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马铃薯生理性病害预防措施

马铃薯生理性病害预防措施

马铃薯生理性病害预防措施
一、块茎黑心
1.症状在块茎中心部出现由黑色至蓝色的不规则花纹。

缺氧严重时整个块茎都可能变黑。

通常病组织与健康组织边界较明显。

2.发病原因多由块茎内部缺氧所引起。

3.预防措施
3.1注意贮藏期间保持薯堆良好的通气性,并保持适宜的贮藏温度。

3.2室温必须保持在1〜3 C之间,相对湿度要保持在85%以下,并保持空气流通。

3.3 贮存期间,不同品种分别贮存,不要与种子、化肥等混施,也不要放到烟、气较大的地方,这样马铃薯就不会霉变、发芽。

二、块茎空心
1.症状
空心病多发生于块茎的髓部,外部无任何症状。

一般
大块茎易出现空心现象。

空心多呈星形放射状或扁口形,有时几个空洞连接起来。

洞壁呈白色或棕褐色。

在出现空心之前,其组织呈水渍状或透明状。

内部组织张力增大而引起开裂,其中有些物质被转移或被其他部位所吸收。

2.发病原因块茎膨大速度过快造成空心。

3.预防措施
3.1在块茎膨大期保持适宜的土壤湿度,并要合理密植,增施钾肥,注意培土。

3.2马铃薯需肥量大,因此要施足基肥,基肥占50%~60%,以有机肥和磷钾肥为主,有机肥每亩需要 1 吨以上,结合秋整地施入,化肥选择氮磷钾含量都为15%的
含硫复合肥,每亩50公斤,播种前开沟或穴施施入,注意种肥分开,防止烧伤种薯。

追肥要早,一般分2 次进行,第一次在齐苗时进行追肥,可用稀薄的人粪尿浇施,以保证马铃薯幼苗生长所需的氮肥,为中后期的生长打好基础,结合中耕培土,用腐熟人粪尿500~700 公斤加水浇施;第二次在现蕾期,此时马铃薯块茎开始膨大,需肥量增多,是需肥最多的时期,以钾肥为主,配合适量氮磷肥,以满足结薯需要。

施肥上应注意适氮增钾,防止光长秧不结薯。

如施氮过多表现徒长,用0.02%硫酸镁溶液喷施,可抑制徒长,一般可亩施复合肥10 公斤。

3.3整个生育期力争做到中耕2~3 次,齐苗时进行第1 次
深中耕,以提高地温,促进发苗;团棵期进行第2次中耕和浅培土,以利多结薯;封垄前进行第3次中耕培土,累积培土厚度为10~20 厘米,培土能加厚结薯层次,有效提高产量,
同时避免薯块外露变青色,降低品质。

三、淀粉溢出与裂口
1.症状
块茎表面出现“白点”或“疙瘩”或薯皮溃疡现象;有的块茎表现有一条或数条纵向裂痕,表面被愈合的周皮组织覆盖,这就是块茎裂口,裂口的宽窄长短不一,严重影响商品率。

2.发病原因
块茎在迅速生长阶段,因干旱未能及时灌水和及时追肥,或长期处于高温高湿和高温干旱条件下,块茎的淀粉向表皮溢出,出现“白点”或“疙瘩”或薯皮溃疡;有的由于内部压力超过表皮的承受能力而产生了裂缝,随着块茎的膨大,裂缝逐渐加宽。

有时裂缝逐渐“长平”,收获时只见到“痕迹”。

其原因主要是土壤忽干忽湿,块茎在干旱时形成周皮,膨大速度慢,潮湿时植株吸水多,块茎膨大快而使周皮破裂。

此外,膨大期土壤肥水偏大,也易引起薯块外皮产生裂痕。

3.防治措施
3.1增施有机肥,保证土壤始终肥力均匀。

3.2适时适量浇水,在块茎膨大期保证土壤有适度的含
水量,避免土壤干旱。

3.3保持土壤良好的透气性。

一般可采取高垄栽培,深挖边沟,水沟深度需在50 厘米以上,而且做到沟沟相通,遇雨能迅速排走田间积水,同时,要防除田间杂草丛生,雨季来临前经常进行清沟防渍水。

四、块茎畸形
1.症状
肿瘤块茎:即在块茎的芽眼部位凸出,形成瘤状小薯;哑铃形块茎:即在靠近块茎顶部形成“细脖”;次生块茎:即在块茎上再形成块茎;在块茎上产生新的枝叶;链状二次生长:即块茎上长出匍匐茎再形成块茎。

2.发病原因
高温、干旱与高湿交替出现,或出现冻害后天气又恢复正常等引起块茎二次膨大,一般能引起块茎不能正常发育的外界条件,都能引起块茎产生畸形。

3.预防措施
3.1 保持适宜的块茎膨大条件,即增施有机肥,以增加土壤肥力。

3.2适当深耕、注意中耕和防冻害,保持土壤良好的透
气性。

3.3土壤保持湿润不见为度,干旱时注意浇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