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市场失灵

市场失灵

市场失灵市场失灵定义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无法有效率地分配商品和劳务的情况。

对经济学家而言,这个词汇通常用于无效率状况特别重大时,或非市场机构较有效率且创造财富的能力较私人选择为佳时。

另一方面,市场失灵也通常被用于描述市场力量无法满足公共利益的状况。

在此着重于经济学主流的看法。

经济学家使用模型化理论解释或了解这个状况,市场失灵的二个主要原因为:成本或利润价格的传达不适切,进而影响个体经济市场决策机制。

次佳的市场结构。

市场失灵的分类(1)收入分配缺陷(2)通货膨胀风险(3)信息不完备性(4)商业保险的市场失灵市场失灵的表现⑴收入与财富分配不公⑵外部负效应问题⑶竞争失败和市场垄断的形成⑶竞争失败和市场垄断的形成⑸区域经济不协调问题⑹公共产品供给不足⑺公共资源的过度使用市场失灵的原因1、公共产品2、垄断3、外部影响4、非对称信息市场的缺陷滞后性盲目性自发性中西方差异(一)中西市场失灵产生原因比较1.中国市场失灵主要源于市场发展不完全和市场之外的原因中国打破计划经济桎梏开始发展市场经济起于1978年,至今还不到30年,市场发展不完全。

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求的,新的计划体制还未形成;②在资源配臵上,市场的基础作用和国家计划指导作用未能很好发挥,二者有机结合还为形成;③在计划管理上,实施计划调空的物质手段乏力,计划的法制化建设滞后;④在新的宏观调空体系中,计划、金融、财政等宏观调控部门之间相互配合的机制尚未形成,既影响计划制定和实施的统一性和有效性,又妨碍宏观调控整体功能的发挥。

[2]市场不完全导致市场调节力量薄弱或调节范围狭小,需要国家公权力予以协调。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开始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对地方和行业予以放宽放活,取得一定成效,同时也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致使行政权不充分不公正介入。

由于局部或个人的利益的驱使,行政主体常人为剥夺市场的基础性作用,出现地方行政机构为了保护局部利益和政治利益,与所属的企业联合起来,运用行政权力干预并操纵市场,构筑市场壁垒来达到限制竞争的目的。

另外,有些行业的管理部门利用其拥有的投资权、资源管理权、财政权,为所管辖的企业构筑政治壁垒,以形成一种排他性控制。

行政权力的私利化,使得行政触角过分介入经济,操纵了社会资源的流向,将社会资源引向政治市场而非经济市场。

行政权力控制着尚不完善的市场,使资源流向和配臵背离了传统价值规律的作用。

使得价值规律在面对强而有力的行政权力只能束手无策,如何正确合理的限制行政权力的过分介入,是急待解决的问题。

2.西方市场失灵源自市场自身的缺陷,及自由放任的经济形态西方市场经济经历了工业革命以后商品经济的飞速发展,市场发展充分。

西方经济社会普遍推崇自由放任的经济形态,而由于市场自身的缺陷,以及政府以“守夜人”的身份出现,这使得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时间时,市场的显著效力特性被打破,也便出现了“市场失灵”的现象。

市场自身的弱点和缺陷主要是:市场障碍,市场惟利性以及市场调节机制的被动性和滞后性。

[3]市场障碍体现为市场发展的两种不良倾向,即限制竞争和不正当竞争。

两种现象的出现会严重阻碍市场发展。

“同一行业的人们聚集到一起,很少是为了消遣,他们谈话的目的是为了策划某种不利于公众的阴谋,或采取某种欺诈手段抬高物价。

”[4]占有市场支配地位的主体,往往依靠其市场支配地位违背正常的市场交易秩序获取非法利益,或采取不正当的手段排除,限制竞争。

另外在资本主义社会环境中,资本家们往往关心的是眼前有利可图的行业商品,而很难涉足投资公用和公益的市场。

这些领域是市场调节很难涉足和发挥资源配臵的天职。

此外,市场反映信息的被动性和滞后性,在西方各国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西方各国一次次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可见一斑,这些缺点是市场很难克服的。

(二)中西市场失灵的表现形式的差异由于源自历史和与现实政治、经济体制的差异,当在中西方的土地上同时出现市场失灵的现象时,其表现形式也有较为明显的差异。

1、中国市场失灵表现为行政垄断突出和竞争机制尚未形成行政垄断是指中国在经济市场化过程中,企业与行政机构以某种形式联合起来,利用行政权力构筑政治壁垒而形成的一种排他性控制。

就目前中国实际情况来看,中国主要存在两种形式的行政垄断,即地方性垄断和行业性垄断。

由于行政权力的过分介入,使得社会资源常常为行政权力所控制,并排斥利益外的生产经营者与之进行竞争。

行政垄断严重的地区对外地产品的销售数量进行严格控制,对价格进行控制,而对本地产品实行地方性补贴,对外地产品实行高质检、技检等方面的歧视性限制,同时严格控制劳动力的流入和流出。

市场秩序管理过严的一个严重后果是使中国市场竞争机制形成受阻。

目前,中国的竞争机制尚未形成:地方与地方之间,行业与行业之间的干预十分普遍,国内市场基本处于半封闭状态,这与市场经济的要求还相距甚远。

部分地区的行业与部门往往只注意保护本地区本部门的利益。

必须承认的是保护和扶持本地区本部门的利益具有相当的社会思想基础,短时间可以收到一定利益,从长远来看,势必阻碍整个市场机制的形成和发展。

2、西方市场失灵多表现为经济垄断和自由垄断西方的垄断形式主要表现为经济垄断和自由垄断,行政垄断相比之下较为薄弱。

这是中西方在垄断形式方面的重要区别。

经济垄断是指经济主体利用市场壁垒对市场形成的一种排他性控制。

经济垄断是较为普遍的一种垄断形式。

19世纪以来,资本主义工商业得到迅猛发展,市场发挥着积极的调节作用,进行着优胜劣汰的选择,部分生产者被排挤,而另一部分则不断发展壮大。

随着资本主义的扩大,部分经济主体占据了市场支配地位,并操纵和控制着市场,对商品的生产、价格、数量实现排他性控制。

自然垄断是指由于存在着资源稀缺和规模经济效益、范围经济效益等技术理由或特别的经济理由而形成的垄断或寡头垄断。

[6]自然垄断主要存在于第三产业中,这在西方各国历史上均有出现。

如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英国等国对通讯、运输、金融和能源等自然垄断行业实行了放松管制的规定。

自然垄断在反垄断法通常属于适用除外的内容。

与政府调控医药行业的人士可能清楚记得,2003年2月中旬的广州,市场曾出现每袋几毛钱的板蓝梗暴涨到50以上元一袋,其它抗病毒的药品价格也跟着大幅上涨,远远偏离正常的市场价格;四月下旬的北京,由于有了广州市场的前期教训,政府采取了一些措施,北京市场的药品零售价格虽然没有出现大幅上涨的现象,但药品流通的中间环节和以前是完全不同,变得异常热闹,正常情况下在批发价50%以下就可售出的一些药品,一下子要按批发价的90%以上甚至零售价卖给零售商(药店和医院),若直接卖给相关团体单位药品价格就没有谱了,中草药的价格就高的太离奇了,确实让一些“药商喜了一阵。

笔者在此称“药商”是因为在4月中下旬,很多药品不是通过正规的医药商业企业流转到消费者手中,而是一些吵作市场的一些药品商贩。

根据经济学理论,在充分竞争完备的市场上,由于价格和竞争等市场机制的作用,厂商和消费者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自愿达成了双方均能接受的合约,商品的价格达到了均衡、市场出清,在“看不见的手”的调节下,稀缺的资源得到了合理配臵,“自动”达到了“帕累托最优”,全社会的福利达到了最大化。

市场调节及价格机制发生作用的前提条件是完备的充分竞争的市场,但在现实中并不存在,实现充分竞争的条件不具备,所以现实中的市场本身不是万能的。

在2月中旬的广州、4月的北京,药品市场乃至食品市场有明显失灵表现。

局部区域药品的供应量不能够解决市场需求的平衡,导致局部市场药品价格大幅上涨(事实上很多药品就全国市场是供过于求的);市场上出现很多假冒伪劣的防治非典的产品,如不合格的口罩、消毒水、体温计、防护服、甚至过效期的药品等;有些企业为了降低成本,不采取相关的非典防控措施,给整个社会带来了威胁;类似现象严重损害了普通消费者的利益,造成社会整体福利的降低。

斯蒂格里兹论证过“市场失灵”,是基于“信息不对称性”。

在非典市场中,正是由于消费者、药品零售商、药品批发商、生产商、原料供应商以及我们的政府,相互之间的信息是严重的不对称所致的市场失灵。

消费者缺乏对非典知识的了解,加上谣言传播,产生恐惧心理,完全凭自己的经验或从部分媒体了解到的有限信息,盲目的跟着感觉走,进行“抢购”;同时又对市场上商品的供应情况缺乏了解,涨价、缺货假象加剧了“抢购”心理,从而价格越高,越要大量采购。

药品零售商、批发商对整体市场药品供应情况也缺乏了解,出现先付款后提货,价格提高也同样采购,尽快去迎合顾客的需求。

在这种信息严重不对称的情况下就出现了很多不法的“个人药商”,进一步加剧市场恶化,所以广州竟出现每袋板蓝梗50多元的现象。

看不见的手失灵需要由看得见的手来矫正,即政府来调节市场机制,弥补市场缺陷,纠正市场失灵。

上面出现的失灵现象,政府立即通过及时通报各种信息、价格管制、政府组织采购、责令相关单位强制执行预防非典措施,广州、北京的市场失灵现象在很快得到了控制,可以说政府的调控措施是相当有效的。

宏观调控对策市场不是万能的,由于信息不对称等原因的存在,市场经常会出现失灵的现象。

当金融市场出现危机并有可能进一步引发更大危机的时候,各国政府都会进行直接或间接的干预。

不管是在发达的金融市场还是欠发达的金融市场,无一例外。

与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相比,政府干预就是一只“看得见的手”。

当“看不见的手”失灵的时候,通过“看得见的手”来进行矫正,当然是最有效的手段。

从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到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一个新的历史跨越,也艰难而伟大的实践。

排除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障碍,要求我们转变政府职能,改善宏观调控,解决好市场失灵问题。

既要使经济以市场机制为主体进行配臵资源,又不能让它完全自发的运行,政府应该有所作为。

转变政府经济职能,关键要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切实把政府的经济管理职能转移到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上来。

在宏观调控时要把握两个原则:一是政府尽量不参与资源配臵;二是一旦参与要以市场的手段来进行。

针对市场失灵的三大表现,作为经济主体的各级政府,发挥应有的经济职能解决市场失灵问题,可以采取如下对策。

首先,政府要做好提供公共物品的工作,搞好基础设施建设以保证整个国民经济有良好的“硬件条件”。

同时,政府还要承担起那些投资规模大、资金回收期长而又是对经济发展起重大影响作用的项目,如国防建设、教育、医疗卫生、南水北调、西电东送、西气东输、三峡工程等等。

这样,既解决了市场不能提供公共物品的有效供给问题,保证了国民经济正常运行;同时,政府在投资过程中还可以解决相当一部分下岗工人的再就业问题,也可以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投资和生产,从而推动经济的繁荣。

近些年来,中国政府连年发行国债以专门促进基础设施建设,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