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析中国和平发展与国际法之间的关系

浅析中国和平发展与国际法之间的关系

1722007.05浅析中国和平发展与国际法之间的关系□王杰(武汉大学法学院湖北·武汉430072)摘要和平发展是中国实现民族复兴的重大战略选择,也是中国对国际社会的郑重承诺。

国际法作为影响国际交往的准则,对国际社会的和谐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中国的发展寻求的是在国际和谐社会中的和平发展。

本文就现今国际形势和国际法的特点具体分析了中国和平发展与国际法之间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关系。

关键字中国和平发展国际法国际和谐社会中图分类号:D9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07)-172-02和平发展国富民强是中国几代人的愿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迅速腾飞,综合国力不断增强,成功地走上了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和平发展是中国历史与现实的必然选择,中国的发展是在世界大环境中谋求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必然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国际社会的深刻变革需要法律制度给予回应,国际法无疑将成为人们的焦点,怎样看待和处理中国和平发展和国际法之间的关系亦成为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国际法的概念及其新特点国际法是反映国际社会意志的协调,调整一切国际社会关系的具有法律约束力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我们知道国际法是一个长久以来都不断发展变化的法律体系,它的发展是伴随着世界经济的繁荣日益完善和成熟的。

现代社会生产的社会化国际化,贸易、金融、投资等经济活动以及世界环境的保护、人类的可持续性发展等一系列的问题将国际法推到了前沿,同时也赋予了同时代国际法新的内涵和特点。

主要表现在主体范围的扩大、调整范围的进一步拓宽、价值取向上可持续发展原则得到确认和发展、由关注国家共处走向注重国际协作。

①具体来说,全球经济的日益融合和全球问题的大范围出现,国家作为国际法的主要主体需要承担的国际责任也日益增多,国际交往中国家主权的界限则显得模糊不清,各国需要在平等的基础上遵守国际法律秩序,通过合作解决国际社会新问题。

随着建立新的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的呼声越来越高,国际法的强制性和权威性也将日趋增强,改变了国际法一向只被视为“软法”的历史状况。

可以说国际法的深刻变革和发展使其成为国际社会关系实现民主化、法制化、和谐化的有利保障。

二、国际法是支撑中国和平发展的平台(一)国际法是谋求国际社会和谐的主要途径之一中国的和平发展必然是在整个世界大环境的框架内的,政治、经济、文化融合程度也是愈来愈高的。

法律是一切活动的最终保障,所以无论是世界的和平还是经济的发展都必须接受法律的调整,任何一个国家的和平发展之路都不可能脱离国际法律环境而存在的,中国也不例外。

现今的国际社会存在的不和谐因素还是很多的,比如恐怖活动猖獗、世界环境承载问题、经济失衡、世界贫富差距不断加大,还有一些超级大国奉行的单边主义和强权政治对国际共同利益的挑战等等。

从实践来看,国际法规范大量增加,客体范围拓宽,效力也有所提高,国际法为构建国际和谐社会的作用是非常明显的。

国际法现在发展的一个明显趋势是由以前的关注国家独立权力利益转向积极寻求群体协作,加强国家之间的沟通交流、积极对话,对一些全球问题达成共识签订多方条约或成立合作组织。

经济方面制定了WTO协议,建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贸组织等,政治上构建了以联合国为中心的新的国际体制等等。

这些组织一般都是通过国家之间的条约的形式或规定才能够正常运转的,毕竟不存在不可能存在超国家的组织。

国际法的作用总的来说是用来调节国家利益和国际社会利益的平衡发展。

虽然谋求国际社会和谐的途径有多种,但是国际法在规范国际关系、建立国际新秩序上的基础性地位和作用仍是不变的,从国家开始交往国际法的发展是顺应时代潮流并积极有效的。

(二)国际法基本确立和发展原则国际法在发展之中,那么国际法的基本原则也在发展之中。

和平发展的口号虽然以前只是出现在经济领域,但随着各国对国际环境的认同,现在越来越多的国家都把眼光关注于此,如果说历史给了我们经验,应该就是渴望和平维护和平提高整个人类的生存质量。

国际环境的改变使国际法更多强调的是国家之间在和平共处的基础上寻求经济上的发展双赢、多赢、共赢。

在世界各种力量日益融合的今天,中国作为一个经济大国所面对的挑战和机遇使我们更加确定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我们应该避免国家之间尤其是和一些超级大国之间的冲突和矛盾,妥善处理利益纠纷,争取国家间的双赢和多赢。

国际法的和平发展原则正好与我国的目标相一致,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法律依据。

(三)国际法影响国内法变革更好促经经济发展国际法和国内法的作用都是维护社会正常运行的秩序,二者之间的配合和协调也在不断的得到加强。

国际法的迅速发展必然带来各个国家国内立法的更迭,在国际法律大环境下国内法应该是和国际法接轨。

中国经济发展必然要求一个好的法律环境,不仅仅是国际上的,更包括国内的。

中国继加入WTO之后,面对世界这样一个大的经济环境,还有很多新颖行业或是少数传统行业,比如中国规范外商投资的法律的不完善,金融市场法律的缺失,我国还没有合理完善的法律制度和框架。

比如单从国际贸易法领域来看,我国的相关法律过于简单和落后,无法适应现在1732007.05外贸经济发展,如何将WTO 规则反映在我国对外贸易法中也是一种挑战。

所以我们要根据相关国际法规范借鉴国际经验并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创新立法,完善现有法律体系。

在实践中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或参加的国际条约,经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批准或国务院核准的,一般即在中国发生效力,可以直接适用,而无需经过特别程序。

从中国国内法的的有关规定中我们也可以看出我国对于国际条约和国际习惯的态度和处理国内法和国际法关系的基本立场。

②国际法优先使用原则使得我国在处理国内法和国际法之间的冲突时或解决具体问题时得以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为了使我国在以后的国际法律环境中能够很好的维护自己的利益,我们要求尽可能的使国内法和国际法在某些领域保持一致性。

三、中国争取国际法立法发言权(一)现今国际法陷入发展危机国际法调节整个国际社会的主要方式就是国家经由政府间国际组织和国际社会共同制定基本的法律规范和基本原则,采取条约、宪章或宣言等形式加以确认。

同时国际法还为国际争端的解决提供了谈判、协商、调节、斡旋、调查等方式提供了法律依据。

国际法运作的基本前提是国家间的平等协作,对国际法的尊重。

然而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国家地位的极度悬殊,从伊拉克战争可以看出国际法对国家的约束力和制裁力是相当薄弱的。

一些大国单边操作使得国际沦为现实主义的附庸。

新的世纪,国家法向何处去?放眼世界,虽然有了无数的国际条约和国家惯例,还有数不清的国际法学者专著,对一些问题虽然达成共识,但是面对全球变暖、大气污染、经济全球化、恐怖主义、“先发制人”等诸多问题,国际法仍然没有负担起应有的责任。

③(二)中国和平发展支持国际法构建国际新秩序中国和平发展有着丰富的内涵和深远的外延,其核心是积极政争取一个持久的国际环境创造机遇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并且又以自身的经济政治力量来维护世界和谐以及全球经济社会发展。

现在的世界只能说是总体和平,冷战之后有些国家极力把自己的社会制度、价值观念、经济模式强加于别国,并企图建立一个单级世界。

中国的和平发展本身就是意味着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在促进多种国际力量进行国际合作方面起了积极的作用。

在政治上,中国呼吁相互尊重主权,平等协商,反对个别国家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其他国家;在经济上,强调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反对贫富悬殊进一步加剧;在文化上,鼓励相互借鉴,共同繁荣,反对一味排斥他国文化的现象;在安全上,坚持相互信任,通过平等对话解决国际摩擦,抵制诉诸武力或武力威胁。

中国的和平发展可以说是中国在国际舞台上行动的指南,同时鲜明的表达了我国政府在国际社会建立政治经济新秩序的立场。

中国下定决心力求和平发展是这个中华民族的坚定意志,但是中国不会称霸,不会做超级大国,中国一向是言行一致支持国家之间平等协商通过国际法构建利于世界经济繁荣发展的国际新秩序。

(三)中国和平发展促进国际法之价值取向变革当今世界各国政府在国际交往中都以实现本国利益最大化为根本目的,都想将本国的法律价值取向加诸于国际法之上。

在构建国际法价值取向体系时,中国自然想以和平发展为背景,在国际层面保障国家和平发展之利益。

这显然不同于西方某些发达国家只是追求自我利益的强权政治,中国所提出的和平发展时顺应时代潮流,并代表了国际上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利益愿望。

国际法应该关注的是人类整体的生存和发展,不能只局限于是单个人或种族、民族、国家的利益需求。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其自身的和平发展必然会对国际法的发展权和发展主题的实现产生深远意义。

和平发展本身就意味者关注国际社会的整体利益,为全人类的共同未来携手进行国际合作、协调乃至必要的让步或牺牲一定利益,这些是处理现实国际关系时必须予以考虑的因素,因为这可能更有利于实现各国的根本利益。

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国内社会的稳定与发展,法治水平的不断提升和民主制度的日趋完善,将大大促进国际法价值取向的变革和实现。

四、总结国际法是国际社会维系得以存在的必然约束,国际社会的存在已成为共识,那么“有社会即有法”,国际社会自然要有国际法来调整各行为主体的行为,使之具有一定的有序性和相互制约性。

国际法为国际社会经济发展和人类进步提供了必要的法律保障,正是国际法的存在使得纷繁复杂的国际社会尤其是世界经济体系有序性,世界经济的进步是国际法最大功用的体现,中国正是由于抓住了有利的国际环境实现了经济发展的跨越式赶超。

然而历史证明,国际法从其产生到现在,它的每一步发展都留有国际社会力量对比的痕迹。

从根本上来说,国际法是从属于国际格局的,有什么样的国际格局必然会出现什么样的国际法。

历史上国际法的制约作用最薄弱的时候正是国际力量对比极度失衡的时候。

经济力量的增强才能够在国际社会中拥有发言权。

中国的和平发展是为了经济上取得相对的优势权,以便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从而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创造更好的机会。

中国经济发展同时致力于国际社会新秩序的建立,包括经济秩序和政治秩序,国际法作为构建和谐国际社会的主要途径成为我们关注的焦点。

事实上中国积极参与各种国际合作和交流,表达发展中国家的意愿,在签定各种国际法规范和原则的时候,为发展中国国家包括自己争取更大的权益。

同时时刻关注国际法的新走向,提出要完善国际法并强调加强国际法的制约性和制裁性,反对少数大国利用国际法作出违反全世界人民利益的行为。

中国的和平发展增强了国际社会的和谐因素,也为国际法的正确走向提供了保障,使国际法日益完善、作用力日益加强。

注释:①寥扶摇.经济全球化和国际法的新发展.焦作高等专科学院学报.第20卷第4期.2004.12.②李海燕.宋志明.结合我国实践分析国际法和国内法的关系.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第23卷第5期.2004.9.③罗国强.“和平崛起”与新世纪国际法的理论构建.国际观察:2004年第5期.参考文献:[1]李娟.“和平崛起论”对国际法的影响.浙江万里学院学报.第19卷第一期.2006.1.[2]中国的和平与国际法.学术研讨会综述.国际法论坛.2004.[3]朱力宇,朱松岭,王立武.国际法对我国经济立法的影响.法理与法案.[4]董国路.国际法在中国的适用.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55卷第3期.2002.5.[5]韩玉贵,许秀梅.对中国和平发展的几点思考.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双月刊).2004年第6期.[6]高岚君.中国的和平发展与国际法的价值体系.法学评论(双月刊).2006年第3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