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校园景观生态调研——以苏州科技学院江枫校区为例
校园景观生态调研——以苏州科技学院江枫校区为例
校园区位:江枫校区,与寒山寺和京杭大运河为邻,学校南门直通轨 道交通1号线,占地近500亩。
占地面积(m² ) 绿地面积 水域面积 建筑面积 145010 3650 11388
1、校园景观生态因子调研与分析
生态因子 植被
2、校园景观结构调研与分析
水体
地形
景观结构 绿地系统 交通系统 活动系统
第一部分
利用水生动物、微生物对水的净化作用
水中的鱼、虾等水生动物是河湖 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这些动 物的活动能够促进水体自身的新陈代谢; 微生物的分解作用能去除水中的污染物 质,净化水质。因此,通过设计曲折多 变的岸线及营造丰富的湿地植被体系等 措施,将形成适合动物及微生物生长、 繁殖的生境,为其提供多样的生存空间, 进而实现对水质的有进化。
通过缓坡和植被净化地表径流
缓坡的设置能有效地降低地表径流的流速、流量,从而减少夹带的杂质。根据地形环境配植的 各种植物带,除保持水土之外,还能有效地减慢径流速度,过滤径流中的携带的泥沙沉积物和其他 污染物。地表汇集的径流先经过层层植被的过滤再排入岸线缓冲带,经水生植物对水质进行进一步 净化,最后排入水体中。
生态因子分析
植被因子
校园内植物物种较为丰富,大多集中于河边,植被覆盖率为47.5%。
水体因子(一)
• 地势较平坦,无明显坡降方向。河道与运河相连,非雨季时水流缓慢, 无明显流向;雨季时水量增大,破坏周边生态环境。
• 区域内河流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特别是二道门的荷花池已经淤 塞……一方面有学校内饭店等生活污水排入河道,另一方面,区域河 道自然生态系统受到破坏,对水的自净能力降低,导致污染物累积, 水质破坏。
3、地形设计不合理
第四部分
改造建议
构思
——生态环境优良,生物物种丰富,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校园景观
——大众运动、休闲,体验自然,与自然互动的生态校园景观
——与城市紧密结合,实现城市与自然过渡,景色优美的校园景观
改造建议
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水体廊道形状曲折,穿越多种景观斑块,需要对其水质进行改善, 避免破坏周边生态环境; 2 增强绿地景观的可达性,提供丰富的户外活动空间; 3 局部改造地形,密林与疏林相结合,为飞禽走兽创造起身场所。
校园景观生态调研
——以苏州科技学院江枫校区为例
资料搜集
作为人工景观的校园景观所具备的一些特征: 景观空间布局的规则化; 建筑物的分布改变了原有地面形态和自然景观(基质); 大强度人流造成景观系统的相对开放; 人的活动及所创造的信息流渗透到环境中,影响着景观并 赋予 其文化特质和视觉多样化。
校园概况
具体水质改善措施
增加休闲绿地,平衡活动强度
密林区是师生们休闲娱乐、感受自然气息的理想场所,我们充分利用密林荒废地,进行 局部改造,赋予其新功能,如林中木栈道及平台、观鸟廊等等,以便学生们开展更多趣味性的 室外活动。
小组分工安排
• • • • • • • • • • • • • • • 作业进展及最终成果: 1.前期资料的归总及概括: 2.校园景观生态因子分析: 2.1植被因子分片区调查及系列分析图绘制: 2.2水因子分段调查及系列分析图绘制: 3.校园景观结构分析: 3.1绿地系统系列分析图: 3.2交通系统及其它系统系列分析图: 4.问题提出:针对以上分析,每人提出2-3个问题 5.优化建议:针对自己的问题,提出相应的优化建议 (备注:根据实际情况,可能采取相应人员工作变动)
水体因子(二)
在河的尽端,总漂浮 着垃圾,水质较差, 水生动物极其缺乏
原本荷花朵朵的池塘, 如今淤塞难耐,已被 闲置
地形因子
竖向设计不合 理,地面高程与常 水位过于接近,导 致雨水过多时,河 流上漫,影响正常 的出行。
第二部分
景观结构分析
绿地系统分析
交通系统分析
学校周边交通网络发达 而校内车行路网相对较弱, 不够通畅,整个场地内设 置了9处停车场,停车场分 布较为均匀和合理。
停车场Biblioteka 城市干道车行道 人行区
活动系统分析
教室、图书馆、宿舍等 活动场所人群停留时间长, 来往频繁,活动强度最高。
弱
强
道路连接教室、图 书馆、宿舍等活动场所, 活动强度次之。
校内绿地、河流等场 地较少人穿越,活动强度 再次之。而校内一些荒地 无人穿越,活动强度最低。
第三部分
生态问题分析
问题
1、校园水生植物接近零。 2、校园活动强度较高的集中在教学区、宿舍区、运动场地,缺少可供活动 休闲绿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