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2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
18.[农具的使用]1976年甘肃玉门火烧沟遗址出土了大量铜锄、铜刀、铜斧、铜镰、铜锤等工具,其年代鉴定为公元前16世纪前后,这一考古发现表明()
A.夏朝对甘肃地区的有效统治
B.商朝农业生产普遍使用铜器
C.西周手工业生产已分工细密
D.先秦时期已经使用铜制农具
19.[土地制度]《礼记·王制》记载:农户帮助耕种公田,私田就不再纳税;公家分配的农田和宅地不准出卖。
对这一记载所涉及的土地制度评述正确的是()
A.是国家抑制土地兼并的手段
B.铁犁牛耕成为主要耕作方式
C.这种制度具有公私二重性质
D.土地商品化的趋势非常严重
20.[农业生产模式]《关于秦汉农业的若干问题》一文中写道:战国初期,粮食产量每亩只有一石半左右(合今1.0517石),而西汉时,据农学家氾胜之讲,在某些地方“中田亩十三石(合今3.76石),薄田亩十石(合今2.89石)”。
这说明()
A.铁犁牛耕技术得到推广
B.精耕细作生产有所发展
C.国家重农政策效果显著
D.小农生产的优越性显现
21.[手工业的发展]湖北云梦出土的秦简中,《工律》规定:“为器同物者,其大小、短长、广袤亦必等。
”该措施()
A.阻碍了经济发展
B.促进手工产品规范统一
C.动摇了农本观念
D.鼓励私营工商业的发展
22.[重农抑商政策]史载,汉高祖四年曾颁布规定:成年男女每人每年纳税一算,称“算赋”,计120钱,商人及奴婢加倍;同时禁止有市籍的工商业者买地。
这说明汉初()
A.注重抑制土地兼并B.政府的财政收入匮乏
C.商品经济发展迅速D.贬低商人的社会地位
23.[经济重心南移]《隋书·食货志》云:“晋自中原丧乱,元帝寓居江左,百姓之自拔南奔者,并谓之侨人。
皆取旧壤之名,侨立郡县。
”如在京口(今江苏镇江)侨立南徐州。
侨州郡
县设立的主要影响是()
A.促进了长江流域的开发
B.提高了地方行政的效率
C.实现了北人还乡的愿望
D.维护了江南士族的特权
24.[制瓷业的发展]据《唐国史补》记载,盛唐时期邢窑的白瓷“天下无贵贱通用之”。
这反映出盛唐时期()
A.邢窑是当时唯一生产白瓷的官窑
B.制瓷业已是具有规模的独立生产部门
C.白瓷制瓷技术已经达到巅峰水平
D.官窑为了满足市场消费的需求而生产
25.[官营手工业]白寿彝认为,唐代官营手工业已经形成了完备的管理体制。
研究这一问题我们可以着重收集()
A.唐陵墓出土的手工业品
B.国家祭祀社稷的祭文
C.唐朝工部司的往来政令
D.涉及坊市制度的唐诗
26.[小农经济]宋代陈舜俞说:“千夫之乡,耕人之田者九百夫,犁牛稼器无所不赁于人,匹夫匹妇男女耦耕,力不百亩,以乐岁之收五之……而仅食其一。
……后虽有丰获,取之无所赢而食矣”。
材料主要表明()
A.小农经济的落后和脆弱性
B.铁犁牛耕生产方式的普及
C.小农因借贷所受剥削沉重
D.男耕女织的家庭生产盛行
27.[宋代城市商业]下表为北宋都城夜市的记载。
由此可知,北宋()
A.社会崇尚奢靡之风
B.商业管理制度较为混乱
C.专业化市场已出现
D.商业经营方式灵活多样
28.[租佃制的发展]宋朝的地主与佃农有上下尊卑之分,“主犯佃照凡人减一等,佃犯主照凡人加一等”;到了清朝,租佃制进一步发展,佃农与地主“系平等相称,并无主仆名分”。
这一变化反映了()
A.佃农的政治权利大大提高
B.社会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
C.新社会经济关系正在孕育
D.程朱理学的影响在逐渐减弱
29.[明清农耕经济]明清时期,在单位面积产量继续提高的同时,每个农业劳动力生产的粮食却明显下降。
这反映出,明清时期()
A.人口增长速度快于农业经济
B.人地矛盾开始出现
C.农业仍是国家重要经济部门
D.农户收入没有增加
30.[明代商品经济发展]明代,江南的苏州府、松江府、嘉兴府、湖州府一带,农家栽桑、养蚕、缫丝、织绢、纺纱、织布等原先的农家副业,逐渐取代种植粮食作物的农家正业,出现了蚕桑压倒稻作、棉作压倒稻作的新趋势。
这反映出当时()
A.东南沿海经济社会的影响力上升
B.跨区域长途贩运贸易兴起
C.商品经济发展助推经济结构调整
D.资本主义的萌芽已经出现
31.[区域经济]明代南直隶松江府棉纺织业发达,所需棉花多赖北方通过运河供给;安徽芜湖的浆染很有名,所用的原料则来自福建。
这反映了当时()
A.运河沟通南北经济B.对外贸易发达
C.经济区域分工加强D.商业城市兴起
32.[私营手工业]据记载,清代棉花的价格从康熙年间每斤五十至八十文上涨至道光年间的每斤二百至三百文。
据此推测,当时()
A.棉花产量大幅下降B.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
C.重农抑商政策松弛D.中外贸易的迅猛发展
33.[海禁政策]1757年,乾隆降旨限定广州一口通商,并从乾隆中期开始,清廷相继制定了《防范外夷规条》《交易章程》等一系列全面约束管制外商活动的正式章程。
该政策() A.旨在保护民族工业的发展
B.养成了国民的妄自尊大心理
C.客观上迟滞了近代化起步
D.成为近代列强侵华的导火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