运动觉、平衡觉、内脏觉等。

(二)知觉的种类根据知觉时起主导作用的感官:视知觉、听知觉、触知觉、嗅知觉、味知觉根据知觉对象:物体知觉:(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社会知觉:(对他人的知觉、人际知觉、自我知觉)根据知觉对象的准确性:正确知觉、错误知觉、幻觉错觉—在一定条件下必然产生的,对客观事物不正确的知觉;幻觉—在没有外界刺激物的情况下出现的虚幻知觉。

三、感觉和知觉的规律(一)感觉的基本规律:•感受性是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也就是人对刺激的感觉灵敏程度。

•感觉能力是通过来感觉阈限测量的。

•感觉阈限是能引起感觉的,持续一定时间的刺激量。

•人的感觉能力可以通过训练加以提高。

同一感觉的相互作用1、感觉的适应:由于刺激物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而引起的感受性的变化叫适应。

2、感觉对比:同一感觉器官在不同刺激作用下,感觉在强度和性质上发生变化的现象。

3、视觉中的闪光融合现象:当刺激对感官的作用停止以后,感觉并不立即消失,而是继续维持一段很短的时间。

这种在刺激作用停止后暂时保留的感觉映象,叫感觉后象。

不同感觉间的相互作用1、不同感觉相互作用的一般规律:对一种感官的弱刺激能提高另一种感官的感受性,对一种感官的强刺激能降低另一种感官的感受性。

2、不同感觉的相互补偿:是指某种感觉系统的机能丧失后而由其他感觉系统的机能来弥补。

3、联觉:当某种感官受到刺激时出现另一种感官的感觉和表象的现象称为联觉。

(二)知觉的基本特性1、知觉的选择性–当我们面对众多的客体时,常常有限知觉部分客体,这就是知觉的选择性。

–被清楚地知觉到的客体叫对象,未被清楚地知觉到的客体叫背景。

–影响知觉选择性的因素很多。

影响知觉的选择性的因素1)对象与背景的差别越大,越容易选择(差别较大、活动的、新颖的等);2)注意的选择性影响知觉的选择性;3)人的知识经验、兴趣爱好、观察力、分析力影响知觉的选择性。

2、知觉的整体性–人在知觉的过程中,总是倾向于把零散的对象知觉为一个整体,这就是知觉的整体性。

–关键性的,代表性的,强化部分往往决定对整体的知觉–接近、封闭、相似、连续等因素易被感知为整体。

3、知觉的理解性–人在知觉过程中,总是赋予知觉对象一定的意义,这就是知觉的理解性。

–对象的特征影响知觉理解性–过去知识经验影响知觉理解性–言语指导和思维知觉理解性4、知觉的恒常性–当知觉到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知觉印象仍然保持相对不变,这就是知觉的恒常性。

大小恒常性、亮度恒常性、形状恒常性、颜色恒常性四、感知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一)通过直观教学,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直观教学的种类:实物直观、模像直观、言语直观、电化教学(二)感知规律在制作直观教具时的应用1、感知对刺激强度的依存性规律2、对比规律3、知觉中对象和背景的相关规律(三)感知规律在使用直观教具时的应用1、根据教学需要选择适当的教具2、以适当方式、在适当时候、适当位置呈现直观教具3、使用教具应当适应学生感知的特点4、把实物(标本)、图像的直观与言语直观有效地结合起来。

第三章记忆第一节记忆概述一、什么是记忆定义:记忆是人脑对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基本环节:识记、保持、再认或重现记忆的意义:记忆是心理活动在时间上的延续。

有了记忆,先后经验才能联系起来,从而加深人的认识,丰富和发展人的心理活动是人们心理发展的必要条件,是人实践活动的保证。

二、记忆内容储存的形式(一)语词(二)表象1、什么是表象:简称表象,是在头脑中保留的感知过的事物的映象。

2、表象的特征:形象性、概述性三、记忆的分类(一)根据记忆的内容,可把记忆分为四种:1.形象记忆是以感知过的事物形象为内容的记忆。

通常以表象形式存在,具有直观形象性。

2.语词逻辑记忆是以概念、公式、定理、规律等为内容的记忆。

具有高度的概括性、理解性和逻辑性。

3.情绪记忆是以过去体验过的情绪情感为内容的记忆。

具有鲜明、生动、深刻和情境性等特点。

4.运动记忆运动记忆是对过去所做过的动作和运动的记忆。

其特点是容易保持和恢复。

(二)根据信息保持时间的长短1.瞬时记忆。

也叫感觉记忆。

指刺激物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后,刺激信息在感觉通道内的短暂保留。

2.短时记忆。

短时记忆指信息保持的时间大约在1分钟之内的记忆。

3.长时记忆。

长时记忆指信息经过充分和有一定深度的加工后,在头脑中长时间保留下来的记忆。

第二节记忆的基本过程及规律应用一、识记1、识记的含义:识别并记住事物,并在脑中留下印象的过程。

2、识记的种类:根据有无目的(无意识记、有意识记)、根据理解程度(机械识记、意义识记)3、影响识记因素(1)识记的目的性(2)识记材料的性质和数量(3)识记的方式方法(4)识记的情绪状态二、保持和遗忘(一)保持及其变化规律1、含义:保持是经验在头脑中得到巩固的过程2、保持质方面的变化规律:内容更加简洁、概括,不重要的细节被省略;内容变得更加完整、具体、合理和有意义;内容变得更为夸张和突出3、保持量方面的变化规律:随时间的推移而减少。

(二)遗忘及其规律应用1、遗忘的含义:对识记的材料不能再认或回忆,或者表现为错误的再认或回忆。

2、遗忘的种类:1. 暂时性遗忘和永久性遗忘2. 部分遗忘和整体遗忘3、遗忘进程的规律性:先快后慢,先多后少三、再认和回忆(一)再认含义:再认是指过去经历过的事物再次出现时能够识别出来的过程。

再认的条件:熟悉程度;相似程度(二)重现(回忆)含义:指经验过的事物又一次在头脑中浮现或在行动上再做的过程。

促进重现的方法:利用中介联想;利用再认;暂时中断追忆,使头脑放松一段时间后再进行追忆。

第三节记忆与教学一、提高记忆效果的条件(一)头脑清醒无疲劳感(二)要有能够“记住”的自信心(三)记忆的目的任务明确(四)有适合于自己特点的记忆方法二、运用记忆规律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一)教学过程要向学生提出具体的识记任务(二)要注意充分利用无意识记的规律组织教学(三)重视复述训练(四)注意知识的归纳和系统化三、运用记忆规律组织学生复习或练习(一)复习要适量(二)适度的超额学习(三)进行多样化的复习指导第四节中学生记忆力的培养一、记忆品质记忆的敏捷性快、记忆的持久性牢记忆的正确性准、记忆的备用性快二、中学生记忆的特点1.中学阶段是记忆的黄金时代2.识记的有意性随目的的增加而发展3.意义识记方法占主导地位、4.抽象识记能力有较大发展三、良好记忆力的培养(一)掌握良好的识记方法:1.意义理解和理解记忆、2.多通道协同记忆、3.记忆术(二)根据遗忘的规律,防止遗忘:1.及时复习、2.制定复习计划要有科学性、3.复习要经常性和多样性、4.经常运用识记过的材料(三)正确地再认和回忆:1.阅读与尝试回忆2.有效地进行追忆第四章思维与想象第一节思维概述一、什么是思维: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

思维的基本特征:间接性和概括性二、思维的过程(一)分析与综合1.分析是指在思想上将事物的整体分解成部分,或将事物的各种属性分离出来的过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