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医改的学习心得

新医改的学习心得

新医改的学习心得
自从2005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表报告称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从总体上讲是不成功的”之后,新一轮医改怎么改始终牵动着国人之心。

这些年来,关于新医改的讨论、谋划和组织已是中国社会的一大景观。

关系公民生老病死的医疗事业,将秉承何种价值理念,操以何种技术手段,获得多少资金支持,无时不牵动着社会舆论。

新医改之难,难在它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所针对的“不成功”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是“总体上”的“不成功”。

新医改关系重大利益的调整,它能否成功运作,需要政治家的智慧。

但是它更需要社会良心的引领。

因为,与生命尊严高度关联的这项改革,最能显示一国文明的生存状态。

新医改将给弱者带去多少生命之爱?在方案即将公布前,人们在不停的追问。

因为我们相信,一种文明的素质,最为真实地体现在对待弱者的态度之中。

在这个意义上,新医改的历史使命,关乎社会价值的充实与构建。

这正是新医改万总瞩目、一盼再盼的理由。

备受社会关注的新医改方案出炉,其中医疗卫生投入机制的下一步走向尤受关注。

这事关卫生事业运行和发展,以及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的财力保障,既涉及政府投入,也涉及社会和个人投入,其内容的复杂和关联利益层众多。

卫生投入机制的改革和完善一直是各方面热议的焦点问题。

新的医改方案终于千呼万唤始出来,其中有七点创新:
一、理念创新: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成为公共产品
以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从改革方案设计、卫生制度建立到服务体系建设都要遵循公益性的原则,“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

这是我国第一次明确从“基本制度”的高度保障人民健康,对医疗卫生事业具有划时代的里程碑意义。

作为公共产品的制度,必然覆盖全民、公平享有。

二、全民医保:缓解“看病贵”顽疾的良药
我国将逐步建立覆盖全民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首次实现医保的全覆盖。

国家还将把关闭、破产企业和困难企业职工、大学生、非公经济组织从业人员和灵活就业人员纳入城镇职工或居民医保范围。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部部长葛延风表示,“如果人人都有医疗
保障,个人付费比例大幅度降低或者不付,就没有人会喊‘贵’。

三、首次确立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目标
从今年开始,国家“逐步向城乡居民统一提供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健康教育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缩小城乡居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差距,力争让群众少生病。

四、建立基本药物制度遏制虚高药价
推进这一制度旨在降低费用,是保证老百姓有药可用,用得起药,能合理用药的手段。

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对医保药物将实行统一招标、配送,将规范药品流通。

五、增设药事服务费推行医药分开
逐步改革或取消药品加成政策,同时完善公立医院补偿机制。

对于看病就医的患者来说,虽然增加了几元钱的药事费支出,但却大大减轻了医院以往多开药、开高价药带来的负担。

而调整部分技术服务收费标准,使其真正反映医疗服务成本。

六、管办分开转换政府职能
管办分开有多种具体实现形式,主要有在卫生部门内或外设立专门监管公立医院的机构,从行政职能上分开。

也有“社会办医,政府管医”,采取企业化管理模式等。

七、多点执业改革破冰
“研究探索注册医师多点执业”,这意味着我国医师制度的重大变革,有助于促进人才合理流动。

虽然卫生投入是卫生事业和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物质基础,但是卫生投入的多少及资源的配置是依托于特定的体制和机制的。

从近些年来的卫生发展实践看,卫生投入的规模总是与卫生体制、机制的改革密切相关,卫生投入的方向总是与卫生改革政策的调整密切相关。

因此,卫生体制、机制的合理设计和卫生改革政策的落实,是增加卫生投入的基础和前提,不能脱离卫生改革政策而去片面地强调卫生投入,否则只能是无效的投入。

实际上,前些年出台的一些卫生改革政策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这也是造成政府卫生投入总体水平较低的一个重要原因。

政府卫生投入要兼顾公平和效率。

在加大投入、推进改革的过程中,在增强不同群体之间、不同地区之间以及城乡之间在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方面公平性的同时,要进一步改革体制、创新机制,提高医疗卫生服务的效率。

没有效率作保证的公平只会是低水平、不可持
续的公平。

卫生改革要按照供需分离的既定路径推进,这既是政府主导解决市场失灵的重要措施,也是增加政府卫生投入的基础。

长期以来,我国在卫生医疗领域一直实行供方和需方分离的模式。

改革前,我国在城市实行公费医疗和劳保医疗制度,医疗服务的提供方和筹资方是分离的。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在城镇建立了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通过单位和个人共同付费筹集资金,从而取代了原来的公费医疗和劳保医疗制度。

在此后开展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及准备试点的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均是按照保险的模式进行制度设计的,且上述制度均是以大病统筹为主,适当兼顾小病。

从制度运行效果看,上述制度模式不仅符合市场经济规律,也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

另一方面,总的来看,实现一定目标的卫生改革尽管可以有不同的选择,但并不是每一种选择都具备可操作性和社会适应性,而进一步完善创新现有的制度框架却能够有效避免制度转轨带来的高额成本和可能带来的负面社会影响。

因此,下一步的改革应坚持这一既定改革路径努力推进,政府卫生投入也要以此为基本前提。

制度运行中所出现的问题,可以通过完善制度、加强监管解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