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主观压轴大题强化练——提升能力·拿下大分自然地理主观压轴大题强化练(一)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下图为南极大陆某区域海冰范围变化图,9月南极海冰范围为一年中最大,2月海冰范围为一年中最小。
材料二在南极有很多奇特的现象,如“近岸冰间湖”和“南极干谷”。
冰间湖是极地海域出现的一种特有现象,是指在达到结冰的天气条件下,仍长期保持无冰或仅被薄冰覆盖的冰间开阔水域。
据研究,南极融冰初期或结冰初期在近岸海域出现无冰覆盖的水域,称为“近岸冰间湖”。
南极干谷位于南极洲麦克默多海湾以西的维多利亚地,是一片绵延的峡谷。
干谷常年没有降雪,存在大量裸露的岩石,每个干谷都有盐湖,盐湖冰层达数米厚,越往湖底,盐度越高,湖底水温较暖,甚至可达25 ℃。
(1)由图可知,南极地区平均融冰速度与结冰速度比较哪个更快,请说明原因。
(2)分析南极“近岸冰间湖”形成的原因。
(3)南极干谷湖底水温达25 ℃的原因。
解析:第(1)题,结合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北半球海洋8月气温最高,2月气温最低,南极地区8月气温最低,2月气温最高,从9月到次年2月是冰融化的时间,约5个月,结冰时间约为7个月,平均融冰速度快于结冰速度。
第(2)题,南极“近岸冰间湖”分布在近岸地区,可能是薄冰受南极大陆离岸风的影响被吹离海岸,形成无冰区。
第(3)题,温度高于冰层和水层的保温作用,岩石的吸热作用,盐度高对流弱。
答案:(1)平均融冰速度快于结冰速度。
从9月到次年2月是冰融化时间,约5个月;结冰时间约7个月,平均融冰速度快于结冰速度。
(2)南极近岸海域,融冰初期或结冰初期,形成部分薄冰;薄冰受南极大陆离岸风的影响不断被吹离海岸。
(3)湖面上的冰层阻止其热量发散;透明的冰层对太阳光有一定的透射率,可获得太阳辐射的能量;每到夏季,裸露的岩石又使地表能够吸收充足的热量;由于底层盐度较高,密度较大,底层不会上升,湖水表层及冰层下的温度便有所上升;在冬天时表层水有失热现象,底层水则由于上层水层的保护,失热较少,因而可以保持特别高的水温。
2.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火地岛东、西部自然景观差异大,位于火地岛南部沿海的乌斯怀亚港是南极科考的重要中转站,该港港阔水深,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气温在0 ℃以上,每年的11月至次年3月都会有许多的科考船队集结于此。
南极磷虾资源极为丰富,是企鹅主要的食物来源。
下图为火地岛位置及其周边洋流示意图。
(1)试分析火地岛东、西部自然景观差异及原因。
(2)分析南极是企鹅理想家园的原因。
(3)分析乌斯怀亚港成为南极科考中转站的原因。
解析:第(1)题,该地终年受西风影响,火地岛西侧为迎风坡,降水较多,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形成温带落叶阔叶林景观;东侧为背风坡,降水较少,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形成温带草原和荒漠景观。
第(2)题,南极是企鹅理想家园的原因要从食物、天敌角度分析。
第(3)题,主要从港口条件、与南极的距离、物资补给角度分析。
答案:(1)火地岛以山地地形为主,地处西风带,岛西部是迎风坡,多地形雨,自然景观以温带落叶阔叶林为主,而岛东部位于背风坡,降水少,自然景观以温带草原与温带荒漠为主。
(2)南极磷虾资源极为丰富,为企鹅生存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地理条件使得其他动物不能迁移到南极大陆,企鹅的天敌少。
(3)优良的港口条件(港阔水深、不冻港等);距离南极最近;能为各国南极考察船队提供必要的物资补充。
自然地理主观压轴大题强化练(二)1.下图为黄河下游河道及海岸线变化图。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描述图示地区的地形特征。
(2)指出海岸线变化的特点并简析其原因。
(3)简析黄河下游“易淤、易决、易徙”特点的成因。
(4)近年来黄河向海洋的输沙量降低。
简析其形成的人为原因及对下游环境的影响。
解析:第(1)题,据图可知,该区域地处黄河下游,据河流流向可知,该区域西部高,东部低。
据图示主要地理事物可知,西部为太行山脉,东部为华北平原和山东丘陵。
第(2)题,据图中海岸线的变化可知,海岸线向海洋方向推进。
原因应联系我国黄河的特点,含沙量大,因此海岸线的变化受到入海河流中泥沙的影响。
当河流将大量泥沙带入海洋时,泥沙在海岸附近堆积起来,长年累月,沉积为陆地,这时海岸线就会向海洋推移。
第(3)题,黄河下游“易淤”主要从泥沙淤积角度分析;“易决”主要从洪水泛滥角度分析;“易徙”主要是河流易改道。
改道的原因是下游周边地形平坦,河流分汊多,河流决堤后易改道。
第(4)题,河流输沙量的大小主要取决于水量的丰枯和含沙量大小。
近年来黄河向海洋的输沙量降低,可能的人为因素是工农业生产消耗大量河水,径流量减少,中上游植被保护(植树造林)加强,水土保持取得效果。
输沙量减小对下游的影响应从地理环境整体性角度分析。
答案:(1)西部高,东部低;以平原、丘陵为主;西部为山地(太行山脉),东部为平原(华北平原)、丘陵(山东丘陵)。
(2)向海洋方向(东)推进。
黄河(等河流)的堆积作用较强,而海浪的侵蚀作用相对较弱(或近海地壳运动相对稳定)。
(3)易淤:河流含沙量大,地形较平坦,河流流速较慢,泥沙堆积作用较强。
易决:夏季流量大,河流淤积严重,流水不畅;地处温带,有结冰期,河流流向高纬,冬季(冬春季节)容易形成凌汛;河床高出地表(为“地上河”);河堤土质疏松(河堤不牢固)。
(任答两点即可)易徙:周边地形平坦,河流决堤后易改道。
(4)原因:工农业生产消耗大量河水,径流量减少,中上游植被保护(植树造林)加强,水土保持取得效果(或新建水利工程对泥沙的调控作用加强)。
影响:减缓河床的淤塞和抬升,降低洪涝的威胁,河流堆积作用减弱,三角洲增速变慢(或导致海岸线后退)。
2.(2019·汕头二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阿塔卡马沙漠位于南美洲西海岸,南北向狭长分布,宽度只有几十千米。
被分为海岸山脉、中央山谷和安第斯山脉三大地形区,平均海拔2 400 m。
阿塔卡马沙漠气候极端干旱,多数地区年降水量不足1 mm,被称为世界旱极。
沙漠中广泛分布着干盐湖和盐壳,而风成沙丘极少。
阿塔卡马沙漠作为地球上与火星环境最相似的地区之一,对其自然地理环境的研究有助于为人类探测火星提供相关的参考资料。
下图为阿塔卡马沙漠示意图及地形剖面图。
(1)运用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说明阿塔卡马沙漠的环境特征。
(2)从大气运动角度,简析阿塔卡马沙漠降水稀少的可能原因。
(3)推测中央山谷边缘及内部都没有成片大面积风成沙丘分布的原因。
解析:第(1)题,根据图文材料判断,阿塔卡马沙漠属于热带沙漠气候,终年炎热干燥,气候极端干旱;该地的气候特征导致该地河湖稀少,且多为咸水湖;干旱的气候特征导致植物难以生长,植被稀少,以至于该地多沙漠景观;沙漠地区降水稀少、地表缺乏植被,导致土壤贫瘠、富含盐类物质。
第(2)题,读图可知,阿塔卡马沙漠位于南纬20°~30°之间,大部分地区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东南信风控制;东南信风从南美内陆吹来,水汽含量少,且该地位于山地背风坡,空气更为干燥,以下沉气流为主,难以形成降水;同时西部沿岸地区受秘鲁寒流影响,空气下冷上暖,形成逆温层,空气对流弱,亦难以形成降水。
第(3)题,根据上两小题分析,谷地内部气候干旱,河流少流量小,沙质物质少;根据材料分析谷地地表多被盐壳覆盖,一定程度上减轻了风力的侵蚀作用,进一步减少沙质物质的产生;读地形剖面图可知,边缘为山地向谷地过渡带,坡度大,多砾石沉积;综上分析,谷地受副高和地形影响风力较弱。
答案:(1)阿塔卡马沙漠属于热带沙漠气候,终年炎热干燥,气候极端干旱;干旱气候导致该地河湖稀少,多为咸水湖;干旱的气候导致植物难以生长,植被稀少,多沙漠;降水稀少、地表缺乏植被,导致土壤贫瘠、富含盐类物质。
(2)阿塔卡马沙漠位于南纬20°~30°之间,大部分地区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东南信风控制;东南信风来自于内陆,且处于山地背风坡,空气中水汽含量极少;副热带高压和背风坡的东南信风,均以下沉气流为主,水汽难以冷却凝结成雨;西部沿岸地区受寒流影响,空气下冷上暖,(造成逆温层)抑制了空气对流,不利于成雨。
(3)谷地内部气候干旱,河流少,流量小,缺乏充足的沙质沉积物,沙质物质来源少;地表被盐壳覆盖,减轻了风力的侵蚀作用,进一步减少沙质物质来源;边缘为山地向谷地过渡带,坡度大,多砾石沉积;受副高和地形影响风力较弱。
自然地理主观压轴大题强化练(三)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马尔代夫是印度洋上1 200余个小珊瑚岛屿组成的岛国。
岛屿地势低平,平均海拔1.2 m。
首都马累所在的马累岛面积约1.5平方千米,人口13.34万(2014年)。
长期以来,马尔代夫没有桥,连接各个岛屿的主要途径是摆渡,这严重制约了马尔代夫的发展空间。
2014年,由中国企业承建的连接马累岛—机场岛的跨海大桥开工建设。
2018年8月完工交付使用。
下图为马累岛、机场岛地理位置示意图和马累气候统计资料。
(1)指出马累的气候类型,并分析4月份气温最高的原因。
(2)分析当地工程建设可能会遇到的气象方面的困难和问题。
(3)除了没有桥的烦恼外,另一项威胁更是让马尔代夫人忧虑不已——全球气候变化。
分析马尔代夫人忧虑的原因。
解析:第(1)题,读马累气候统计图可知,马累最低月平均气温高于15 ℃,位于热带地区;降水丰富,季节变率大,属于热带季风气候。
4月份气温最高的原因是该地正午太阳高度大,且晴天多,降水少,太阳辐射强。
第(2)题,结合高温多雨的气候特点,当地工程建设可能会遇到的气象方面的困难主要是气温高、炎热易中暑,雨季长,施工难度大。
第(3)题,马尔代夫是珊瑚岛国,地势低,全球气候变暖使海平面升高,会导致低海拔的岛国被淹没,该国国土陆地面积减小甚至消失。
答案:(1)热带季风气候。
4月份,该地太阳高度大,且降水少,晴天多,太阳辐射强,气温高。
(2)纬度低,气温高,建设人员易中暑;雨季长,阴雨天气多,施工难度大。
(3)该国是珊瑚岛国,地势低。
全球气候变暖使海平面升高,会导致该国国土陆地面积减小甚至消失。
2.(2019·株洲一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河漫滩是指河道两侧在平常时期露出水面、洪水期被淹没的地区。
河道凹岸的侵蚀和凸岸的堆积往往会引起河流裁弯取直,原来弯曲的河道就废弃了,这就是河道的演变。
1968年科研人员调查了美国小密苏里河河漫滩上树木年龄的分布情况,并绘制出树龄等值线分布图,见下图。
(1)结合河道的演变简要说明图示区域陡坎的形成过程。
(2)陡坎向地势低的一侧为内侧。
指出陡坎内侧树龄特点,并说明原因。
(3)上游的曲流(甲处)在1948年以前发生裁弯取直,请你在图中找出依据,并说明理由。
(4)下游的曲流也发生了裁弯取直,但是旧河道内的树龄乙处和丙处不同,请你分析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