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吉振民高级中学高一上期语文导学案适用班级:高一年级主备人:刘双林审核人:金锋云《我与地坛》导学案1.学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2.体会作者截瘫后那些复杂的感受尤其是伟大的母爱,了解作者在地坛的启示下对生命产生新理解、新感悟的历程。
3.理解地坛和母亲在作者顽强求索中的作用,解开“我(作者)”、地坛、母亲三者的关系。
感受作者作为残疾人对生命的感悟及对“生与死”的思考。
课时第一课时一、课前预习案1.作者简介史铁生,1951年生,北京人。
1958年在北京东城区王大人胡同小学读书。
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
1969年去陕西延安插队。
1972年因双腿瘫痪返回北京医疗。
1974年到北京北新桥地区街道工厂工作。
病后致力于文学创作,1979年发表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
1981年病情加重,遂回家养病。
1983年加入中国作协。
2010年12月31日凌晨3点46分因突发脑溢血逝世。
自称是“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
主要作品有中短篇小说集《我的遥远的清平湾》《礼拜日》《舞台效果》《命若琴弦》等,长篇小说《务虚笔记》。
其中《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分获1983、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另外散文《我与地坛》等作品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他的作品一类是对知青生活的回忆和反思,另一类是对残疾人命运的描摹,作品呈现平淡质朴而意蕴深沉的“散文化”倾向。
自1985年以来,他开始思考人的命运,略带哲理玄思,揭示人与生俱来的局限是能力与期望之间的永恒距离,生命的目的就是不断跨越困境的过程。
在创作形式上也有所变化,吸取了现代主义的因素。
史铁生是当代最有思想深度的作家之一。
他这样解释自己的名字:“心血倾注过的地方不容丢弃,我常常觉得这是我的姓名的昭示,让历史铁一样地生着,以便不断地去看它。
不是不断地去看这些文字,而是借助这些蹒跚的脚印不断看那一向都在写作着的心魂,看这心魂的可能与去向。
”这也是对他作品最好的注释。
史铁生面对残疾,曾一度彷徨苦闷,甚至想到了自杀,但最后还是面对困难勇敢地活下来,并拿起笔走上了中国文坛,从残疾人到成为一名专业作家,史铁生经历了痛苦的思索。
对生命展开思考,是一个沉重的话题,但有时我们需要这份沉重。
史铁生获得华语文学传媒大奖2002年度杰出成就奖时曾被这样评价: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
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连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
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
他的《病隙碎笔》作为二OO二年度中国文学最为重要的收获,一如既往地思考着生与死、残缺与爱情、苦难与信仰、写作与艺术等重大问题,并解答了“我”如何在场、如何活出意义来这些普遍性的精神难题。
当多数作家在消费主义时代里放弃面对人的基本状况时,史铁生却居住在自己的内心,仍旧苦苦追索人之为人的价值和光辉,仍旧坚定地向存在的荒凉地带进发,坚定地与未明事物作斗争,这种勇气和执着,深深地唤起了我们对自身所处境遇的警醒和关怀。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一部分,并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1)剥蚀..()(3)亘.古不变()(4)..()(2)坍圮一溜.阴凉()(5)撅.一树枝()(6)捋.着触须()(7)瓢.虫()(8)蝉蜕.()(9)窸.窸窣.窣()(10)熨.帖()二、课堂学习案(一)整体把握1.课文的标题是“我与地坛”,课文除了写自己、地坛之外,还写了什么明确:母亲2.文章很长,但通过小标题我们可以清楚地发现文章讲了两部分的内容,是哪两部分明确:第一部分:我与地坛,写古园风景、我的思绪;第二部分:我与母亲,写对母亲的追思,对母亲、生命的理解。
三者之间的关系:地坛使“我”平和豁达地对待生死,解决了为什么生的问题;母亲使“我”找到了生存的意义,解决了怎么活的问题。
地坛是“我”获得生存信念的地方,也是我感受母爱最深的地方。
文章结尾说:“这园中不单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
”至此,母亲与地坛已经融为一体了。
(二)研读第一部分1.“我”是在什么样的状况下进入地坛的(3、5)明确:“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3),“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5)。
——颓废、迷惘2.作者反复地写我与地坛的缘分,表现在哪里这样写有什么作用(2、3、4)表现:①“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
”②“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然让我残废了双腿。
”③“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
”④“自从那个下午我无意中进了这园子,就再没长久地离开过它。
我一下子就理解了它的意图。
”⑤十五年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里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
作用:为下文作者在地坛的思考和感悟作铺垫。
3.本部分共有三处景物描写,其景物特点分别是什么作者的感悟各是什么明确:第一处描写地坛破败的全貌,描写了地坛的沧桑变化,而地坛的破败正烘托出落魄者的精神状态。
(地坛是“我”的“难友”,接纳了“我”这个残废的人,它好像能够感受到“我”内心的苦痛,理解“我”迷茫的心情。
“我”对地坛也产生同病相怜似的心灵共鸣,“我”与地坛一下子拉近了距离。
)第二处通过描写小动物的动态、草木的生长,体现出萧条、荒凉中的历史沧桑感和生生不息的生命意识在作家心头涌动。
第三处用六个“譬如”描写各种景象,处处时时洋溢着生命的律动,正是这种难以言说包蕴着的永恒与瞬间、古老和信心、博大与纤细的双重境界给了作家心灵的震动。
景物描写,第一,有衬托作家心境的作用;第二,为作家的思考提供了一个特定的“情绪背景”,在那样一个安谧、荒芜的背景上,最容易展开对生命的思考;第三,景物描写本身,实际上也是对“生命”、对“世界”的解读。
4.作者在园中思考了哪些问题得出了什么结论哪个问题是核心问题明确:(1)关于死的事。
结论:上帝交给我们这个事实(出生)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2)我为什么要出生。
结论: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
(3)怎样活。
第三个问题是核心问题,这个问题不是由他一个人完成得了的,他精神跋涉的每一步,都有人伴他而行,文章第二部分写的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人——他的母亲。
三、课堂练习案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荒芜.(wú)剥蚀.(shí)炫.耀(xuán)失魂落魄.(pò)B.坎坷.(kē)落寞.(mò)蝉蜕.(tuì)亘.古不变(gèn)C.坍圮.(pǐ)灼.烈(zhuó)熨.帖(yùn)步履.茫然(lǚ)D.倔.强(jué)恪.守(kè)告诫.(jiè)肆意雕琢.(zhuó)1.D(A炫耀xuàn;B坎坷kě;C熨帖yù)2.下列词语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褪色步履肄意玉砌雕阑 B.祭坛恍惚告诫窸窸窣窣C.弥漫余遐纷纭专心至志 D.坎坷教悔隽永清纯灼烈2.B(A雕阑—雕栏肄意—肆意;C余遐—余暇专心至志—专心致志;D教悔—教诲)3.下列加点的成语运用错误的一项是(▲)A.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
B.那时,太阳循着亘古不变....的路途正越来越多,也越红。
C.记不清都是在它的哪些角落里了,我一连几小时全神贯注....地想关于死的事。
D.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3.C(改为“专心致志”)4.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准确的一项是(▲)①四百多年里,它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
②当我不在家里的那些漫长的时间,她是怎样心神不定坐卧难宁,兼着痛苦、惊恐与一个母亲最低限度的。
③只是到了这时候,的往事才在我眼前幻现得清晰,母亲的苦难与伟大才在我心中渗透得深切。
A.侵蚀乞求嘈杂 B.剥蚀乞求嘈杂C.侵蚀祈求纷纭 D.剥蚀祈求纷纭4.D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以色列与巴勒斯坦冲突再起,双方激烈的交战造成的人道主义危机已引起全球高度关注,巴以双方由冲突迈向和平再度被阴云笼罩。
B.为了充分体现全社会对道德模范的关爱,更好地发挥道德模范的榜样作用,近日,中央文明办将对生活困难的“全国道德模范”进行帮扶。
C.所谓费改税,就是把过去各类收费和公路的养护、管理,以及水路的养护、管理等相关的费用改成燃油消费税。
D.国家广电总局和信息产业部联合发布了《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管理规定》,这一规定旨在加强行业准入门槛,将网上五花八门的视频节目纳入更加严格的监管范围。
5.B(A“和平”之后少了“的前景”;C具有包含关心的词语并列不当造成不合逻辑;D“加强”与“门槛”搭配不当。
)6.依次填入下列两句中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连贯、音节和谐的一组是(▲)(1)高矗云霄的博格达峰上,成年成月_______,_______,不管春夏秋冬,它从上到下总是一身洁白。
(2)山谷两旁,_______,_______,仰首只见一线弯曲的蓝天,偶尔有几只山鹰掠过。
①披着雪白的大氅,戴着雪白的头巾②戴着雪白的头巾,披着雪白的大氅③峥嵘险峻峰峦陡立④峰峦陡立峥嵘险峻A.②④ B.①④ C.②③ D.①③6.A安吉振民高级中学高一上期语文导学案适用班级:高一年级主备人:刘双林审核人:金锋云《我与地坛》导学案第二课时一、课前预习案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部分,并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1)嘱.咐()(2)猝.然()(3)祈.求()(4)恍惚..()(5)倔强..()(6)隽.永()(7)恪.守()(8)车辙.()二、课堂学习案研读课文第二部分:1.体味母亲的“苦”。
(1)双腿残废后,我总是独自跑到地坛去,曾经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2、3、8)明确:①她知道我心里苦闷,知道得给我一点独处的时间和空间去思考,不该阻止我出去走走,否则老呆在家里结果会更糟。
②送我到地坛后,又担心我一个人在荒僻的园子里胡思乱想,想轻生,而她自己在家里心神不定坐卧难宁,兼着痛苦、惊恐和祈求。
③当我久在园子里没有回来,母亲就来找我,经常是步履茫然又急迫。
④当我从园子里回来后,我经常是中了魔似的什么话都不说,母亲想问又不敢问。
由此看出,母亲总是处于矛盾和痛苦之中,这就是我给母亲出的一个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