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六章 膜分离技术在生物工程中的应用
第六章 膜分离技术在生物工程中的应用
5、溶液pH控制:
溶液pH对蛋白质在水中溶解性,荷电性及 构型有很大影响。在等电点时蛋白质在膜 上的吸附量最高,膜的透水量最低,因此 一般将pH调至远离等电点的位置。
6、溶液中盐浓度的影响:
无机盐复合物会在膜表面或膜孔内直接沉 积,或使膜对蛋白质的吸附增强而污染膜; 无机盐还可改变溶液离子强度,影响到蛋 白质溶解性、构型与悬浮状态,使形成的 沉积层疏密程度改变,从而影响膜的透水 性。
第二节:分离原理、膜种类
一、膜分离技术:
1、微滤:原理为粒子体积大小的不同,即 利用筛分原理分离、截留直径为 0.05~10μm大小的粒子的膜分离技术,采 用膜孔径为0.05~10μm,采用压力为 0.05~0.5MPa.
与前一章分类不同,标准不同??
2、超滤: 原理:主要是利用筛分原理,有些情况下也
2、物料开始与膜接触就意味着膜污染 开始发生
膜污染控制
1、膜材料的选择:一般讲,亲水性膜及膜材 料电荷与溶质相同的膜较耐污染。 预处理:用小分子化合物对膜进行预处理, 小分子必须对膜分离特性不产生很大影响, 如表面活性剂;或利用改性法在膜表面引 入亲水基团;或用复合膜手段复合一层亲 水性分离层;或采用阴极喷镀法在超滤膜 表面镀一层碳。
第五节 膜分离技术应用
1、在纯净水处理中的应用:超滤和反渗透 2、在电子工业用水中的应用: 3、给水及循环水处理中的应用: 4、除菌除热源: 5、澄清药酒和中药制剂: 6、轻工、食品: 7、在生物化工中的应用:
家用纯水器
膜 反 应 器 用 于 水 处 理
杯 式 超 滤 器
-----中 科 院 上 海 应 用 物 理 研 究 所
受粒子电荷性质及膜电荷特性的相互影响. 主要分离3000~1000000Da的可溶性大分 子物质,对应孔径为0.001~0.05μm,压力为 0.1~1MPa.
3、反渗透:在高于溶液渗透压的压力作用 下,只有溶液中的水透过膜,而所有溶液 中的大分子、小分子有机物及无机盐全被 截留。理想的反渗透膜应被认为是无孔的, 它分离的原理是溶解扩散(或毛细孔流学 说)。膜孔径为0.1~1nm,采用压力为 1~10MPa.
膜分离技术在生物化工中的应用
微生物的分离与收集: 离心和过滤仍然是主要的方式; 错流过滤、超滤方法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超滤分离流程图
超滤亲和纯化:将超滤技术优点和亲和技
术优点结合起来的一种分离技术。具有分离纯 度高和易于大规模工业化的优点。
其原理是:
① 亲和结合,利用与待分离物质有亲和力的大分 子物质亲和结合待分离物质; ② 洗涤:选择合适的超滤膜进行透滤; ③ 解离:使大分子亲和复合物分离,选用合适膜 进行超滤使待分离物质透过膜并进一步浓缩; ④ 再生:使大分子亲和基再生并进入下一轮超滤 亲和过程。
前言
膜是具有选择性分离功能的材料。利用膜的选择 性分离实现料液的不同组分的分离、纯化、浓缩 的过程称作膜分离。它与传统过滤的不同在于, 膜可以在分子范围内进行分离,并且这过程是一 种物理过程,不需发生相的变化和添加助剂。膜 的孔径一般为微米级,依据其孔径的不同(或称 为截留分子量),可将膜分为微滤膜、超滤膜、 纳滤膜和反渗透膜,根据材料的不同,可分为无 机膜和有机膜,无机膜主要还只有微滤级别的膜, 主要是陶瓷膜和金属膜。有机膜是由高分子材料 做成的,如醋酸纤维素、芳香族聚酰胺、聚醚砜、 聚氟聚合物等等。
第一节 概述
概念:以半透膜为选择障碍层,允许某些
组分透过而保留混合物中的其他组分,从 而达到分离目的的技术。 优点:
要求了解:各种膜分离技术分离机理及分
离范围(P97 表6-2,表6-3)
膜分离技术的优点: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处理效率高,设备易于放大; 可在室温或低温下操作,适宜于热敏感物质分离; 化学与机械强度最小,减少失活; 无相变,省能; 选择性好,可在分离、浓缩的同时达到部分纯化的目的; 选择合适膜与操作参数,可得到较高的回收率; 系统可密闭循环,防止外来污染; 不外加化学物,透过液可循环使用,降低了成本,并减 少了对环境的污染。
第三节 浓差极化与膜污染及清洗方法研究 浓差极化:指在分离过程中,料液中的溶剂在
压力驱动下透过膜,溶质被截留,于是在膜表面 与临近膜面区域浓度越来越高。在浓度梯度作用 下,溶质由膜面向本体溶液扩散,形成边界层, 使流体阻力与局部渗透压增加,从而导致溶剂透 过量下降。溶剂向膜面流动引起溶质向膜面的流 动,这种流动如果与浓度梯度所驱动的溶质向本 体溶液扩散的速度平衡时,在膜面附近就形成一 个稳定的浓度梯度区,这一区域就称为浓度极化 边界层,这一现象称为浓差极化。
循环流动型反应器、阻塞流式中空纤维反 应器。
死端池浓差极化严重,分离速度慢,酶活 反应效率低。
循环流动型: ① 反应器与分离器是分开的,具有更大的适 应性; ② 可用于基质分子量也产物分子量在同一数 量级时; ③ 可以任意调节反应器与分离器大小之比; ④ 有较大生产能力;
中空纤维膜反应 器:
4.电渗透:通过在电位差下用荷电膜从水
溶液中分离离子的过程.原理是:阴、阳离子 交换膜被交替排列在正负极之间形成许多 独立的小单元,当含离子溶液在电场下通 过这些单元时,有些单元里的离子可透过 正负交换膜进入另一单元而使该单元里形 成脱盐水,有些单元里正负离子因电场作 用和膜电荷排斥作用而留在单元里,加上 从别的单元透过来的离子而在该单元中形 成浓盐水。
5、渗透蒸发: 原理:利用膜与被分离有机液体混合物中
各组分的亲和力不同而选择地优先吸附溶 液中某一组分及各组分在膜中扩散速度不 同来达到分离的目的,不存在蒸馏法中的 共沸点限制,可连续分离、浓缩,直至得 到纯化产物。
二、膜材料与膜种类 按荷电性:中性膜、荷电膜;
按亲疏水性:亲水膜、疏水膜;
常见膜及其构件和设备
反渗透(RO)水处理设备作为纯净水过滤生产的专用设备,在
水过滤时利用反渗透膜的选择性透过原理,通过设备的高压泵对经过 反渗透膜的原水施加一定压力,在压力作用下原水中的水分子可以透 过膜而渗析出来,而其他无机盐、微生物与有机物等却由于反渗透膜 对这些物质的截留特性而不能透过膜,从而可以获得纯净的无离子水。
2、膜孔径或截留分子量的选择: 孔径与待分离物质尺寸相近时容易造成堵 塞; 不同分离对象的最适孔径膜的选择要通过 实验来获得;
3、膜结构选择:
通常原则是选择不对称结构膜较耐污染。
4、组件结构选择: 毛细管式与薄流道式组件设计可以使料液 高速流动,剪切力较大,有利于减少粒子 或大分子溶质在膜面沉积,减少浓差极化 或凝胶层的形成。
① 催化剂装填浓度可以 很高; ② 有很大的传质表面积; ③ 很易清洗更换
常见膜及其构件和设备
中 空 纤 维 超 滤 器
常见膜及其构件和设备
三达膜科技(厦门)有限公司 纳滤技术与纳滤设备 八十年代初期,美国科学家研究了一种薄层复合膜,它能使90%的NaCl透析,而 99%的蔗糖被截留。显然,这种膜既不能称之为反渗透膜(因为不能截留无机盐), 也不属于超滤膜的范畴(因为不能透析低分子量的有机物)。由于这种膜在渗透过 程中截留率大于95%的分子约为1纳米,因而它被命名为“纳滤膜 (Nanofiltration)”。在上世纪90年代以来,才有了商品纳滤膜的生产,并且其应 用范围日益广泛。
7、溶液温度影响:
一般情况下,温度升高,黏度下降,透水 率提高;但并不是一定的。
8、溶质浓度,料液流速与压力的控制: 溶质浓度一定时,要选择合适的压力和料 液流速,避免形成凝胶层。压力和清洗过程中主要考虑二个因素: 膜的化学特性; 污染物的特性;
浓差极化是一个可逆的过程;
膜污染:物料中的微粒、胶体粒子或溶质大分
子由于与膜存在物理化学相互作用或机械作用而 引起的在膜表面或膜孔内吸附、沉积造成膜孔径 变小或堵塞,使膜产生透过流量与分离特性的不 可逆变化的现象。 膜污染与浓差极化很难区别,互相联系;但却是 完全不同的二个概念
问题:1、膜污染与浓差极化的主要区别?
常见膜及其构件和设备
金属膜系统可以在比 较苛刻的工艺条件下 达到优良的分离性能 和多年的可靠过滤。 可以在较宽的化学条 件、压力和温度范围 内运行。具有较优良 的机械强度和稳定性, 在使用过程中不易破 裂。
常见膜及其构件和设备
无机膜具有耐高温、 耐化学腐蚀、机械强 度高、抗微生物能力 强、渗透量大、可清 洗性强、孔径分布窄、 分离性能好和使用寿 命长等特点,目前已 在化工与石油化工、 食品、生物和医药等 领域分离工艺获得成 功应用。
超滤亲和分离技术要点:
① 大分子亲和基要尽量选择分子尺寸大的; ② 控制合适的超滤时间; ③ 亲和结合的强度要适中;
膜反应器
概念:用膜将酶或
微生物限制在一定的 范围,并将之应用于 生物反应中,这样的 装置就叫膜反应器。
用于水处理的 膜反应器
连续搅拌式膜反应器从结构和操 作方式上可分为死端池(DES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