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牙源性角化囊性瘤

牙源性角化囊性瘤


牙源性肿瘤
14
镜检:
有些囊肿的囊壁内可见牙源性 上皮岛和/或微小囊肿。
牙源性肿瘤
15
牙源性肿瘤
16
牙源性肿瘤
17
牙源性肿瘤
18
牙源性肿瘤
19
牙源性肿瘤
20
牙源性肿瘤
21
牙源性肿瘤
22Leabharlann 生物学特征:A、复发: 牙源性角化囊性瘤具有较大的复发倾向。 文献中报道的复发率多大于20%。这主 要是它的组织结构、生长方式和囊肿的 组织来源所决定的。
牙源性角化囊性瘤
KCOT
定义:
一种良性的、单囊或多囊的、发生于颌骨内的牙 源性肿瘤。其特征为不全角化的复层鳞状上皮衬里, 并具有潜在的侵袭性和浸润性生长的生物学行为。
牙源性肿瘤
2
传统命名:牙源性角化囊肿
1956年Philipsen 首先报告。1963年 Pindborg, Hansen详细描述本病的特征。 由于其具有特征性的病理改变和较高的 复发率,而受到人们的重视。
牙源性肿瘤
28
此病有家族史,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此综 合征较复杂,包含多种异常表现,①皮肤异常: 包括基底细胞癌,皮肤良性肿瘤和囊肿,掌跖角 化病和真皮钙盐沉着症;②眼部异常:眶距过宽, 宽鼻根,内眦移位,先天性盲,内斜视,先天性 睑下垂;③骨异常:多发性牙源性角化囊性瘤, 轻度下颌前突,肋骨分叉(bifid rib),椎骨异常; ④神经系统异常:精神发育迟缓,硬脑(脊)膜 钙化,胼胝体发育不全(Angenesis of corpus callosum),先天性脑积水等;⑤性异常:男性性 机能减退,女性卵巢肿瘤。
牙源性肿瘤
11
镜检:
③棘层较薄,与角化层移行过渡较突然; ④棘细胞常呈细胞内水肿;
牙源性肿瘤
12
镜检:
⑤表层角化多呈不全角化;
⑥角化层呈波纹状(rippled)或皱纹状 (corrugated)。
牙源性肿瘤
13
镜检:
⑦纤维性囊壁较薄,一般无炎症。若合并感 染时,增厚的囊壁内有大量的炎细胞浸润, 上皮可发生不规则增生,出现上皮钉突,角 化消失;
牙源性肿瘤
29
牙源性肿瘤
30
牙源性肿瘤
5
X线表现为单房或多房性透射区。
牙源性肿瘤
6
牙源性肿瘤
7
巨检:单囊型多见,少数为多囊型。 囊内含有奶油状或豆腐渣状的角化物, 有时囊液较稀,呈草黄色或血性液体。 囊壁较薄,除非肿瘤很小,实验室观察 到的肿瘤,囊壁多不完整,并有萎陷、 折叠。有时可见囊壁穿破骨皮质发展至 邻近的软组织内。
牙源性肿瘤
8
牙源性肿瘤
9
镜检:
①衬里上皮为较薄的复层鳞状上皮,厚度 一致,5-8层细胞,无上皮钉突;上皮结 缔组织面平坦,上皮下裂形成。
牙源性肿瘤
10
镜检:
②基底细胞层界限清楚,通常由柱状细 胞组成,偶见立方细胞,细胞核常远离 基底膜呈栅栏状排列,多呈强嗜碱性。 基底层可发现核分裂像,多见于基底上 层。偶可见非典型增生。
牙源性肿瘤
25
B、癌变: • 上皮衬里具有较高的分裂活性,可形
成不典型增生,也可形成原位癌和鳞 状细胞癌。
牙源性肿瘤
26
牙源性角化囊性瘤癌变
牙源性肿瘤
27
• 又名:颌骨囊肿-基底细胞痣-肋骨 分叉综合征
Gorlin-Goltz syndrome
• 1951年Binkley和Johnson首先描述此综 合征。1960年R. J. Gorlin和R. W. Goltz 进行了详细讨论。
牙源性肿瘤
3
发病年龄的范围较广,最早不到10 岁,最晚可到90岁。多发生在11-29岁 之间。男性较女性多见。约75-80%发 生于下颌骨,50%以上发生在第三磨牙 和下颌升支区。上颌以第一磨牙后区多 见。
牙源性肿瘤
4
肿瘤的生长方式特殊,主要沿颌骨前 后方向生长,病变较大时仍不引起明显 的颌骨膨大,临床上绝大多数病人无明 显症状,直到长的很大,或是牙片检查 时偶而发现。肿物长大到一定程度,引 起颌骨膨大,继发感染时可出现疼痛, 肿胀,伴瘘管形成时有脓液或液体流出。 仅有60%病人出现颌骨膨胀。10%为多 发性肿瘤。
牙源性肿瘤
23
从结构上看:①囊壁很薄,手术时很易 碎裂。除很小的肿瘤外,一般不易完整摘 除。残留的囊壁可导致复发;②肿瘤的主 囊的囊壁内可含有微小的子囊(daughter cyst)或卫星囊肿(satallite cyst)。如摘除了主 囊,子囊有可能被残留,可引起复发。
从生长方式:肿瘤的生长具有局部侵袭 性,沿抗力较小的骨小梁之间呈指状外突 性生长,术中难以摘除干净。
牙源性肿瘤
24
从组织来源: ①有些肿瘤可来源于口腔 粘膜的基底细胞,这些基底细胞的增殖能 力很强。手术时如只切除肿瘤而未切除与 肿瘤粘连的粘膜,这些具有高度增殖活性 的细胞可以引起复发;②有的角化囊性瘤 可能来源于牙板上皮残余。在已有的肿瘤 被摘除后,其它牙板又可再发生新的肿瘤。 这种情况性质上不是复发,而是新的再发 肿瘤。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