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地理试题(一)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5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亚马逊雨林南部地区每年7、8月多火灾,其余时间少。
2019年8月15日至22日,图1中甲区域火灾发生的数量和面积都比8月15日前大幅度增加,且从公路线向两侧扩散。
据此完成1~3题。
1.-年中多数月份,亚马逊雨林火灾发生较少的主要原因是A.气候潮湿B.植被常绿C.河网密布D.雷雨天气少2.与2019年8月15日以前相比,导致8月15日至22日图1甲区域火灾大幅度增加的原因可能是A.节日燃放烟花B.从事农事活动C.雷电天气多发D.气候异常干旱3.该地区森林大火对生态环境短期内的影响表现为A.土壤肥力下降B.河流径流量减小C. 降水明显增加D.物种多样性减少睢县地处豫东平原,面积926平方千米,人口约86万,是传统农区。
2012年,该县从福建省晋江市引进第一家制鞋企业。
目前,当地的制鞋企业已达80多家,生产多种畅销品牌,鞋材本地配套率超过90%,年产鞋上亿双,产值上百亿元。
据此完成4~6题。
4.2012年,第一家制鞋企业入驻睢县时,面临的主要困难可能是A.资金不足B.订单减少C.配套率低D.运输不便5.与晋江市相比,睢县发展制鞋业的主要优势条件是A.交通较便利B.劳动力丰富C.当地市场广D.原料较充足6.如今,睢县制鞋龙头企业积极引进全自动成型生产线,其主要目的是A.减少原料消耗B.缩减工厂用地C.改善生产环境D.提高产品利润秦岭山脉主峰太白山海拔3771米,其高度在距今35000年以来增加不超过100米。
末次冰期(距今约7万年)以来,太白山经历了数次冰川发育。
图2为距今35000年以来七个时段太白山理论雪线(积雪冰川带的下限)高度测算值。
位于太白山西北方向的贺兰山现代理论雪线高度约为4724米。
据此完成7~9题。
7.图示时段中,太白山有冰川发育的时段是A.2个B.3个C.4个D.5个8.导致太白山不同时期实际雪线高度差异的因素是A.地壳抬升B.外力侵蚀C.气候变化D.人为活动9.贺兰山现代雪线不同于太白山的主要原因是A.降水量小B.气温较低C.太阳辐射强D.冬季风力大图3a所示Z半岛附近海域的流冰景观(冰块在风、浪、水流作用下产生的流动现象)每年都吸引大量游客前来观赏。
R河径流量大,对其沿海流冰影响很大。
在2019年9月下旬,一只印有“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的双层气球(图3b)在Z 半岛被游客发现。
据此完成10~11题。
10.R河对Z半岛附近海域流冰形成的主要影响是A.河水大量吸收海水热量B.为流冰南下提供动力C.汇入的淡水易凝固成冰D.增强流动性避免封冻11.使国庆气球到达Z半岛的主要动力是A.沿海洋流B.海陆风C.冬季风D.高空西风二、非选择题:共160分。
第36~42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
第43~7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一)必考题:共135分。
3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24分)目前,我国粮食供需结构性矛盾突出,主要表现为玉米供大于求,大豆需求缺口扩大,进口率高。
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2015年玉米和大豆产量占全国比重分别为42. 6%和36. 2%,外调粮食量占全国60%以上。
东北地区的种植结构调整对于优化全国粮食生产结构和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
图5为2015年东北地区主要粮食作物种植结构类型空间分布图。
(1)简述东北地区分区种植粮食作物的优点。
(6分)(2)指出东北地区种植结构调整的方向。
(4分)(3)分析东北地区粮食大量外调的原因。
(8分)(4)说明东北地区大规模调整种植结构可能面临的问题。
(6分)3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22 分)克里雅河发源于昆仑山北坡,主要受大气降水和冰雪融水补给,中段由山口流向山前冲积平原,最终流入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消失。
图6为克里雅河中段距今百万年以来不同时期的河床宽度、相对高度示意图,甲、乙、丙代表从早到晚不同时期的河床。
(1)简述图示克里雅河河床随时间变化的特点。
(6分)(2)推测近百万年来克里雅河流域降水量的变化并说明理由。
(8分)(3)比较甲河床与现代河床形成过程的差异。
(8 分)(二)选考题:共25分。
请考生从2道地理题、3道历史题中每科任选一题作答。
如果多做,则每科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43. [地理一选修3:旅游地理](10分)旅游景区交通规划设计时,要合理布设线路,以方便游客,促进旅游发展。
图7为浙江天目山景区主要景点分布图。
说明天目山景区交通规划的合理性。
44.[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10分)1870年,美国中部平原地区的人口约14.8万,耕地面积约12万公顷。
之后的60年间,该区域的人口和耕地面积都增长了近60倍。
1934年5月,该地区发生了人类历史上罕见的沙尘暴,风暴所到之处庄稼枯死、溪流干涸、土地龟裂、牲畜死亡,给该地区带来巨大的生态破坏、经济损失和居民健康威胁。
图8为美国本土中西部年等降水量线分布图。
分析图示甲地区沙尘暴发生的原因。
2020届地理试题(一)[答案]1.A 2.B 3. D[命题意图]考查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分布地区、主要特点、形成原因,以及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森林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以亚马逊森林火灾的发生为切口,对比分析自然和人为因素影响下森林火灾发生的可能性,并探究森林火灾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第1题,根据图中地理位置信息判断,雨林地区主要属于热带雨林气候,降水丰富,空气湿度大,不易发生火灾,A选项正确。
雨林地区对流旺盛,雷雨天气多发,D选项错误。
第2题,材料显示8月15-22日火灾较之前大幅增加,并沿公路线向两侧扩散,结合该区域的热带雨林气候的基本特征可知,火灾应随时间变化具有随机分布特点,自然原因导致火灾的可能性小,因此排除气候诱因,考虑人类活动干扰。
因为亚马逊人口数量的增加,农业生产以迁移农业为主,为提高土壤肥力,耕种前期需要烧荒,且公路作为人类进行各类活动的载体,沿公路向周边人类活动逐渐递减,B选项最合理。
第3题,森林大火可将植被储存的部分养分还归土壤,提高土地肥力,排除A。
火灾发生后植被减少,植被削减径流能力下降,河流径流在丰水期增加,排除B。
亚马逊森林面积广阔,火灾导致的森林破坏会对局地温度造成影响,但不会使降水明显增加,会导致物种多样性减少,D选项正确。
[答案]4.C 5.B 6.D[命题意图]考查工业区位因素及变化。
以睢县制鞋工业为切口,考查区位因素变化对制鞋工业发展的影响。
第4题,睢县是传统农区,制鞋业发展是从无到有的过程,因此第一家制鞋企业入住睢县时,当地缺乏产业基础和配套企业,选项C正确。
答案A.B、D在材料中并未体现。
第5题,制鞋业属于劳动力导向型工业,材料中“豫东平原”“人口约86万”“传统农区”均指向睢县自身及周边劳动力丰富,且本地农业人口众多,可以满足制鞋业用工需求,B选项正确。
第6题,全自动成型生产线的引进,可以减少用工需求和提高生产效率,最终可以降低产品生产成本,提高产品利润,D选项正确。
[答案]7.B 8.C 9.A[命题意图]考查全球气候变化、塑造地表形态的内力作用及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以较长时间尺度的全球冰期间冰期气候变化为切口,考查太白山的冰川发育与气候变化的相关性,同时对比不同区域的山体雪线高度引导学生思考形成雪线高差的原因。
第7题,太白山海拔3771米,超过第一、二、四3个时段的理论雪线高度,因此B选项正确。
第8题,不同时期雪线高度为理论雪线高度,与该地海拔无关,与气温和降水关联密切,排除选项A.B,选项C正确。
较早期人类活动对高海拔自然环境影响微弱,排除D。
第9题,由图可知太白山现代雪线高度约为4400米,低于贺兰山现代雪线高度。
贺兰山脉位于我国西北,气候更干旱,降水量小,雪线海拔更高,选项A正确。
贺兰山脉纬度更高、冬季风影响更强,可能导致气温偏低,雪线高度应低于太白山,与理论雪线高度不符,表明降水是影响两者雪线高度差异的最主要因素。
[答案]10.C 11.D[命题意图]考查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气压带与风带。
以R河附近河流入海口的海流冰形成为切口,探究河流、大气、洋流与海流冰形成的相互关系,涉及影响水体结冰的相关要素考查,并融入具体案例,探究影响气球运动的动力来源。
第10题,R河径流量大,汇入海域的淡水丰富,降低临近海区盐度,使得Z半岛以北海域更易结冰,海冰在盛行风和洋流推动下向南移动。
C选项正确。
第11题,对比我国和Z半岛的地理位置可知,气球飘向东(北)方,根据材料,Z半岛发现气球的时间为9月,此时期为冬夏季风转换期,冬季风势力弱且不稳定,排除C选项,D选项正确。
洋流方向为南北向,与气球运动方向不一致,排除A。
海陆风影响范围小,且风向多昼夜转换,排除B。
36.【答案】(1)因地制宜,发挥地区优势;(2分)便于大型机械化耕作,扩大生产规模;(2分)利于农业区域专业化发展,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农产品商品率。
(2分)(2)压缩玉米种植面积,(2分)扩大大豆种植面积。
(2分)(3)地形平坦,耕地集中连片,(2分)机械化水平高,粮食生产规模大;(2分)(人口密度低,)人均耕地多,本地消费量小,商品率高,本地余粮多;(2分)我国人口众多,市场需求量大。
(2分)(4)农业生产资料(农业机械、种子等)供应不足;可能导致农民收入下降,挫伤种粮积极性;导致粮食总产量下降;传统种植观念难以改变等。
(每点2分,共6分,其他合理答案可酌情给分)【解析】(1)考查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属于描述和阐述地理事物的考查。
东北地区地广人稀,耕地平坦集中连片,有利于进行专业化、规模化、机械化的农业生产。
专业化生产便于大型机械耕作,提高管理效率和精细化水平,提高农产品商品率。
(2)考查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属于描述和阐述地理事物的考查。
材料说明我国粮食供需结构性矛盾突出,玉米供过于求,而大豆缺口大,需进口。
再结合图像信息可知,东北地区玉米主导型种植区面积过大,而大豆种植集中区面积小,而东北的大豆和玉米皆为优势农产品,因此应适当压缩玉米种植面积,扩大大豆种植面积。
(3)考查资源的跨区域调配及东北的农业区位优势,属于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考查。
东北作为粮食重要调出区,表明本地粮食供过于求,消费较少而产量大、商品率高,因此具有外调的优势,且我国人口众多,对粮食的需求量大。
此题可以从生产和消费两个方面进行问题拆解。
(4)考查区域农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属于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考查。
大规模调整种植结构会改变作物类型和生产方式,对生产资料(种子、农业生产工具等)的匹配度要求高。
东北地区在原有农产品生产上是优势地区,大规模种植结构调整可能会使得本地原产品优势丧失,新产品短期缺乏市场基础和竞争优势,导致农户利益受损,种植积极性下降;大规模结构的调整可能提高经济作物比重从而降低粮食作物比重,威胁粮食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