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学习医改心得体会(范本)

学习医改心得体会(范本)

学习医改心得体会学习医改心得体会篇一:医改学习的心得体会医改不能淡化社会主义本色的心得体会 6月5号,我科全体医务人员共同学习了袁仲的《医改不能淡化社会主义本色》一文,文中讲中国医疗的困境和弊端,剖析医疗产业的关系,改革的困难和阻碍,阐释一下可选的方案,全体人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学习气氛很浓,都谈了自已的想法及体会,现整理如下:一、患者叫屈:治不好病,医生赚钱昧良心因为“看病难、看病贵”等因素,使患者对医生的积怨迁怒增多。

大部分人认为“以药养医”,小病“大处方”、“过度检查”、“过度治疗”是看病难、贵的最重要因素,另外,还有人认为“医疗费用居高不下,药价虚高”;“收红包、吃回扣现象犹存”,也有人认为“医生技术水平低、服务态度差,不问诊,看病等于开药”……这些问题都加剧了医患关系的紧张。

除了“拆线门”、“缝肛门”、“8毛钱看好10万病”等事件亦是闹的沸沸扬扬,抛开其中的曲折纠葛,这些事件受关注本身,也折射出医患之间信任感的缺失。

二、医生喊冤:“医闹”凶猛,连生命安全都受到威胁“医闹”则成为医生们的心病。

一项调查显示,96%的受访医生表示其所在医院发生过“医闹”,而且“医闹”已经严重影响到医生的职业行为。

自我保护越来越成为医生行医时的第一原则,而不是“患者利益优先”的古训。

同时,90%的受访医生呼吁尽快立法保护自己的行医权。

一些医患纠纷演变成流血事件,更是让医生们战战兢兢。

有医生说,患者对医疗行为不满意可以进行投诉,使用行政手段,甚至把医生告上法庭,但是为什么要使用暴力,值得深思。

也有医生认为,由于缺乏安全感,医生的工作状态在巨大的风险下异常紧张。

三、这将是一场双输的战争现在已经有很多医生因为怕被患者告、被患者打,甚至被患者杀害而不敢做任何需要冒险的手术和治疗,使得一些本来可以“搏一搏”的病例,得不到应有的治疗,有的病人甚至被医院拒之门外。

而医生们为了保护自己,谁都不敢给患者的病情“妄下结论”,这就意味着患者要做更多的检查来证实医生的诊断,从而使得医疗负担更加沉重。

医学作为一门科学,它也有它的不确定性,没有谁可以打包票100%的治好患者的病。

但如果把病没治好的怒气全都发泄到医生身上,不仅不利于病情,反而使得医生在之后会更加谨小慎微,生怕承担不应该承担的责任。

这种结果,于患者、于医生都不是好事。

在舆论摇摆中,带来的不是宽容与和解,不是理性的反思,而是不断强化的敌意和冲突。

医生感觉受到了莫大的委屈,患者受到了巨大的伤害,这种“受害者”意识中都会选择报复对方,对对方充满防范和敌意,于是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要改变对立紧张的“中国式医患关系”,只有通过政府的投入和医疗体制的改善,医患之间相互的信任,医生的仁心加仁术。

在医改方案中,“公益性”一再被滥用,成了拒绝改革、完全保持并强调现行卫生体制与公立医院运营机制的挡箭牌,用偷换概念的办法,把所有公立医院改革引到一条很难走通的道路上,说到底,是要混淆公益性与医学必须坚守的底线,掩盖或者延宕营利与非营利必须分开的改革实质,这里面暗藏着国家财政养医才能回归公益的“要挟性”前提,实际上,从改革方案的设计、卫生制度建立到服务体系建设,都要遵循公益性的原则,不应该以营利为优先目的,所有医院都负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本质上,卫生服务体系要遵循的就是一个原则:非营利,或者把营利控制在极低的水平,尽可能为穷人适度减免医疗费用。

让新医改切实成为群众“健康的保护神”。

神经外科:篇二:学习新医改心得体会学习新医改心得体会 09年4月6日,备受关注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下称意见)经新华社发布。

《意见》全文13000余字,共分六个部分,包括: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完善医药卫生四大体系,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等。

新医改方案摈弃了此前改革过度市场化的做法,承诺强化政府在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中的责任,不断增加投入,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意见》首次提出,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到201X年,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全面覆盖城乡居民,切实缓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绝大多数媒体和群众对这份《意见》都充满了巨大信任和热切期待。

落实好地方政府的财政投入责任,是新医改能否落实到位的关键性、经济性的基础。

新医改方案有五大看点:一、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未来3年,国家将使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主要指城镇非就业人群)医保和新农合三大公立医疗保险的参保率提高到90%以上。

201X年,对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的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120元,并适当提高个人缴费标准,提高报销比例和支付限额。

两项医保的最高报销水平(即“封顶线”)已经锁定,为人均收入的6倍。

加大对尚未纳入医保人群的关注,如国家将增加投入重点解决国有关闭破产企业、困难企业等职工和退休人员,以及混合所有制、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从业人员和灵活就业人员(包括农民工)的医保问题;大学生被纳入医保。

破解“看病贵”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控制药价,而是在建起医保制度后,把报销水平提上来,让大家觉得看病相对不贵。

数据显示,新农合目前补偿率还不到30%,按国际惯例,补偿率提高至70%以上才能真正成为有效的医疗保障制度,未来投入仍有很大空间。

二、初步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建立科学合理的基本药物目录遴选调整管理机制和供应保障体系。

将基本药物全部纳入医保药品报销目录。

基本药物的“定点生产”改为“实行公开招标采购”;“统一制定零售价”修改为“国家制定基本药物零售指导价格,在指导价格内,由省级人民政府根据招标情况确定本地区的统一采购价格”,即国家不再制定统一的基本药物零售价格;在基本药物使用上,由“全部使用”改为“全部配备和使用”,尊重医生和患者的用药选择权。

目前,基本药物定价是非常复杂的工程,总体而言,政府相关部门对基本药物价格的控制不会有太大松动。

由于药品名目繁多,价格和毛利率差异非常大,在对药品价格控制的过程中,要考虑到企业的合理利润空间。

三、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解决结构性“看病难”的问题加快农村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实现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的全面覆盖,加强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着力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水平和质量。

与过去医疗改革不同,新医改重点是将“医疗人才建设”纳入其中。

通过试点推广“住院医师培养制度”,让乡村医生、基层医生进入大医院接受培训,然后走出医院下到基层;通过大力发展“县级医院”,建立“县医院为龙头,农村医务室为网底、乡镇卫生院为节点”的体系,通过在基层医院加强硬件投入、人才输入,切实缓解农村看病难。

看病难难在“两头”:偏远农村地区和大城市、大医院,其根源在于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

有限的医疗资源过度集中在大城市和大医院,导致公众不论大病小病都到大医院找名医看,大医院拥挤不堪,城市基层医院和社区医疗单位则少人问津。

解决这一问题,尚需从设备、人才等方面“软硬兼施”地均衡配置医疗资源。

四、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保社会公平健全城乡公共卫生服务体系,逐步扩大国家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范围,向城乡居民提供疾病防控、计划免疫、妇幼保健、健康教育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提高经费标准。

充分发挥中医药作用。

从201X年开始,逐步在全国建立统一的居民健康档案。

组织实施国家重大公共卫生专项,有效预防控制重大疾病;落实城乡公共卫生机构经费保障机制。

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的人员经费、发展建设、公用经费和业务经费由政府预算全额安排,服务性收入上缴财政专户或纳入预算管理。

坚持公益性,实现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既是医改惠民的起点,又是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终点。

城乡居民人均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不低于15元的提法是一种进步,公共卫生投入不再是以单个项目,也不再是为了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或某种公共疾病而设立。

公共卫生长效机制建设迈出了重要一步。

五、推进公立医院改革,破解“以药养医”今年开始试点,201X 年逐步推开。

改革公立医院管理体制和运行、监管机制,提高公立医疗机构服务水平,规范诊疗行为,明显缩短病人等候时间,实现检查结果互认。

推进公立医院补偿机制改革。

加快形成多元化办医格局。

逐步取消以药补医机制,探索公立医院门诊药房改制为零售药店等医药分开的有效途径;政事分开、管办分开;鼓励民营资本创办非营利医院医药分开”是新医改的重要思路。

公立医院改革的大方向是“坚持公益性,调动积极性”。

这两者相辅相成。

忽视对医务人员的支持,“坚持公益性”难达目的;而过于强调医务人员待遇,忽视提供基本医疗服务的任务,医院的发展就会跑偏,就会发展为创收的积极性。

据参加设计新医改方案的专家透露,未来三年在8500亿元政府投入中,中央支出约占三至四成,其余由各级地方政府支出。

也就是说,新医改公益性要想得到最大程度的落实,仅仅依靠中央财政的财力是不够的,地方政府的财政责任更占据了六成到七成的比例。

“按照分级负担的原则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卫生投入责任,地方政府承担主要责任”。

而这些资金既要考虑到公立医院的投入,又要考虑到对农村公共卫生事业的支持,还要加大对医生诊疗费的提高等。

仍然僧多粥少。

毫无疑问,中央财政会进行不折不扣的财政落实,谁能保证、监督地方政府的投入行为呢?中央政府虽然确定了新医改公益性属性,如果真落实这种公益性,地方政府就需要大量投入。

这肯定会影响、降低地方政府的经济创收,地方政府进行公共品建设的积极性恐怕不会太高。

肯定会有个别地方政府对国家的好政策进行各种变通,弄虚作假。

尤其需要指出的是,今年中央的医疗投入资金仍然是1000多个亿,与去年相比并没有提高。

地方政府的投入如果不能及时位对,再好的医改政策,没了财政支持,最终会成为一句空话。

好制度却成为了冷漠制度,严重违背了新医改的公益性本质。

所以,在落实新医改过程中,医药改革涉及面广、情况复杂,是我国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医改的成功与否重点在落实,期待医改能够尽快出台有效的配套文件和落实措施。

仅仅倡导公益性口号是不够的,还应该强化地方政府的财政投入责任,特别要将新医改效果和财政投入责任的落实,纳入地方政府的政绩考察范围,落实得好,就是优秀政绩;新医改效果不够好,就可以认定是不合格。

依此推动地方政府责无旁贷的财政投入责任,淡化公司化倾向,履行守夜人职责,让新医改切实成为群众“健康的保护神”。

篇三:医院学习医改心得体会医院学习医改心得体会医药卫生事业关系亿万人民的健康,关系千家万户的幸福,是重大民生问题。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医药卫生事业发展,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药卫生需求,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健康素质,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举措,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大任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