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色彩美学在生活中的设计与应用探究

色彩美学在生活中的设计与应用探究

色彩美学在生活中的设计与应用探究我们的世界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这个五彩缤纷就在这个色彩之中,色彩的范围向当地广泛,包括万事万物,小到一张纸,大到宇宙万物,无不有色彩的存在。

色彩是不能用其他色混合形成的颜色称为原色。

色彩之美美在色彩的对比,色彩的调和。

色彩是人们生活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离不开色彩,没有色彩人们的生活难以想象,是多么的枯燥无味,是多么地死气沉沉。

缺少了色我们的生活便陷入一种没有生机、没有活力。

一、电影中的色彩美学中国新时期电影的色彩美学,逐渐从电影画面构成的辅助性元素上升到主题性内涵,呈现出了三个美学发展段落,即第五代的历史寓言和浓烈的色彩图腾、“第六代”的个人化叙事与灰色写实、全球化语境中的新世纪色彩神话。

从电影修辞角度而言,第一阶段的色彩语言是一种局部性的视觉图谱,第二阶段则是一种写实形态,第三阶段的新世纪是一种全局性和整体性的图谱文化,从而使电影色彩成为一种超色彩或者是超经验的美学元素,乃至成为一种文化和哲学的符号。

新世纪的电影作品是在全球化语境下描写的神秘的东方文化,碧绿的竹林、皑皑的雪地、黑色的宫殿,这些富有东方传奇色彩的视觉符号成为创作者最为推崇元素,但是,它已与意识形态以及人性内涵关涉不大。

新世纪的电影大片,色彩成为东方文化的情感标识以及东方图谱的形象载体,展示了东方的色彩日常经验以及仪式,以满足西方假设观众的期待欲望。

新世纪的电影在这种斑驳的色彩视觉中,构成一种视觉奇观。

一是色彩幻觉,在现实和幻想色彩及其变化之中相互辉映,运用色彩为观众创造出一个亦真亦幻的电影世界;二是色彩暴力,高饱和度的色彩对观众进行强烈刺激,色彩成为一种视觉暴力;三是色彩崇拜,创作者对色彩形成一种“拜物教”一般的情结,色彩成为电影最有力的美学表达元素之一,也是导演最为强调的修辞元素。

色彩语言作为电影表意系统的重要元素,是超色彩或者是超经验的,它作为一种电影精神背景的体现,已经成为一种文化和哲学的符号。

对于电影色彩的读解,需要一定的电影文化知识以及艺术修养。

电影色彩从日常经验而来,而进入超验的境界二、平面设计中的色彩美学在平面设计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基础部分为色彩艺术设计,借助于平面设计来营造色彩,增强色彩冲击效果,促使人们对情感需求的直接感受得到提升。

平面设计中不同的色彩蕴含着差异化的意义,使人们产生不同的感受。

因此,就需要对色彩中的美学充分了解,以便更好的服务于平面设计。

在视觉沟通语言系统中,非常重要的一种元素为颜色,其被广泛运用到平面设计中,通过色彩的合理运用,能够快速吸引人的目光。

商品种类的不同,采取的色彩也存在差异,以电子产品、食物、药品等,有着不同的性能,自然会采取差异化的用色。

而即使是同一种产品,还可以继续细分其使用功能,如食品通常采用的颜色具有较高纯度,给人以干净的感觉;此外,通过颜色的合理运用,还可以将产品主题给凸显出来,促使视觉冲击力及知觉动力得到提高与强化,吸引人的目光,加深人的印象。

除了将必要的信息传递给受众之外,还可以带给受众美的享受。

色彩美属于形式美的范畴,色彩不仅仅借助于色彩的特定内涵及社会属性来实现情感表达,色彩之间的关系中也得到了明确体现。

换句话来讲,色彩的美感主要是由色彩关系所表现出来的整体感觉。

同样在平面设计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通过合理运用色彩美学,可以提升平面设计质量和效果,吸引到人们注意力。

因此,对于平面设计色彩美学来讲,需要科学开展美学色彩平面设计工作,更加巧妙的表述色彩服务内涵,有机结合人类日常生活中各类平面设计色彩,融合色彩和生活,促使色彩美学得到创新与发展。

三、中国画中体现的色彩美学每一个时代都有与其相适应的艺术表现形式,中国的传统色彩学不能固步自封,“以色造型、以情赋彩”更加贴近中国画的美学思想;在肯定传统的同时,更需要用西方的色彩学观念来弥补中国画多方面的审美需求和想象空间的不足,以色彩来强化中国画的表现力必然会极大地丰富和拓宽传统中国画创作的表现空间。

翻开中国绘画史,首先看到的是新石器时代的彩陶纹样,而西汉马王堆帛画已经有了色彩画的原始雏形,规模巨大恢宏壮观的敦煌壁画艺术更是令人惊叹古人高超的彩绘技艺。

这里有墨和色的完美结合,把最富于艺术表现力的色彩融合于墨线、墨色之中绘制成绚丽多彩的画面,成为我国乃至全世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艺术财富。

中国传统绘画有丹青之誉,色彩原本是绘画的主体,中国在色彩美学上有着杰出的成就,并成为民族文化之精华。

南北朝时期,是我国文化艺术繁荣昌盛的时代,中国绘画,特别是色彩美学方面也得到极大的发展,谢赫的《画品》和刘勰的《文心雕龙》这两部著作对色彩有专门论述:《文心雕龙》中的“物色”篇阐明“物色之动,心也摇焉”的原理。

宗炳的《画山水序》提出“以形写形,以色貌色”的原理,并强调按照客观物象的颜色绘制色彩,从而实现“应目会心”,“应会感神”的艺术主张。

梁武帝之子萧绎著有《山水松石格》主张“设粉壁、运神情”,运用“路广石隔,天遥鸟征”的透视法则,掌握“炎绯塞碧”,“高墨犹绿、下墨犹赤”的色彩法规,来画出“泉源至曲、雾破山明,精蓝观宇,桥约关城,行人犬吠,兽走禽惊”的景象。

就色彩美来说,反映画家“格高思逸”从而寄托情思色彩的研究和探索,可以形成色墨交融,以色为主、以墨为辅,改变物象固有的色彩,敷彩泼绘。

但这一切必须要很好地根据中国画的意蕴特点和中国特色,根据作画的立意、以烘托其气氛为出发点,为其插上色彩美丽的想象的翅膀,自由翱翱在艺术王国。

中国画的色彩观,主要体现在中国画意象抒情的艺术特点上,即不以描摹自然色彩为目的,而是以诗意化、意象化的色彩来展现中国画色彩的艺术魅力,这就是以“情”赋彩,随“意”着色。

因此,以“情”赋彩、随“意”着色更突出了中国画的色墨交融,以此互为补充。

四、网页设计巾的色彩美学设计作品给人的第一印象来自视觉传达,而色彩是人体视觉元素中对视觉刺激最敏感、反应速度最快的视觉信息符号。

因此,网页色彩对于一个网站的成功,具有无比重要的意义。

作为网页设计师,既要研究各种色彩由生活联想而产生的普遍意义,又要充分了解网站浏览者的色彩欣赏习惯和审美心理,在众多的个性反应中寻找共性因素。

将色彩美学原理应用于网页设计中,是设计一个成功网站的先决条件。

网页色彩常常会使浏览者产生联想,诱发各种情感,促使心理发生变化,进而对浏览者的行动产生影响。

以下对网页色彩的倾向性表达进行逐一分析。

1.色彩的柔美感,清淡、飘逸的感觉。

绿色、紫色、蓝色是中性色。

中绿、天蓝等色,使人联想到草、天空、青春、生命、和平等感觉;紫蓝色使人联想到花卉、水晶等稀贵物品,给人以高贵、神秘的感觉。

中性色在明度上,属于明暗尺度中较亮的区域,利用中性色设计出来的网站比较柔美、淡雅。

2.色彩的轻重感,在不同的领域方面起着不同的感觉效应。

藏蓝、黑、棕黑、深红、土黄色等重感色,可用于工业、钢铁等重工业领域;白、浅绿、浅蓝、浅黄色等轻感色,可用于纺织、文化等科学教育领域。

在网页用色中,应注意色彩轻重感的心理效应,如网站上灰下艳、上白下黑、上素下艳,就有一种稳重沉静之感;相反上黑下白、上艳下素,则会使人感到失重、不安。

3.色彩的软硬感适合创造出舒适宜人的色调。

一般来说,网页的软色调给浏览者明快、柔和、亲切的感觉,这在女性网站设计被广泛应用。

明度越高的色彩感觉越软,明度越低的色彩则感觉越硬。

从色彩的纯度方面讲,高纯度和低明度的色彩呈坚硬感,纯度低和高明度的色彩呈柔软感,如化妆品的色彩。

中纯度的色彩呈柔软感,易使人联想到动物的皮毛及柔软的纺织物等。

4.色彩的前后感,实际上是视错觉的一种现象。

一般暖色、纯色、高明度色、强对比色、大面积色、集中色等有前进感觉;冷色、浊色、低明度色、弱对比色、小面积色、分散色等有后退感觉。

色彩的前后感在绘画中常用来加强画面空间层次,这个道理在网站设计中同样适用,是网页设计师把握页面整体效果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5.色彩的大小感,会令色彩的对比产生生动效果,是网页用色的一种常见表达方法。

由于色彩有前后的感觉,因而暖色、高明度的色彩有扩大、膨胀感,冷色、低明度色有减小、收缩感觉。

色彩按大小感觉的划分,排列顺序为:红、黄、橙、绿、蓝、青。

6.色彩的华丽、质朴感,受色彩的三要素影响,其中纯度关系最大。

明度高、纯度高、强对比、丰富的色彩,易令人感觉到华丽、辉煌。

明度低、纯度低、弱对比、单纯的色彩易令人感觉到质朴、古雅。

需要注意的是无论哪种色彩,如果带上光泽,都能获得华丽的效果。

7.色彩的兴奋与沉静感,主要来自色相的影响,但与纯度、明度也有一定的关系。

红、橙、黄等鲜艳而明亮的色彩给人以兴奋感,蓝、蓝绿、蓝紫等色使人感到沉着、平静。

绿和紫为中性色,没有这种感觉。

高明度、高纯度的色彩呈兴奋感,低明度、低纯度的色彩呈沉静感。

流行色是指某个地区、某个时期内,被广泛流传的具有倾向性的、深受大众喜爱的色彩。

流行色是人们对色彩的偏好和追求时髦的心理表现,受时间性和季节性的影响,体现了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对于色彩的选择和情感,反映了一个时代的审美特征。

网页设计师要特别关注流行色的发展,用心研究,努力将新的色彩观念应用到自己的网页设计中去,做一个色彩方面的有心人,就会使自己的网页作品富有朝气,充满人气。

网站设计中,色彩是最先也是最持久地给浏览者以网站形象的关键因素。

网页色彩的搭配不仅体现着美学的原理,更是一种可以强化的视觉识别信号。

虽然影响网站整体风格的因素有很多,但色彩无疑是确立网站风格的灵魂。

五、诗歌的色彩美学诗歌语言表现色彩的局限性是颇大的,不仅难以反映大自然色彩的丰富性,并且远不如绘画色彩逼真可见。

它只能用抽象的色调作符号性表达,如“最是橙黄桔绿时”或“紫陌红尘拂面来”之类,虽也能传递些色彩信息,但毕竟只能给读者以间接的色感。

所以要通过语言造成色彩感,诗人就必须克服色彩的直观性和色词的间接性,色彩的丰富性和色词有限性,色彩的变化性和色词的笼统性的矛盾,才能提供给读者以丰富多姿的色彩美。

为解决用抽象语言符号表现生活色彩的局限性,诗人们进行过许多卓有成效的探索,其途径主要有二:其一是以色传神。

只将色词作为读者审美再造的刺激物,使其发挥“只须想象的一粒”的作用,在读者头脑中唤起逼真生动的色彩形象。

其二是融情入色。

把诗人感情倾注到语言色彩中,以获得“意足不求颜色似”的效果,使丰富的色感在情景交融中涌现于读者头脑中。

5.1重视以物代色1)善于借物显色韩愈的“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虽仅写细雨和春草,但远深近浅,逼真地表现出距离不同的视觉点获得的色彩变化。

这种写法不仅能写出抽象色词难以表现的色彩,并能反映出色彩浓淡层次和色调变化,2)巧设“色喻”刘禹锡的“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以青绿衬托白色,使人感到格外鲜明生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