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近年来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研究概述

近年来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研究概述


动力”。这样,那含有对个人权利和利益尊重的民 主主义与缺乏这种尊重的儒家文化相遇时,就会产 生深刻的矛盾。这个矛盾的产生机制就是近代西 方民族主义具有扩张性质,于是,当“中国的强大要 依靠对自身文化的反省与批判,但民族主义又要求 对传统文化保持忠诚”时,知识分子对西方民主主 义的态度便依违难定# ( % 。皮明勇在考察中国近代反 传统民族主义和民族保守主义及其对二者的扬弃 问题时,也谈到类似的现象。文章考察了政治家在 综合民族主义和民主主义的得失,以及其中理论上 的困境,认为“有些知识分子虽然把中国传统文化 和旧的政治体制看作是中华民族的生命根源,但是 他们内心却对之非常反感,主张严厉地批评它们, 同时引进西方的民主与科学,以为这样才能使中华 民族求得生存和发展,因此这种民族主义是与反传 统联系在一起的”。“然而,在反传统的民族主义内 部,又存在着明显的逻辑矛盾,因为对传统的根本 否定,在一般情况下也就意味着对民族自身的否 定,这显然是与追求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宗旨背道而 驰的”;而另一方面,和反传统民族主义相反,中国 近代又存在着一种民族保守主义与排外主义,“他 们所提出的救国图存的方法与手段,都建立在保存 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精神这一基点上,都不 主张对封建主义进行深刻的批判”,“他们的致命弱 点在于,既然中国传统文化和封建制度是造成中华 民族在近代落伍的重要根源,又怎么可以依靠它来 挽救民族的危亡呢?”作者接着进一步考察了 ’" 世 纪 ’" 年代前后孙中山和朱执信试图将两种对立的 民族主义综合起来的努力,承认这种把民族主义和 民生民权主义结合的做法“十分强调继承传统与学 习西洋文明……使民族主义具有变革的精神”,但 是“这种带有文化捏合特色的民族主义仍不是问题 的答案……它没有找到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对民族 传统加以创造性改造和转化的根本途径,甚至连解 决问题的方向都还未发现……说到底,它只不过是 纳入民族主义范畴之中的中体西用。它想取东方 文化之长而用之的愿望固然是好的,但是实际上却 因此给传统文化中的某些根本性的消极因素提供 了庇护……民主思想未能深入人心”# ) % 。
四、民族主义与民主主义
由于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理论来源于西方,因而 研究者在研究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时,发现当时知识 分子在实际中运用这些理论时,心态上产生种种动 荡游移,甚至是悖论性的现象;一是在民族主义与 民主主义选择上的矛盾心理;一是民族主义与世界 主义选择上的矛盾心理。
对第一个问题,研究者分别从文化的角度和政 治的角度进行分析。
一、理论பைடு நூலகம்源
探讨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 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思想的理论来源。对此各研究 者的观点大致接近,一般均认为笼统而论有两个 来源:一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相关资源;一是西方 近代民族主义思想。但具体到实际内容以及二者 之间的关系时,却有不同的看法。在中国传统资源 方面,焦润明认为“固有的华夷观念为近代直接的 理论来源之一”A ; B 。陶绪则认为至少有三个方面值 得注意:从华夏中心的地理概念转化为近代世界 地理概念;从华夏文化优于他民族文化观念转化 为平等相处,摒弃虚骄心理状态;从华夷之辨走向 中体西用 A 2 B 。陶的看法比较全面地概括了传统民族 意味的观念在不同层次上的近代转变,难能可贵。 罗志田则提醒研究者注意在研究传统观念的转变 时,要注意“昔人夷夏观可以是多元的或多面的, 但清季士人或只接受昔人观念的一支或一面”A 2 B 。 此说颇有启发,即,不可把传统观念作囫囵吞枣式 的笼统看待,而应从更具体的实践角度分析观念 的变与不变。在考察西方民族主义资源时,焦润明
郭洪纪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民族主义有“对个 体权利和个人利益的忽视”的特点,而近代西方民 族主义却“伴随着民族构成中个体权利和个人利益 的最终确认”,虽然“近代(西方)民族主义的构成, 并不排除自身赖以存在的历史传统和文化遗产…… 但是它只有在与其他民族国家相比较时才具有实 际意义,因此,它与世界主义的规范是相适应的,也 不排除国家主义的传统。近代民族主义作为西方 工业文明的一部分,对外强调国家的利益和权利, 对内重视法制和自由,具有扩张性和民主主义的双 重性格”。由于这种性质,“历史传统与普遍价值是 近代民族主义难以顺利生成的焦点。儒家思想在 倡导文化民族主义时,易于强调民族文化等同于历 史传统,等同于政治上的保守主义,因而忽视文化 的变革与创新”,所以尽管“近代以来的民族主义 观,不仅有文化与道德的认同,也不乏利益与价值 的基础,因而能够生成社会进步的推动力”,但是 “当源于古代社会的地缘性文化价值系统与近代出 现的世界性普遍文化规范之间发生碰撞,盲目优越 的信念因而被动摇之后,文化民族主义就失去了推
!"
史学研究
二、分类标准
研究近代民族主义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对其 进行分类以便于研究,这涉及到分类标准问题,在 这个问题上,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郑师渠根据中 国近代民族主义的来源,将其分为政治民族主义和 文化民族主义,认为二者是二而为一于中国近代史 的 # $ % 。朱学勤认为有理性民族主义和狂热民族主义 之分 #&%。这种分类法具有强烈的价值判断性,论者 一般倾向于前者而否定后者。张鸣从近代历史发展 的城乡地理差异单列出“乡村民族主义”# ’ % 。这种乡 村民族主义从作者的分析看来,应该介于朱学勤的 分类之间。在上述分类中,划分标准略嫌单一。皮 明勇的民族主义划分较为全面,他认为中国近代民 族主义思潮“无论其中有多少派别,多少种主张和 倾向,它们都围绕着下列两个基本问题:一是对中 华民族是否给予整体认同的问题,也就是所谓‘大 民族主义’与‘小民族主义’的问题;二是中华民族 争取独立和解放的基本手段和根本方法的问题,也 就是所谓反传统民族主义与民族保守主义以及对 二者综合扬弃问题”。在这样一个比较全面的框架 下,作者既探讨了中外关系框架内的近代民族主 义,又探讨了近代国内的民族主义问题。在这个框 架下,皮明勇首先分析了近代国内的“大民族主义” 和“小民族主义”问题,认为近代中国有一种“辛亥 革命前并不占主导地位,但影响日大的终究成为中 国近代民族主义思潮之主体的理论,这就是关于中 华民族是个有机大整体的大民族主义,这种主义把 包括满、汉、蒙、回、藏等在内的中国境内的各民族 当作一个大的整体的中华民族整体”。认为这个思 想最基本的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而 在“小民族主义”中,较有影响的是“大汉族主义”和 民族分裂主义两种。认为前者有较深厚的文化历 史背景,不过在 (" 世纪以前表现为古典形态,并非 近代国内民族主义的主流;后者“主要是边疆少数 民族的自我意识极度膨胀的产物,是建立在边疆少 数民族与汉族在文化等方面存有较大差距这一客 观基础之上”,也受到西方近代民族主义浪潮的影 响以及大汉族主义的刺激而生,指出这种民族矛盾 在近代的历史条件下实际为内部矛盾与冲突 # " % 。对 边疆民族主义的研究还很薄弱,胡成的文章是一个 亮点。作者考察了晚清政府经营边疆政策的调整, 认为这种调整是“力图重新设定一更为有效的边疆
史学研究
!"
引入西方文化而受到顽固派抵制时作出的文化辩 解形式”,国粹派“最大的功绩,乃是其以传统学术 为根基致力于建设近代化的民族主义文化,并且演 变为以一群传统学养深厚的知识精英为代表的民 族文化思潮”。最后作者在比较中西近代文化民族 主义的不同时,指出中国近代文化民族主义面临的 问题是“如何运用近代民族主义的精神,通过批判 和继承的功夫,完成中国文化的近代转型”#$$%。曹跃 明认为“所谓文化民族主义者应当具有下面两层含 义:$& 以传统文化为民族国家的象征和根本命脉; ’& 不论是发扬和攻击传统文化,都认为只有从思 想观念入手才能解决民族问题”# $’ % 。后一点提法尤 其值得重视。
! 本研究所统计的论文和专著,只限于中国内地,而不包括 港澳台以及国外的相关研究。对近年中国民族主义的研 究状况进行总结的文章,前此有罗志田的《近代中国民族 主义的研究取向和反思》(《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版 ;<<" 年第 ; 期),该文主要不是概述式研究,而是对研 究中若干具体问题谈论自己的研究心得。笔者所知的对 中国近代民族主义进行研究的专著有:唐文权:《觉醒与 迷 雾 : 中 国 近 代 民 族 主 义 思 潮 研 究 》, 上 海 人 民 出 版 社 ;<<2 年版;陶绪:《晚清民族主义思潮》,人民出版社 ;<<= 年版;罗福惠:《中国民族主义思想论稿》,华中师范大学 出版社 ;<<> 年版;李世涛:《知识分子立场———民族主义 与转型期中国的命运》,时代文艺出版社 !111 年版;罗志 田:《乱世潜流:民族主义与民国政治》,上海古籍出版社 !11; 年版。
认为有三个方面:西方的进化学说、启蒙时代的自 由平等学说和民族主义理论 A;B。金冲及认为“中国 近代民族主义在理论上的直接影响,更多地来自 ;< 世纪下半叶德、意两国统一时期的民族主义思 潮”A 6 B 。在中西思想资源的结合以及运用到实际方 面,罗志田认为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思想的发端固 然来源于传统的族类思想,但成为“主义”,却经过 了日本这一中转站 A 2 B 。至于这一转手中间有无掺兑 或疏漏,目前尚无论文论及。在实际的结合运用方 面,郭洪纪的观点值得重视,他认为“康有为主张 将儒家伦理与西方的哲学观和社会制度加以衔 接,建立一种文化民族主义的新儒家……孙中山 则主张将儒家文化与西方政治经济制度以及后来 的苏维埃主义结合在一起,纳入三民主义的政治主 张之中,赋予民族主义以新的含义”A 2 B 。郭对于苏维 埃主义的重视,是对近代民族主义思想来源的一 个新提法。
少数民族与汉地中原及中央政府的相互关系”,抛 弃“历代相沿的……以类制类,不以实力经营的政 治理念”,以适应“以统一的政治架构和统一的区域 市场作为多民族的联结纽带”的近代国家管理体 制,指出这些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是在保持社会稳定 和渐进和平的改良意识指导下进行的#()%。
三、文化民族主义问题
文化民族主义是近年中国民族主义研究中相 对集中的一个问题。郑师渠对此问题进行了较为 详细的论述,认为中国近代文化民族主义的思想来 源是德国的文化民族主义,其特点为强调民族精神 和文化传统,坚信民族固有文化的优越性。中国近 代文化民族主义兴起的原因有二:一为中国深厚的 文化传统对近代列强文化侵略的回应;二是新生政 治力量在文化认同方面的艰难选择。郑师渠把近 代文化民族主义的发展分为三个历史时期:戊戌时 期、辛亥革命时期和五四前后,论述了各个时期的 主要内容和特点:戊戌时期集中“保教”,但缺乏学 理成分;辛亥革命时期以“存学”为己任;五四前后 则是“国粹”学说风行时期,极力维护民族自信力, 反对妄自菲薄。郑文对五四时期的文化民族主义 的研究较为细致,作者在对东方文化派的思想作个 案分析后,认为近代文化民族主义在坚信中国文化 的独立价值,倡导各种文化间的和平交流方面有巨 大贡献,同时又指出它“植根于民族自恋的文化情 结……无可避免地浸染着非理性的情感色彩,即包 含着虚骄尚气、封闭自足的消极因素”# $ % 。郭洪纪从 儒家文化的华夏中心观探讨中国近代文化民族主 义,指出中国传统的民族主义是一种把伦理道德的 文化价值作为民族认同符号的文化民族主义。这 种传统的文化民族主义在向近代民族主义转化时 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困境。这是因为传统的文化民 族主义在遇到个人利益和权力的张扬民族国家式 的民族主义时具有天然的理论上的缺陷和惰性 # * % 。葛志毅则着重分析了不同时期文化民族主义兴 起的社会文化背景。他以三种思潮作为划分近代 民族主义的三个标志:以中体西用为端绪,而后有 梁启超的新史学和国粹派振兴中国民族文化的努 力。葛认为中体西用说“实乃中国文化受外来文化 冲击时,出于一种民族自觉而作出的本能性反应, 但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产生的直接原因,中体西 用说实在是洋务派开明人士及早期维新派人士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