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草地资源调查与规划第二章

草地资源调查与规划第二章


亚型在型的范围内,根据主要层的优势植物相同来划分。
作为划分类的指标是热量(温性、暖性、热性、干热、高寒)与 植被型或亚型(草甸草原、草原、荒漠草原、草原化荒漠、荒漠、 草丛、灌草丛、稀树灌草丛、草甸、沼泽)。 作为划分组的指标是草地植物经济类群,采用的有:高禾草、 中禾草、矮禾草、豆科草本、大莎草、小莎草、杂类草、蒿类 半灌木、半灌木、灌木、小乔木。
第二节 国外草地分类方法简介 一、前苏联的草地分类 二、美国的草地分类
第三节 中国草地分类
一、全国草地资源调查拟定的中国草地分类法 中国草地分类法自1979年提出初稿,经多次修改,到1988年形 成分类单位和划分标准,并由农业部畜牧兽医司公布,作为全 国统一的标准。其分类的原则属于植被--生境分类体系,采用
对于型的划分和命名,提出应遵循下列原则: 1.在草甸类的主要层中,往往难以分出主要优势种,在这种情况 下,可选择优势种中的优势度最大的饲用植物命名,其余可按属 或经济类群来命名。 2.在主要层中的主要优势种为非饲用植物时,除优势种要加括号 表示外,还要从草地型中选择一种可食的植物或在草群中占比例 较大的属名来命名,如(狼毒)、长芒草型;(乌头)、苔草型。
求:
首先确定草地植被发展的过程和阶段,应研究草地与气候、
土壤、地形等生境因素的规律性联系; 表现草地每一发展阶段所具有的基本矛盾和主要特征; 反映草地的生产特性和经济价值在草地形成过程中的变化; 社会生产活动,农业技术措施,对于创造草地经济价值的作 用。
任继周教授(1985)提出的草原分类原则
三、草地分类体系
农业经营分类法 两大体系:
发生学分类法
农业经营分类法主要是根据对草地的改良和经营水平划分,突 出了人类生产活动在草地形成中的作用。这类分类法,通常用
在草地地域比较小、自然条件比较单干、经营走向集约化的国
家和区域,英、法等西欧国家采用较为广泛。
法国通常将草地划分为粗放经营的放牧地(泛指原生或次生的天
组:是中级分类单位。是在草地类的范围内,生态经济特性基
本一致,利用上往往可以做为独立单元的经营分类级。组之间
在生境与经济价值上具有明显差异。 型:是低级分类单位。是在草地组的范围内,生境更趋一致, 植物种类组成,草地质量与产量更为接近的生产力分类级。型 之间在草地属性上主要是量的差异,是草地分类的基本单位。
亚型:是在同一型中,其优势植物相同而亚优势植物不同而划分。 微型:是由于微地形或其他偶然的原因造成草地植被的差异而划
分,丘、草丘、盐斑地、秃斑地等属于微型范围。如草原上的鼠
丘、草丘、盐斑地、秃斑地等属于微型范围。
类、组、型三级分类,设亚类作为类的补充,亚型做为型的辅
助单位。各级划分标准如下:
(一) 第一级

成因一致,反映以水、热为中心的气候和植被特征,具有一定 的地带性或反映大范围内生境条件的隐域性特征,各类之间在 自然和经济特性上具有质的差异。 亚类:是类的补充,在类的范围内,亚类可以根据大地形、土 壤基质和植被的不同来进行划分。
在草地类的基础上,以土地条件(包括土壤和
地形)的特征为指标划分。
3.型、亚型、微型的划分
型、亚型和微型是在亚类的基础
上,主要以植被条件为指标来划分和命名的,型、亚型和微型
三级还可以构成它们的复合体。
型:是具有一定经济意义和特征的植被地段,具有显著的特征性
的优势植被和亚优势植被。型的命名由优势植物和亚优势植物相 连缀而成。例如苔草—垂穗披碱草型,当调查的目的不同,或难 以区别优势或亚优势植物的种时,则可用优势或亚优势植物的属 科、生活型以及经济类群来命名。
(二)第二级 组
在草地类和亚类范围内,以组成建群层片的草地植物的经济类
群进行划分。各组之间具有生境条件和经济价值上的差异,是 草地经营的基本单位。 (三)第三级 型 在草地组的范围内,以具有饲用价值的主要层的主要优势种 (1—2个)相同,生境条件相似,利用方式一致来划分。型是草 地分类的基本单位。 亚型:草地亚型是草地类型分类系统的辅助单位,是型的补充。
<1300 1300~2300 2300~3700 3700~5300 5300~6200
相当的热量带
(高)寒带 寒温带 中温带 暖温带 北亚热带
亚热
炎热
6200~8000
>8000
南亚热带
热带
(2)草原湿润度 草原湿润度(K)表示草原的水分条件
湿润度
极干
K值
<0.3
相应的自然景观
荒漠
干旱
微干
03~0.9 半荒漠(荒漠草原、草原化荒漠)
二、草地分类的依据 (一)草地分类的实质 草地分类的实质是人们根据自己的目的,根据对草地自然特
征和经济特征、发生发展的认识角度和程度,从多元的因子中
归纳抽象出一定的因子,作为分类的依据,建立分类的系统与 标准。 草地分类不能具有任意性。
(二)草地分类的总原则
贾慎修教授(1982)提出草地分类的原则,应当符合以下基本要
四、任继周、胡自治综合顺序分类法(1956,1979,1985,1995)
综合顺序分类法,全称气候一土地—植物综合顺序分类法。
(一)分类体系
这一分类体系,以生物气候指标为依据,将
具有同一地带性农业生物气候特征的草原划分为“类”,若干 类可以归并为一个类组。类之下分为“亚类”,“亚类”以土 地的特征为指标加以划分。“亚类”之下分为“型”,同一型 表示其植被具有一致的饲用价值及经营管理技术措施。必要时, “型”内又可分为“亚型”及“微型”。在这一分类系统中, “类”是基本单位,“类组”、“亚类”、“型”等分类级别 都是辅助单位。
0.9~1.2 典型草原、干生阔叶林、稀树草原
微润
湿润
1.2~1.5 森林、森林草原、草原、稀树草原、草甸
1.5~2.0 森林、草甸冻原
潮湿
>2.0
森林、草甸冻原
(4)类的命名
根据热量级和湿润度级相连缀,再辅以地带性代表植被(顶极
植被)确定,如微温极干旱温带荒漠类、微温微干温带典型草
原类等
2.亚类的划分
第二章 草地分类 第一节 草地分类概述
一、草地类型和草地分类的概念 草地类型是存在于一定空间的具有特定自然与经济特征的具体草 地地段,是草地的组成单元。 早期世界草地分类: 斯太普(Steppe) (欧亚平坦、广大和旱生丛生禾草为主的草地) 维尔德(Veld) (南部非洲干旱和灌丛较多的草地) 潘帕斯(Pampas) (稀树高草草地) 普列里(Prairie) (北美洲大草原) 萨王纳(Savanna) (热带稀树草原) 中国:甸子、草原、草场;季节牧场,天然和人工草地
然草地和永久性人工草地)和集约经营的草地(生产力水平较高 的中、短期人工草地)两大类。集约经营的草地又划分为放牧地 和刈草地。
发生学分类法主要是根据草地在自然界发生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划分,突出了环境因素在草地形成中的作用。
发生学分类在世界上任何地区都有应用,应用更多的是在天然 草地面积大、跨越自然地带较多的地区和国家采用。
四、草地分类单位与命名 草地分类都有由高级、中级到低级的分类单位系统,级别的多 少,不同分类方法有所差别。从现有分类系统看,最多的有类 组、类、亚类、组、型、亚型、变型等七个分类级单元。通常 把类、组、型做为最基本的分类级。
类:是高级分类单位。是成因一致的宏观分类级,类之间草地
自然与经济特性具有质的差别。
3.主要按其优势种的名称来命名; 具有饲用价值的乔木、灌木,其优势种的饲用价值相同,生 境相似的,可将不同种的优势种进行合并,用属名来进行命名; 没有饲用价值的灌木、乔木的优势种要加括号表示。如(马尾 松)白茅型等; 没有饲用价值的乔木、灌木为优势种,且其下层草类饲用植 物又相同时,可将优势的灌木合并统称为“灌木”来表示。如 (窄叶鲜卑花)、四川嵩草型、(小叶杜鹃)、四川嵩草型可合并 成(灌木)、四川嵩草型
分类要素的完整性
分类体系的周延性
分类体系内涵的综合性
分类指标的相对稳定性 同级指标的可比性 特征指标的确限性
胡自治教授(1997) 草原分类指导原则
分类的理论指导原则
分类要素的完整原则
分类单位的科学命名原则
自然分类与技术分类结合的原则
分类体系的周延性原则 草原分类指标的四项属性:分类指标的综合性、稳定性、确限性 和可比性。
(二)划分方法
1.类的划分 以量化的生物气候指标——>0℃年积温(∑θ)
和湿润度(K)为依据,将具有同一热量级和湿润度(隐域性草地 类为土壤或地表水分状况)相结合的草地划分为类。
(1)草原热量级 以0℃以上的年积温为指标,将全世界热量级分为七级
热量级
寒冷 寒温 微温 暖温 暖热
∑θ (>0℃年积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