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导演因为喜欢看小说读故事,所以总是在想为什么有的小说虽说不能流芳百世但也是畅销一时,而有的故事则读起来很假,让人没有兴趣。
后来我慢慢的明白了一个故事要想吸引人首先他的人物必须是饱满的、是立体的,人物的一颦一笑都能让人切实的感觉出来,其次他的故事必须要有代表性,代表了一类人的想法或是一个时代的缩影,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冲突,人物本身的性格冲突,人物之间的利益、情感冲突都是让故事闪耀的元素。
除却技术层面上的东西我想对于电影来说这些都是适用的,只不过还需要一个导演对于整个故事节奏的把握。
比如一个电影的开场的节奏一般都会比较快切设置一定的悬念好抓住观众的注意力。
中国的第五代导演可以说是各有各的特点,只是在这些导演拍出的电影中故事性最强的还当属陈凯歌导演,更准确的说陈凯歌导演拍的并不仅仅是故事而是人、人性的东西。
所以说他的几乎每一部作品都是一个优秀的故事。
有人把陈凯歌导演比喻成是当代的“杜甫”,是的,他和杜甫都是把目光投向社会、投向社会上的人,但在我看来他的风格等多的像是李义山。
因为每一个人都能从他的电影中感悟出不同的东西。
也或许是这样的一个原因使得他承受了太多的争议。
陈凯歌导演之所以能够把电影拍得深刻我想和他的个人经历有关。
虽然对于80后来说,文化大革命只是一个名词的概念,但是对于一个50后来说那是一个不可磨灭的、刻骨铭心的记忆。
有人说切实经历过文化大革命的人在人生观价值观上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我想正是这种影响让陈凯歌导演把人、把人心、把人性看透了,以至于他之后的人生都是在讲“人”。
不疯魔不成活,这是陈凯歌导演的《霸王别姬》里的一段很经典的台词。
这又何尝不是陈凯歌导演自己的写照呢?一部比一部隐晦的电影为他迎来的是一次又一次的失败。
他总是在寻求着一种不同,有的时候他找到了这个不同,例如《黄土地》。
更多的时候他总是以失败告终,像是《边走边唱》。
他就像是他塑造出来的一个个人物一样,承受的是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落差。
所以他拍了《无极》,我总感觉《无极》就像是段小楼解放后所唱的《霸王别姬》,虽然看上去霸王依然是霸王,但是霸王的灵魂已经不是了。
《无极》就是陈凯歌导演对于电影市场的一个妥协。
他开始相信“拍电影不需要那么极端”,而忘记了“不破不立”的永恒真理。
现实与理想在他的心里开始了一场的较量。
我们可以从《无极》里看出陈凯歌导演的想法,似乎是在说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欺骗以及承诺和谎言对于一个人内心的重要性。
这是一个沉重的话题,他却选择了一种近乎娱乐的形式来表现他,除却别的不说,只是在色彩上他就放弃了以往暗淡厚重的颜色风格选择了鲜亮的颜色,这种轻佻的颜色怎么能够承受住人性呢?当然,也或许这只是他的一次单纯的失败的尝试罢了,与市场无关。
尝试着分析三部陈凯歌导演的作品。
通过陈凯歌导演前后期的作品相比较、相同题材陈凯歌导演作品与张艺谋导演作品的比较来分析出陈凯歌导演的作品风格和特点。
(一)《霸王别姬》与《梅兰芳》在这个世界上有很多的山脉,但是无论是哪一座山脉,有着怎么样的美他们无法超越一座山脉的高度,这座山脉就是喜马拉雅山脉。
有人说陈凯歌在拍过《霸王别姬》之后便江郎才尽了,殊不知《霸王别姬》就是那高高的喜马拉雅山脉。
或许陈凯歌拍出了荡气回肠的《荆轲刺秦王》、拍出了厚重苍凉的《黄土地》、拍出了感性之极的《温柔地杀我》,但是无论是哪一部有着怎么样票房和口碑都是无法超越《霸王别姬》的,因为它不是一部电影,而是一个时代和一个时代人的缩影。
《霸王别姬》的好就在于你不知道它都表达出了什么?有人说它讲得是人与人之间的背叛,只是这些么?从班主那句“人得自各儿成全自各儿”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艺人成名前的付出的辛酸。
从段小楼的那句“服个软,那还不是我的霸王你的虞姬啊”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人对于生活的一步步的妥协。
从程蝶衣的那句“说的是一辈子,差一年、一个月、一天、一个时辰都不算一辈子”看出一个人对于感情的执着于疯狂……我们还可以看出很多的东西。
《霸王别姬》就像是一篇散文行散而神不散。
种种的一切都只为了贯穿一个主题——不疯魔不成活,也就是程蝶衣的悲剧的一生。
《霸王别姬》这部电影的成功之处就在于人物的塑造上。
从人物的扮相上来说“霸王”段小楼是一个“硬汉”,是个豪气冲天的男儿,而“虞姬”程蝶衣则有点儿像我们现在所说的“伪娘”了,是一个纤细柔弱的人。
如果说段小楼是棵树,那么程蝶衣绝对是根草。
其实从骨子里来讲并不是这样的。
只要风足够的大就能把树吹到,但是不管是什么样的风都吹不到一根草。
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两个人的童年看出来,一个是一挨打就满嘴“打得好”的求饶话,一个是打死了也不出声。
霸王之所以是假霸王就在于他的心里固然虞姬最重要,但他不敢让虞姬成为全部;而虞姬之所以是真虞姬就在于他的心里霸王是唯一,他的爱无所畏惧。
其实不管是哪个霸王都是爱着虞姬的,只是有的时候不能爱罢了。
电影《梅兰芳》是陈凯歌继《霸王别姬》之后又一部反映“戏子”生活的电影。
整部戏都贯穿了一个主题那就是寂寞,是那个无形的纸枷锁。
就像是“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人知”一样,梅兰芳的寂寞又有谁知道呢?有人说《梅兰芳》没有《霸王别姬》的高度是因为主演是黎明而不是张国荣。
但是我觉得电影《梅兰芳》可以说把每一个伟人的寂寞都演出来了,只是这份寂寞是属于伟人的,不是我们这些百姓的。
我想也正是这个原因《梅兰芳》无法超越《霸王别姬》吧。
有的时候不完美的原因正是因为太过于完美了。
梅兰芳是艺术大师,所以他不能像程蝶衣一样去给日本人唱堂会,也不能像程蝶衣义无反顾爱着段小楼一样爱三哥,更不能受凌辱。
因为他是大师,我们必须尊重大师。
只是我们不是大师,我们有的时候为了生活为了生计为了所爱之人只能一步一步的放弃心中的原则。
也正是这个原因,程蝶衣、段小楼更能引起我们内心的共鸣。
夏花虽美,但不懂梅的寂寞。
就拿他们之前的彼此感情来说吧。
程蝶衣和段小楼的感情是实打实看得见的,段小楼会为保护程蝶衣而受罚,会去顶撞师傅,会去打妻子;程蝶衣也会用自己的身体去温暖冻坏了的段小楼,会毫不犹豫的去给日本人“唱堂会”以解救段小楼,也会不断地为了段小楼寻觅着“霸王”的佩剑。
反观梅兰芳和邱如白,似乎就没有那么实在的东西,更多的是精神层面上的很虚让人感觉不到。
这也就是陈凯歌导演倍受争议的原因之一吧,亦如李义山的诗让人费解。
但是这两部电影的拍摄手法上是有共通的地方的,也正是这种手法把我们带入了程蝶衣的不疯魔不成魔的世界、梅兰芳的寂寞的世界。
首先他们都是用一个事件来贯穿整个故事的。
在《霸王别姬》里是一曲《思凡》,程蝶衣为了师兄段小楼放弃了“男儿身”,开始了之后种种的幸与不幸的。
《梅兰芳》则是大伯的信,大伯的信的内容我们分三次才得以知道里面的所有内容,也正是大伯一句做个平凡人成为了梅兰芳一生想得而得不到的梦。
其次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相似的场景的反复出现营造出物是人非之感,这一点在《霸王别姬》里面尤为突出。
比如当程蝶衣成“角”之后第一次亮相的时候似乎和当初他和小赖子逃跑遇到的那个“角儿”的场景是那么的相似,尤其是那一声的“糖葫芦”让我们的思绪一下子回到了他们的童年,不禁感叹他们这一天到来的不易。
再比如说那个戏台子下的观众,从日本人到国民党再到共产党,不同的观众不仅仅体现的是一个时代的变迁,更是一个时代特点的体现。
在《梅兰芳》里最有触动的就是结尾处梅兰芳在楼梯口处的讲话,让我们感觉到一个最屈辱的时代过去了。
最后一点就是利用镜子来表达人物的情感。
很多的时候我们看到的人物都是通过镜子看到的。
镜子是在电影中最常用的一个道具,尤其是在悬疑恐怖的电影中,但是陈凯歌导演运用镜子并不是为了营造出一种恐怖的气氛,而是为了让人物“模糊”起来。
陈凯歌导演的电影里人物自身具有性格冲突的,通过镜像表现出来的人物不是“真实”的,它给人物内心活动蒙上了一层“纱”。
距离产生美,这种模糊不清的感觉更加吸引了我们,让我们像要看清楚人物的内心世界。
(二)《荆轲刺秦王》与《英雄》《荆轲刺秦王》可能是陈凯歌导演最具有争议的作品之一。
把陈凯歌导演的《荆轲刺秦王》和张艺谋导演的《英雄》放在一起,并不是要说这两者之间谁好谁坏,只是想借助下《英雄》来分析下《荆轲刺秦王》的特点。
因为两部影片都是选取刺客刺杀秦王的故事。
从视觉效果上来说,我们就能感觉到《荆轲刺秦王》有一种厚重性。
整体电影颜色都是偏暗的,直到荆轲要去刺杀秦王才出现一件大红的衣服,这件红色的衣服在整个昏暗颜色的背景下显得十分的刺眼,正是这种格格不入预示了荆轲悲剧的命运。
反观《英雄》这部电影颜色十分的亮丽,红色绿色的绸缎彰显的是一种尊贵,如同它的场面一样壮美。
颜色的运用是故事表达的一种手法,两种不同颜色的运用代表了两部电影的不同侧重点。
都是刺秦王,《英雄》则侧重于秦王的霸气,而《荆轲刺秦王》注重的是秦王内心的世界。
和陈凯歌导演的电影一贯的风格相同,荆轲刺秦王里人物自身的性格都是冲突的。
以秦王为例,我们会发现嬴政并不是一开始就是一个“暴君”,他是一步一步的走向暴政的,直到最后他自己问自己——“秦王嬴政,你忘了一同天下的大愿了么”已经完全的从赵政变成了嬴政。
可以说《荆轲刺秦王》中的秦王是一面“善良”一面残暴。
面对战死的战马他会去用手为他合上双眼,他会对一个孩童玩的拨浪鼓恋恋不舍,同时他又下令屠城。
他杀战俘却绝不杀很有可能阻碍他取得天下的“父亲”吕不韦,当他告诉马上就要离世的母亲他把仇报了却换来母亲的鄙薄的时候,他像一个没有得到奖赏的孩子一样伤心的哭了。
可以说他的人格在战争中已经扭曲了。
两部电影由于侧重点不同造成的另一个差异就是镜头选取的不同。
不同于《英雄》的镜头侧重于场面《荆轲刺秦王》则侧重于人物脸部的特写。
宏观的场面加重的是气势,而脸部的特写让我们看到的是人物的内心。
我认为陈凯歌导演的所有作品人物都没有这部电影中的人物表情丰富。
可以说在这部电影中人物的表情是近乎于夸张的,这种夸张准确表达了人物的内心世界。
当赵王不停的给还是孩子的士兵下着刺杀荆轲的命令的同时荆轲也对着那个孩子说着“回家去吧”。
两个人的声音就像是魔音一样,让孩子痛苦不堪。
这种不堪完全的“写”在了孩子的脸上,我们可以清楚地感受到孩子内心的挣扎与痛苦。
《英雄》里的人都是神,为了理想可以毫无犹豫的放弃一切。
《荆轲刺秦王》里的人都是小人物,拼命的去争取一些永远也得不到的东西,无论是秦王还是荆轲。
秦王希望吕不韦活下去,但是吕不韦自杀了;秦王希望得到母亲的表扬,但是临终的母亲对他充满了咒骂;秦王希望赵女能够留下来,但是赵女带着荆轲的尸体走了。
这种得不到的把电影一步一步的推向了高潮。
我们不是英雄,我们只是一个很普通的人。
在生活中我们总是因为这样或是那样的原因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有的时候甚至是竭尽全力却仍然一无所获。
和《霸王别姬》一样,《荆轲刺秦王》里的人物也是渺小的,一点一点的向生活妥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