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骨科的过去与现在冯传汉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中国骨科起源于医学的两大支,即祖国(传统)医学和西方医学。
祖国医学已有三千余年的历史,唐代(618-907)以来,陆续撰印了关于骨折、脱位治疗和矫正畸形的经典论著,描述了复位手法,小(短)夹板固定及促进循环消肿散瘀的方药(见表一)。
表一.祖国医学骨科历史概略创作者朝代公元年代骨科贡献华佗汉200麻佛散麻醉扩创蔺道人唐841骨折、脱位处理,小夹板《仙授理伤续断秘方》危亦林元1337脊柱骨折治疗《世医得效方》吴谦清1742总结正骨八法《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西医东渐,始于明代(1368-1644),经天主教传教士及欧洲商人传入我国。
鸦片战争(1840-1842)之后,建立了一些西医医院和医校。
英国医生B e n j a m i n H o b s o n(1816-1873)取名合信,在广州、上海行医,1987年曾以中文出版《西医略论》,该书有介绍骨折处理和肢体外科的章节。
1950年代,我国提倡西医学习中医、中西医结合,求取祖国医学精华并探索其科学基础。
中西医结合在骨科的第一个重要发现是前臂双骨折的治疗。
中医治疗前臂双骨折,强调“分骨”法,方先之等在解剖学研究中,观察到前臂在旋转的中立位时,桡、尺骨之间的骨间膜张力与间隙最大。
在中立旋转位分骨,骨折四个断端排列成类似单骨骨折的上下两段,很利于整复。
这一发现为“分骨”手法提供科学依据。
小夹板固定前臂骨折不超过肘及腕关节,因之任何活动,均可由上述两关节承荷。
相反,用长管型石膏固定,透视观察证明活动发生在断端之间,不利骨折愈合。
因而,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的理法研究阐明了骨折愈合需要骨折部静止和肢体活动的一对矛盾获得统一,达到“动静结合”。
这项工作,方先之等曾发表于1963年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82卷493-524页)。
1996年C l i n i c a l O r t h o p a e d i c s a n d R e l a t e d R e s e a r c h杂志(323期4-11页),作为“经典论文”重新发表。
尚天裕及其同事出版了《中国接骨学》一书,总结十万例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的经验,不愈合率很低。
然而,任何一种疗法均有其优点和弱点甚至缺点,上述疗法不适于处理多发及开放骨折和同一时间大量聚集的伤员,但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的理论和法则,是深值注视和发展的。
国内骨科概况目前,中国已建立不少骨科基地,简介早年形成的四个于下:北京中国第一个骨科科室是1921年由美国波士顿麻省总医院G e o r g e W V a n G o r d e r医师在北京协和医院组建的。
该院第一任华人骨科主任是孟继懋(1897-1980)。
他1925年毕业于芝加哥R u s h医学院,随后他又从A r t h u r S t e i n d l e r 和M.N.S m i t h-P e t e r s e n教授进修骨科。
他任北京积水潭医院院长时(1957-1980),达到其骨科事业的高峰。
积水潭医院是综合性医院,然而具有300张床的创伤骨科科室和骨科研究所,它是国内外知名的。
上海牛惠生(1891-1937)是中国第一位在美国培训的骨科医生,他1915年毕业于哈佛大学医学院,随后又在美进修骨科,回国后任上海圣约翰大学骨科教授,1928年他在上海建立了中国第一所骨科医院。
叶衍庆(1906-1994)是首位获得利物浦大学骨科硕士学位的中国人(1936),曾任上海圣约翰大学骨科教授,上海伤骨科研究所所长(1977)。
他领导关节内骨折经皮针拨复位和克氏针固定的临床研究。
该所的柴本甫医生对骨折愈合过程中的活跃细胞成分进行了深入的超微结构观察。
天津方先之(1906-1968)1933年毕业于北京协和医学院,1938年赴美波士顿儿童医院骨科深造。
他是全面的外科医生并精通骨科。
1944在天津建立我国第二所骨科医院,1960年代末迁入当时新建的天津医院。
在国内他首先倡用骨折内固定,1939年引进S h e r m a n型钢板螺钉。
1952年被聘为天津医学院骨科教授。
解放后,中央卫生部委派他组办骨科训练班,先后培养了600余名青年骨科医生,为我国骨科事业输送了大批骨干。
他的不朽之作是①在抗痨药物的保护下,进行骨与关节结核病灶清除治疗。
此项工作始于1946年,积累1000余例的经验,1957出版了同题的论著;②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见上文)。
西安第四军医大学副校长、西京医院骨科教授陆裕朴有很多骨科业绩。
1940年代,他曾在美I o w a大学医学院进修骨科,还随S t e r l i n g B u n n e l l从事手外科。
他及其同事对先天畸形矫正,周围神经修复与愈合,骨形态发生蛋白,骨肿瘤均有深入的研究。
1940年代后期,我国第二代骨科梯队成员如陈景云、王桂生、过邦辅、范国声、何天骐、周润综、冯传汉、吕式瑗(骨科护理)分别赴欧美深造。
范国声是我国获利物浦大学骨科硕士学位的第二人。
1937年中华医学会总会在上海成立了骨科学组,其成员有:牛惠生、朱履中、胡兰生、叶衍庆、孟继懋、任廷桂。
1980年中华医学会骨科学会成立,冯传汉当选为第一届主任委员,同时召开了全国骨科学术会议。
1982年中华骨科杂志正式出刊,现在已出月刊。
中华医学会骨科学会逐渐成长壮大,1984年以来陆续建立了八个专业学组。
1994年手外科独立成立学会,会员达700名。
截至2003年我国骨科已有8名院士,其中中科院院士2名:陈中伟、梁智仁(香港),工程院院士6名:卢世璧、王澍寰、顾玉东、王正国、葛宝丰、戴克戎。
下文概述国内四个骨科专业的代表人物及一些进展和趋向。
冯传汉编著的《中国现代骨科史料》一书,作了更多的介绍,现已出版,可供参考。
手外科代表人物:王澍寰、陈中伟、顾玉东、韦加宁。
1959年王澍寰在北京积水谭医院创建了手外科专业,1978年他出版了我国首部手外科学。
韦加宁2003年出版了《韦加宁手外科手术图谱》,同年获白求恩奖章和“人民的好医生”称号,以表彰他毕生负责热情为病人服务和对手外科作出的贡献。
Ⅰ.断肢(指)再植1963年陈中伟、钱允庆成功地再植断手(中华外科杂志1963;11:767-771)。
王澍寰(1966)完成首例断指缝接。
1980年全国手外科学术会议汇集1426例断指再植,其存活率达88。
4%。
1986年葛竟、陆裕朴等接活10个断指,报告发表于R e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M i c r o s u r g e r y杂志(1988;123:129-136)。
Ⅱ.足趾移植重建拇指手指杨东岳1966年首创移植足趾以重建拇指、手指,顾玉东等报告400例,其中386例(96.5%)存活,240例随访2年有良好的感觉及运动功能(见J R e c o n s t M i c r o s u r g1997:13:405-408)。
Ⅲ.神经转移治疗臂丛撕脱伤1986年顾玉东等开始转移对侧C7神经根并用尺神经桥接(1或2次手术),连接到肌皮、正中、桡或胸背神经,以康复臂丛撕脱伤,共82例。
20例随访2年,60%相关的肌肉运动功能达到M3级(J.R e c o n s t M i c r o s u r g1998;14:57-59)。
继之,开展膈神经接合到肌皮神经,180例中65例随访2年,肱二头肌力平均在9.5月恢复到M3级(见C l i n i c a l O r t h o p a e d i c s a n d R e l a t e d R e s e a r c h1996;323期119-121)。
近年,徐文东、顾玉东等在电视支持的胸腔镜手术下,取得全长的膈神经,接合到损伤的臂丛神经。
15例中11例得到足够的随访,8例在6个月内肌力恢复到M3级,比上述几种方法康复提早了很多。
本手术是安全的,肺功能在9个月内恢复至正常(见P l a s t R e c o n s t S u r g2002;110:104-109)。
关节置换代表人物:卢世璧、戴克戎、吕厚山、杨庆明。
1.国产假体及骨胶。
卢世璧等和戴克戎等对研制国产人工关节假体及骨胶作出很多贡献,并且制定了人工关节置换的指导方针和规范。
2.膝人工关节置换(T K A)值得注视的方面。
A.超过60度的严重的膝关节屈曲挛缩是很难作关节置换的,不少专家认为这是T K A的禁忌症。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吕厚山作了解决这一难题的尝试。
他已成功地为100余例病人作了T K A,其中有若干病例的挛缩超过了90度(见吕厚山等J A t h r o p l a s t(A m)1999;14:775-777)。
B.同一次手术为类风湿关节炎的双膝施行T K A。
下肢类风湿性关节炎常累及多个关节,通常关节置换一般从髋关节开始。
吕厚山发现起始先作双侧T K A能加速病人的康复,目前已有600例,其结果证实了这一观点(见吕厚山等C h i n.M J1996;109:937-940)。
C.一期同侧髋、膝以及踝关节置换。
适当选择的病人,在同一手术中施行同侧的髋膝关节置换是合理的。
对侧的髋、膝关节可在2-3周后施行。
这不是表现手术技巧,而是为了减少病人的痛苦和降低费用。
吕厚山已用此法康复了36例病人,他还为一例病人在同一次手术中作了髋、膝、踝关节置换(吕厚山等中华外科杂志2000;38:749-751)。
脊柱外科代表人物:吴之康、党耕町、邱贵兴。
1.严重脊柱侧弯的外科治疗。
北京协和医院吴之康1993年报告65例侧弯曲线超过100度的治疗结果,他结合采用H a r r i n g t o n及L u q u e技术,其中有些病例在矫正手术前先行前方椎体松解或颅环-骨盆牵引。
39例属于特发性,17例属于先天性或瘫痪性,其中肺功能降低的有28例。
结果:原发曲线矫正度平均35.3%,后突矫正平均达45%。
身高增加6.2厘米,手术中无神经损伤。
假关节发生率12.4%(吴之康等刊于冯传汉等主编的《C h i n a’s N e w A c h i e v e m e n t s i n O r t h o p a e d i c S u r g e r y》N e w W o r l d P r e s s B e i j i n g 1993年1-6页)。
2.北京协和医院(P U M C)特发脊柱侧弯分类。
根据脊柱侧弯研究学会(S c o l i o s i s R e s e a r c h S o c i e t y-S R S)所制定的脊柱侧弯及其顶椎的标准,北京协和医院邱贵兴等,分析了该院427手术病例的手术前后站立位的前后位及侧位X线片,和术前仰卧位的侧屈X线片,制定了P U M C脊柱侧弯分类,其目的是确定手术入路、融合(固定)平面和测定该分类的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