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时期女性翻译家研究[摘要]五四时期在中国翻译史上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时期,女性译者的贡献更是功不可没。
本文从女性主义角度研究《新青年》刊行的薛琪瑛译作《意中人》和沈性仁的《遗扇记》,分析女性译者从文本选材,加写序言和翻译策略上女性意识的凸起,以及在男女平等、新式婚姻观和新女性形象上女性主见的张扬。
[关键词]五四时期女性主义翻译王尔德戏剧女性意识20世纪80年代初,翻译研究“文化转向”的大潮中,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以鲜明的女性主义政治诉求在新兴的翻译理论中引人瞩目,性别研究视角为翻译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
但目前我国对女性主义翻译研究还停留在梳理和介绍阶段。
五四时期在中国翻译史上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时期。
五四时期的文学翻译对中国现代文学的促进,对中国新文化思想的形成,都有决定性的重要意义,而女性译者的贡献更是功不可没。
在一个社会动荡的文化转型时期,启蒙思想家认为女性和强国保种紧密相连。
女性译者作为新时期女性的代表,突破传统对女性的禁忌,从家庭生活,走向公共生活领域。
奥斯卡、王尔德是19世纪英国文学唯美主义最著名的代表之一,他的四部戏剧皆以英国上流社会的婚姻家庭为背景,他对世俗社会的反叛精神,他对自由不断的追求,以及对现实社会大胆的抨击,适应了五四思想的需要。
他的戏剧多涉及爱情,婚姻,家庭及伦理道德等,这与五四启蒙话语关注的问题一致,他戏剧中所描述的女性形象恰恰正与五四时期试图塑造的新女性形象一致。
她们把王尔德戏剧的翻译当做是争取女性平等和独立人格的手段。
在以男性为主的戏剧汉译中,王尔德戏剧翻译出现了两位女性译者,薛琪瑛的《意中人》和沈性仁的《遗扇记》。
一、五四时期女性译者的崛起五四时期在救亡和启蒙的大潮中,女性被推向了中国历史的舞台,她们被赋予了强国保种和振兴民族的双重历史责任。
当时男性启蒙思想家认为,女性文化知识的缺乏是导致中国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
金一在《女子世界》的发刊词中更是强调:女子者,国之母也。
欲新中国,比新女子;欲强中国,必强女子;欲文明中国,必先文明我女子;欲普救中国,必先普救我女子。
救国和拯救女性相辅相成。
突破了“男尊女卑”,“女子无才便是德”等陈旧的观念,冲破了性别角色的传统观念,中国的女性得到了史无前例的关注。
五四运动的爆发,随着平等、自由、个性解放等观念的传播,促进了中国女性的崛起。
西学东渐的热潮,救亡启蒙的时代背景下,伴随着中国新式教育的发展和女留学生的日渐增多,女性积极参与具有“强国第一要义”的翻译活动中成为历史的必然。
她们和男性译者一起,积极参与文学翻译,署上自己名字的译作,通过报刊和出版社,迅速走入广大读者的视野。
她们在翻译作品中引进新的文学形式,传播现代观念,以自己独特的性别视角解读两性关系,建构自己心目中的新女性形象,在以男性为主导的启蒙思想运动中,她们也是硕果累累。
二、王尔德戏剧与五四女性译者王尔德戏剧主题多涉及爱情、婚姻、道德和家庭,这与五四启蒙话语所关注的问题一致。
在两性关系的描写上,王尔德戏剧中的女性也不再是模式化的两级形象一要么纯洁善良,要么邪恶淫荡,没有一个明确的界线能区分他笔下的女性类型。
Joseph在对《莎乐美》的评价中指出:“王尔德戏剧中展示出一种似是而非的善恶道德标准。
”《理想丈夫》中的齐弗雷夫人(Mrs.Cheverley),《温德米尔夫人的扇子》中的尔林夫人(Mrs.Erlynne),她们大都与传统道德中女性中的叛逆者,但是他们身上往往又展示出可贵的美德。
五四新文化运动将传统婚姻和道德作为批判目标,王尔德戏剧中塑造的女性形象,正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寻找的依托。
翻译是一种文化现象,是由具有个性和某种翻译目的的个体译者来实施的,因此翻译与译者身处的政治、经济或个人境况有密切的联系(Luise V on Flotow,2001)。
王尔德的戏剧作品在1909年由周作人译介到中国后,在五四前后出现了一次译介高潮在中国。
《新青年》第1卷2号、3、4、6号和第2卷2号连续刊登了薛琪瑛译著《意中人》。
沈性仁的《遗扇记》分别连载于《新青年》第5卷第6号、第6卷第1、3号。
王尔德戏剧在中国的热译与五四时期特殊的历史语境和女性译者的个人境况有密切的联系。
她们作为中国第一代现代意义上的新女性,很多人都接受过新式的女学教育或者出国留学,她们翻译王尔德戏剧是有明确目的和主动选择的行为。
她们是有强烈性别意识的译者,在五四时期“平等自由”的呼声中,借助王尔德戏剧中女性形象,向中国男女青年传递一种正确的爱情观和婚姻观,争取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
三、王尔德戏剧里的女性翻译观翻译是一种以语言为转换媒介的活动,与语言密不可分,女性翻译家把翻译当作争取实施语言变革,争取女性话语权的重要手段。
女性翻译实践活动从一开始就是有目的的,有意识地政治行为。
Simon曾指出“她们通过翻译表达了自己的政治信念”(Simon,1996:2)。
她们认为“女人要解放,首先就要解放语言并从语言中得到解放”(Simon,1996:8)。
西方女性主义翻译家,她们通过改写,加写前言和脚注,补充,劫持等翻译策略来操纵原文文本。
五四时期的女性翻译家虽然没有采取这些激进促使,她们不能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女性主义翻译家,但是在她们的翻译实践中我们已经看到了女性意识的注入。
1、加写序言薛琪瑛在《意中人》所作的《译者识》中,首先阐述了自己对王尔德戏剧的评价,认为王尔德是“晚近欧洲著名之自然派文学大家也”“此篇为其得意之作”,这表明她在原文的选择上不是盲目的,而是有意识的选择优秀的文学作品,以传播西方文明,教育国人。
薛琪瑛同时还阐述了选择该剧的目的:曲中之义,乃指陈吾人对于他人德行的缺点,谓吾人须存仁爱宽恕之心,不可只知憎恨他人之过。
尤当因人过失而生冷爱心,谋扶掖之。
夫妇之间,亦应尔也。
特译之以饷吾青年男女同胞。
薛琪瑛有明确的翻译目的——传递婚姻男女平等、两性交往仁爱宽恕,并设定了译著的读者群“青年男女”,她试图推翻中国传统的婚姻观,倡导建立和谐,互助,平等的婚姻关系。
2、译文中女性形象的重塑译者的女性主义意识的发挥出了体现在文本的选择,鲜明的翻译目的和译作预期文化效应的操控外,还体现在翻译策略上明显的女性译者痕迹。
薛琪瑛在《意中人》中对少女美白儿的出场,译者以独特的女性视角解读了她的特立独行的勇气和鲜明的个性,对她的“骄横”,“任性”都进行了女性主义角度的美化。
原文:Mabel Chihern is a perfect example of the English type ofprettiness.the apple-blossom tupe.She has all the fragrance andfreedom of a flower.There is ripple after ripple of sunlight in herhair,and the little mouth,with its parted lips,is expectant,likethe mouth of a child.She has the fascinatting tyranny of youth.and the astonishing courage of innocence.To sane people she isnot reminiscent of any work of art.But she is really like a Tanagrastatuette.and would be rather annoyed if she were told so.薛琪瑛译:国绝色美人之标本。
玉貌亭亭。
与香花并艳。
头上华发。
光洁映日。
樱唇小口。
绝类婴儿。
举动娇憨活泼。
毫不装腔作态。
明白者皆知其为天真烂漫可爱之人。
酷似塔拿格拉(古希腊城以发见多种造像著名)小像。
然彼不乐人道其如此也。
徐培仁译:绝色佳人,有闭月羞花之貌。
全身香气袭人。
金丝黄发,映照发光,樱口朱唇,无人不存亲其如孩童之小口也。
她非特有销魂荡魄之青春,且具惊人天真之勇毅。
在知礼之士观之,她的色艺固无可眷恋,然一人登徒子眼中,她实无异汤兰格之雕像。
(译者注:汤兰格Tanagra是希腊的地名。
)且不愿受人之称谀。
在薛琪瑛的译文中“举动娇憨活泼。
毫不装腔作态”弱化了原文中‘tyranny’,本是霸道蛮横之意,在她笔下却成了少女的“活泼,直率”可爱状,没有丝毫取悦于男性的矫揉造作。
而徐培仁译文中的“销魂荡魄”,“登徒子”都是从男性视角的描写。
3、再婚观五四时期,婚姻问题几乎成为社会上的“中心问题”,青年知识分子中国传统的婚姻“父母包办婚姻”,“女子三从四德”(the three obediences and four virtues)、“男尊女卑”等传统观念纷纷批判。
薛琪瑛在译文中巧妙的处理当时社会备受争议的“再婚”话题。
原文:Lady Chihern(advances towards Mrs,Cheveley with asweet smile.Then suddenly stops,and bows rather distantly.)I thinkMrs.Cheveley andI havemet before.I did not knowshehadmarrieda second time.Lady Markby(genially).Ah,nowadays people marry as oftenas they can.don’t they?It is most fashionable…译文:纪(面带笑容走向齐佛雷夫人忽然止步远立鞠躬介)我想齐佛雷夫人。
从前和我见过的。
不晓得她已经再嫁了。
麻嗄。
现在时代。
再婚的人岂不是很多吗。
这是最合时宜……中国传统婚姻中,女子再嫁已经触犯了传统礼教,更不用说随意多次再婚的发生。
原文中“nowadays people malty asoften as they can”本是讽刺当时人们把婚姻当作谋取名利的手段,但薛译本巧妙的译为“现在时代。
再婚的人岂不是很多吗”,意思是女性再婚已经是寻常的事情了,没什么好大惊小怪的,矛头直接指向了中国的传统封建礼教。
在沈性仁《遗扇记》剧中对勃夫人(Duchess of Berwick)的描写上,我们同样发现她对离婚事件上比较先进的观点。
原文:A most attractive woman.and has such sensible views on life.Told me she entirely disapproved of people marrying more than once.so I feel quite safe about poor Augustus.沈性仁译:一个很惹人欢喜的女子,并且狠通达世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