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闻炒作的危害和防治方法

新闻炒作的危害和防治方法

开封大学毕业论文新闻炒作的危害和防治方法学生学号:学生姓名:指导教师:学生院部:专业班级:2013 年05 月20 日目录论文摘要 (2)一、新闻炒作产生原因 (3)(一)新闻炒作产生主观原因 (3)(二)新闻炒作产生客观原因 (4)二、新闻炒作的危害 (5)(一)新闻炒作造成受众的逆反心理,导致信任危机 (5)(二)新闻炒作容易偏离主旋律轨道 (5)(三)新闻炒作容易造成假新闻 (6)三、如何防治新闻炒作泛滥 (6)(一)国家:建立并完善司法惩罚系统 (6)(二)新闻工作者:提高职业道德,加强法律自律 (7)(三)受众:提高判断力,进行强有力的监督 (7)四、总结 (8)论文摘要在媒体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为了寻找“卖点”,争取受众,不少媒体都不遗余力地进行新闻炒作。

本文阐述了新闻炒作的现象,分析了新闻炒作的主观和客观方面的原因,以及新闻炒作的巨大危害,因此对遏制新闻炒作现象泛滥,国家、媒体和受众应该怎么做,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关键词:真实性新闻炒作危害防治新闻炒作的危害和防治方法王莹莹(开封大学人文学院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新闻炒作就是某利益集团针对在该特定时期属于某种意义的足够吸引公众的眼球的特殊“公众人物”,通过针对这个人在某一时段内发生的不平常的事,推动众多的没提前来采访,并通过不时添加不同的“作料”,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火候竞相“翻炒”,同时,作为事件主体的人主动或者被动的在媒体的报道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获取了利益,从而造成一定社会影响、形成一定社会舆论的新闻报道行为。

一、新闻炒作产生原因新闻炒作的产生不是偶然的,新闻炒作的产生与传播既有主观方面的原因又有客观方面的原因。

新闻炒作的原因有三大原因:第一:信息的丰富造成注意力的贫乏,第二个原因:广告式徽,第三:超越作秀。

因此新闻炒作出发点是“为了抢夺眼球”就是为了吸引人们的注意力(一)客观方面的原因1. 新闻体制和法规不健全,对新闻炒作的惩治力度不够是炒作新闻产生的首要原因。

如今社会新闻炒作泛滥成灾,但是对于制造新闻炒作的主体却没有给予应当的惩罚,致使有些人对于制造和传播空虚新闻无所畏惧。

而我国《新闻法》一直迟迟未能出台,使得新闻活动缺少法制环境。

当恶劣新闻事件被揭露时,除了媒体曝光、扣发稿酬或暂时封杀外,对恶略新闻的作者、编辑以及媒体领导人往往没有实质性的惩处。

有的炒作者被此媒体解雇了,旋即又被彼媒体聘用。

这又怎能遏止炒作新闻的产生与传播呢?由此可见新闻立法的严重缺位,是新闻炒作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2. 媒体企业在利益的驱使下,制造炒作新闻影响舆论,谋求不正当利益。

近年来,中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战略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导致了不少副作用,主要是社会诚信和道德水平严重下降,一切向钱看的风气不仅弥漫整个社会,也侵蚀到了新闻传媒领域。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媒体纷纷采取企业化经营模式,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媒体企业在利益的驱使下,不时制造炒作新闻影响舆论,以使自己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并发展。

3. 受众的猎奇心理和对媒体的高度信任是新闻炒作产生的社会原因。

当前处于主流的一代都是在大众传媒熏陶下成长起来的一代,具有典型的媒介依存症,这就为新闻炒作的传播提供了有力的条件。

受众对新奇事物的追捧,使得新闻媒体为了迎合受众的需要,吸引受众眼球,一些记者、编辑把那些真正有意义的新闻放在不显眼的位置,而把重心放到人人都有几分需要的低俗新闻、猎奇新闻上,从而走向了新闻的异端。

此外科技的快速发展,网络的普遍运用,也为新闻炒作的传播提供了捷径,使得新闻炒作的传播变得方便快捷。

(二)主观方面的原因当前新闻炒作的产生并不仅仅是客观方面的原因,还有主观方面的原因。

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的缺失是新闻炒作产生的一个重要的主观原因。

陈力丹在《假新闻何以泛滥成灾》中指出:“出现这么多假新闻和炒作新闻的根本原因,是因为记者、编辑选择新闻的标准不是其社会价值和现实意义,而仅仅为了满足受众的心理需求”。

卢因在把关人理论中,把记者编辑看做是新闻报道的把关人,其实质是说大众传媒的新闻报道和消息传播根据传媒的立场、方针和价值标准而进行的取舍选择和加工,与媒介方针和利益一致或相符的内容更容易优先入选、优先得到传播,把关的结果在总体上是传媒组织的立场和方针的体现。

但是在媒介企业化经营的背景下,新闻从业人员的廉洁性受到挑战,有些新闻工作者忘记了新闻工作的宗旨,摒弃了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轻易地被那些别有用心的人所利用,传播假消息,达到其不可告人的目的。

2007年7月8日,北京电视台《透明度》栏目以“纸做的包子”为题,披露因为国内猪肉价格近期不断飙升,北京东四环附近的一个加工点为降低成本,竟“创造性”地将废纸箱搅碎连同肥猪肉一起制成“肉包馅”,有关部门展开拉网式专项检查行动,重点检查有形市场内的小餐饮摊点、小吃店等。

检测结果全部合格,没有发现包子馅中含有纸纤维及其他违禁成分。

但是通过电视网络的大肆报道,人们变得谈包色变,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市场运作。

“我既想出名,又想赚钱。

”纸包子事件的制造者向大众坦白了他制造假新闻的动机。

在当今新闻媒介企业化经营的背景下,一些新闻工作者为了得到某些利益而千方百计编撰虚假的新闻事实,把小事炒作成大事,忽略了新闻真实性原则。

二、新闻炒作的危害现在媒体竞争日渐强烈,加之网络媒介走进普通百姓生活,新闻炒作已是屡见不鲜的新闻运作方式但是无论新闻炒作是给媒体还是炒作对象带来了多少客观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它的危害还是不容忽视的。

(一)新闻炒作造成受众的逆反心理,导致信任危机受众的逆反心理, 是指受众跟新闻本意相反的心理活动, 是受众在接触媒体传播的信息时, 抱着一种抵触的、反感的、甚至从反面接受的心理状态, 表现出与新闻对立的思想感情, 出现对新闻明显不信任的态度。

我注意到, 新闻炒作和事件营销在媒体中的见光度越来越高, 受众对此的兴趣就越来越低, 最初的好奇渐渐变得怀疑, 继而抵触。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搜狐网实施的专题调查中(2359人参与),有90.3%的网友担心,越来越多的网络炒作会引发公众对网络信息的信任危机。

如果不是事后的曝光谁会想得到,贾君鹏的一句“妈妈喊我回家吃饭”是为网络游戏“魔兽世界”量身打造,人肉搜索“虐猫女”是为猫扑造人气……在一个又一个舆论至高点传入大众眼帘的同时,公众也开始有选择性的相信那些铺天盖地的报道了,因为人们开始渐渐发现很多论坛上的“热烈讨论”都是事先安排的,网络水军(论坛上专门发帖回帖的人就叫“水军”)已经发展到很大的规模,人们已经很难相信论坛上火热的讨论是自发而为之的了。

(二)新闻炒作容易偏离主旋律轨道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 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 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 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 这是新闻媒体高唱主旋律的责任。

媒体过分关注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添油加醋地爆出一些莫须有的“猛料”,或是稍有风吹草动更蜂拥而来, 甚至有些尚不清楚和定论的事件, 草率报道, 不仅转移了群众对应关注的问题的注意力, 而且增大了政府财力消耗。

人们从过量的报道中得出假象的认识, 忽视了本应该正面宣传的主旋律。

如江苏卫视播得火热的相亲节目《非诚勿扰》,女嘉宾马诺的一句话“我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坐在自行车里笑。

”雷倒了不少人,也更促进了社会上拜金等不良风气的滋长。

但也由此看出媒体在大片大幅了报道这些无关是非的“猛料”的同时,减弱了对这个社会所应有的正面事实的报道,我想社会上有那么多值得我们去关注的焦点和问题,高房价、震灾地区的生活、学生的安全问题等等,媒体为什么偏偏要把有限的新闻资源全都要浪费到成为别人的嫁衣和炒作的工具上去呢?那些震撼人心的对社会的发展有推动作用的大事件或是骇人听闻的但能发人深省的事故似乎就偏离了我们关注的重心。

(三)新闻炒作容易造成假新闻最近八卦新闻又集中在了美女范冰冰上,一张她与王学圻的“牵手照”传遍了网络报纸每个角落,不可否认这样的新闻足够吸引人眼球,但事实上,他们的“牵手”是在采访活动中传递话筒时正好被相机捕捉到的,而这些娱记们也不会放过这个让娱乐圈风风火火的好机会,将这捕风捉影到的图片添油加醋地说了一通,这是典型的假新闻,娱乐圈这类新闻数不胜数,虽然满足了大众的所谓猎奇心理,但却给当事人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事实是新闻的生命, 媒体必须真实客观地反映新闻事件, 而不是反应新闻事件。

所谓反映就是把客观事物的实质表现出来, 所谓反应是针对事情所引起的意见、态度而言, 如同化学反应, 其结果可能会生成另外一种物质。

又如2005 年9月2日, 中国青年报的一则假新闻就是因为炒作别人的新闻而严重失实。

该报记者通过其他媒体的报道, 错误理解卫生部领导讲话精神, 认为卫生部要重新设定婚检制度。

同时, 还错误地将由国务院制定和颁布实施的国家法规, 当成是由某一部门制定的, 由此而产生了所谓婚检问题“谁说了算的疑问”。

由于这则假新闻引发了媒体继炒作“强制婚检”问题之后, 又展开了关于立法权的大讨论, 不仅误导了受众, 而且严重影响了政府形象。

三、如何防治新闻炒作泛滥新闻的真实性,就是要求在新闻工作中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然而显而易见新闻炒作不从实际出发。

所以,对恶略新闻进行把脉、透视,才能够对症下药,也才能药到病除。

随着这些新闻的愈演愈烈,其危害也越来越大,如何防治,已经成为一个热门话题。

虽然社会各界对防治假新闻和炒作新闻做出了很大努力,但是成果不尽如人意。

炒作新闻的危害极大,所以每一个新闻工作者,每一个工作环节,都必须以真实为基本准则。

如何防治假新闻本人拟从国家,新闻从业者,受众等几个方面来进行论述。

(一)国家:建立并完善司法惩罚系统新闻炒作如此猖獗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我国司法惩罚系统的不完善,要想防治必须建立起有效完善的制约机制,用规章制度和法律法规对假新闻加以限制,并且得到贯彻和落实。

改革开放以来,为加强对新闻事业的依法管理,我国先后制定了《记者守则》等一系列法规性文件。

但是这些准则、规定对新闻从业人员的政治道德要求多于职业道德要求,职业特点不够鲜明、具体,对违反有关条例者也未制定有力的制裁方法,可操作性不强,因此收效甚微。

我国《新闻法》一直迟迟未能出台,使得新闻活动缺少法制环境,尤其在社会的转型期,新闻界正面临着利益多元化和价值标准多元化的考验。

1999年新闻出版总署发布的《报刊刊登虚假、失实报道处理办法》,2001年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信息产业部、公安部联合发布《互联网站从事登载新闻业务管理暂行规定》等,虽然有法规,但是操作起来却不是那么回事了,通常假新闻除了遭到舆论谴责外,假新闻的作者、编者以及媒体领导大多没有受到任何实质性的处分。

这就需要法制的不断健全,使得虚假新闻在法制社会中没有滋生的土壤和成长的空气。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