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9-2020年六年级下册语文小状元答案

2019-2020年六年级下册语文小状元答案

2019-2020年六年级下册语文小状元答案1.解释文中的加点字①乐()②蔓()③缀()2.理解下面的短语①伐竹取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水尤清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青树翠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参差披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按要求摘录相应的语例①妙用比喻写水声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巧用动词写潭石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运用排比写石底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精用短句写环境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翻译下面的句子①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②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5.概括这段文字的大意:__ _发现小石潭的经过。

6.“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一句在文中起何作用?岳阳楼记(一)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1.解释下列加点字。

百废具兴()增其旧制()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2.这一段写了哪些内容?3.文中哪个词点出滕子京的身份?哪些句子写出他的政绩?4.重修岳阳楼的背景说明什么?(二)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1.解释下列加点字。

予观夫巴陵胜状()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得无异乎()然则北通巫峡()2.作者写岳阳楼的地理位置有什么作用?3.这一段写的是什么景色?是从哪两个角度来写的?4.“衔远山,吞长江”中的“衔”和“吞”用词极妙,妙在哪里?醉翁亭记(一)①环滁皆山也。

②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③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④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⑤作亭者谁?⑥山之僧智仙也。

⑦名之者谁?⑧太守自谓也。

⑨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⑩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11)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1.这段文字属于景物描写的句子有________句。

写景的顺序是________ ________。

2.这段文字写景的角度有________、________。

3.这段景物描写,总写________和________,是为了引出下文对________自然风光的描写,为下文写人的活动________。

4.这段文字在全文中的作用________ ________。

5.用“//”给这段文字划分层次并概括层意。

(提示可分为二层)满井游记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

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

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

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

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

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

始知郊田之外来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1.选出加点词词义相同的一项 [ ]A.①冻风时作 ( 时常 )②于时冰皮始解(这时)B.①呷浪之鳞(鱼 )②鳞浪层层 ( 浪纹 )C.①于时冰皮始解(开始)②始知郊田之外 ( 才 )D.①欲出不得 ( 走出 ) ②偕数友出东直2.选出加点词词义不相同的一项 [ ]A.①娟然如拭②悠然自得 B.①游人虽未盛②风力虽劲C.①未之知也②曝沙之鸟 D.①泉而茗者②红装而蹇者3.选出“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A.①一室之内②郊田之外 B.①脱笼之鹄②曝沙之鸟C.①如倩女之靧面②髻鬟之始掠也 D.①城居者未之知也②山石草木之间者4.选出“而”字用法不同的一项()A.①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B.②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C.③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D.④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5.翻译。

①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研明媚。

②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

6.按要求列举文中内容。

①写景之美:②写人之美:③写物之美:④诗五首(一)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唐)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1.茅屋为秋风所破的具体情境怎样?___________2.诗人由己及人的感情推去,靠哪句完成?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诗人的人生理想是什么?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1.解释下面加点字词的意思。

(1)裘衾薄( ) ( ) (2)罗 ( ) (3)着( ) (4)瀚海阑干 ( )( )2.根据课文用原句填空。

(1)《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中,从视觉角度,色彩鲜明、红白映衬的两句诗是,。

(2)《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跟“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意境相似的诗句是__ _ 。

3.诗歌怎样描写雪后军营的苦寒生活?这样写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4.“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这两句在全诗结构中起什么作用?5.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能力,根据诗歌最后四句,描绘一幅“雪地送别”图,力求情景交融。

参考答案:小石潭记1(1)如鸣佩环,(2)卷(3)为坻、为屿、为堪、为岩(4)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2.略 3.略 4.略 5.略6.这是全文揭示的主旨,画龙点睛的句子。

它虚实相生,由景生情,抒发作者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苦的情感。

岳阳楼记(一)1、略。

2、简述重修背景: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概括重修盛况: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点明作记缘由:属予作文以记之。

3、谪守;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4、在“政通人和,百废具兴”的基础上“重修岳阳楼”,这说明滕子京在谪守的逆境中,仍不以己悲,把政事治理得井井有条。

由此可见作者欣赏他的阔大胸襟,与一般的“迁客”不同。

(二)1、略;2、引出“迁客骚人,多会于此”,引发“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疑问和感慨。

从而自然引出下文的“景”之异和“情”之异。

3、本段写在岳阳楼上眺望洞庭湖的雄伟远景。

先从空间上形容湖面的广阔浩渺: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再从时间上表现景物的千变万化: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4、用拟人写法把洞庭湖这一无生命之物写得极具生命之感,活灵活现地表现了“远山”“长江”跟洞庭湖的关系,突出了洞庭湖的气势。

醉翁亭记1、①~④由面到点,自远而近,从大到小。

2.视觉,听觉 3.琅琊山酿泉醉翁亭布置好环境 4.开篇点题,引出“乐”这一全文的主线 5.①第一层(①~④)交代醉翁亭的环境②第二层(⑤~(11))写醉翁亭命名的由来。

满井游记1.D2.C3.D4.D5. ①山峦被晴天融化的积雪洗过.纯净新鲜,好像刚擦过一样;娇艳明媚②柳条将要舒展却还没有舒展,柔软的梢头在风中飘荡,麦苗破土而出.短小如兽颈上的毛.才一寸左右。

6. ①写了春水之美:写了春山之美:写了春柳之美.还写了麦苗之美。

②作者写了游人的几种情态,如“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

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

③曝沙.写鸟的安闲恬静;呷浪,写鱼的====天真④作者的情,表现在出游之际。

来到野外,看到堤岸两旁高高的柳树,闻到滋润的泥土的芳香,他快乐的心情就像脱笼之鸟一样,飞向那辽阔的春天原野。

诗五首(一)1.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2.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3.诗歌最后一节。

(二)1、2、略3、诗人写雪后苦寒,主要从侧面抓住典型事物,而且不断变换角度。

由夜晚帐内“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到白天帐外“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一直到“瀚海阑干百丈冰”,最后又写到辕门外“风掣红旗冻不翻”。

作用:写军营将士的苦寒生活,反映了战争的艰苦及其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同时为送行场面渲染了悲凉气氛。

4、过渡。

第一句承接上文,把笔触由军营转移到冰雪覆盖的大漠;第二句“愁云惨淡万里凝”,为下文送别渲染了悲凉压抑的气氛。

5、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