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教案总结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教案总结

第四章第一节种群的特征科目生物(必修1)课型传统授课教学对象高二学生课题第4章种群与群落第1节种群的特征设计人李晶教学需要分析教学目标1、学习目标:掌握种群和群落的概念;理解种群的特征及各个特征的关系;掌握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2、能力目标:能够运用种群密度调查法调查某一种群的密度;利用种群的特征来分析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对计划生育、物种保护等社会现状有自己的见解和正确的态度。

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是必修3第4章第1节的内容,从本节课开始学生将从宏观上探讨生命系统的组成、结构和发展变化规律。

教材着重介绍了种群的4个特征和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其中样方的选择和确定是本节课的难点。

学好本节课不仅为后面探讨种群数量的变化做好铺垫,也为学习群落和生态系统打下基础。

学生分析学生在必修1分子与细胞、必修2遗传与进化及必修3前三章生物个体生命活动调节部分对生物已经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而且在平时的生活学习中已经接触到了有关计划生育、物种保护等内容,有一定的知识背景和生活常识,对学习本章有一定的铺垫作用。

教学准备教学策略结合已学知识将学生引入所设计的教学情景,每一部分内容都有问题引领,使整个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主动探究的过程,通过教师的适时引导,锻炼学生的信息获取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对于本节课的难点:样方的选择和确定,让学生先自主探究,然后教师引导分析讨论出现的问题,师生一起总结出样方法的注意事项。

标志重捕法的教学设计一个数豆子的小实验,帮助学生理解掌握。

板书设计第4章种群与群落1.种群:一定区域、同种生物、全部个体2.群落:同一时间、区域、各种生物、集合3.个体、种群、物种的关系:(图)种群A 物种群B个体种个体第1节种群的特征一、种群密度1.概念2.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1)样方法:取样方法:五点取样、等距取样(2)标志重捕法计算公式:二、出生率和死亡率三、迁入率和迁出率四、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图)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出生率>死亡率♀>♂①出生率≈死亡率②♀≈♂出生率<死亡率♀<♂五、种群特征间的关系:(图)年龄组成预测出生率种群数量死亡率迁入率种群密度迁出率影响性别比例六、种群的空间特征:(图)均匀分布随机分布集群分布+ -+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导入新课首先回顾以前生物课上学习的内容。

必修1和必修2从微观的角度认识了生物(分子水平和细胞水平),必修3的前三章学习了生物个体对生命活动的调节。

让学生思考:①决定和体现生命现象主要是哪两种化合物?②生物个体生命活动的调节又有哪些?不管是动物还是植物,包括人都能够通过自身生命活动的调节来维持稳态,完成生长、发育、繁殖等生命活动。

但是,在自然界中,生物不是单个存在的。

请学生思考:③生物的生长、发育、繁殖或其它行为和其它生物个体之间有没有关系?请学生举一些例子来说明。

通过学生的回答,可以看出生物的生存会受到生活在一起的同种或不同种生物的影响。

所以,在研究各种生命现象时,有必要把生活在一起的各种生物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

学生思考讨论:①核酸和蛋白质。

②人体内环境、神经调节、体液调节、植物激素的调节等。

③有关系。

举例:各种生物集体生活或者相互影响的例子均可。

将学生从分子和细胞水平、生物个体水平引入种群水平,让学生从已学习的知识点回顾中引起新内容的思考。

推进新课从第4章开始,我们从各种生物的整体水平上对生命现象进行学习。

第4章标题为“种群和群落”,首先来了解一下这两个概念。

(板书)在一定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叫种群。

(强调种群的几个要素)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叫生物群落。

思考:①请学生根据种群的概念举例。

(通过学生回答的正误,再次强调“种群”概念的几个要点)②学生思考:一个池塘里的全部鱼是不是一个种群?为什么?③在必修2中,学习过“物种”的概念,请学生回顾。

请学生联系所学内容思考,个体、种群、物种的相互关系。

结合学生对问题3的回答,与学生一起总结出三者关系:(板书)种群A 物种群B个体种个体学生讨论思考:①举例。

②不是。

一个池塘中的鱼还分很多种,鲤鱼、草鱼、罗非鱼等等。

并解释种群的概念。

③物种:能够在自然状态下相互交配并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成为一个物种。

思考并讨论。

加强学生对“种群”概念的理解。

思考:④对于生物个体来说,生命是有限的,但是对于一个种群来说,一般会不会因为个体的死亡而消失呢?⑤在同一个生活区域,是不是只有一个种群?举例。

结合学生回答,推进本节主要内容。

同一区域中往往生活着许多个生物种群,种群内个体之间构成一个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有机整体,从而表现出一定的特征。

下面就开始讲解本节主要内容“种群的特征”。

(板书)④不会。

虽然有个体的死亡,但是还有它的后代在继续延续。

⑤不是。

举例。

使学生通过对问题的思考,自然地过渡到新课程的学习。

新课详解第1节种群的特征一、种群密度种群的第一个特征——种群密度。

种群的特征主要表现在数量上的变化,认识和把握种群的数量特征很重要。

1、种群密度的概念(板书、课本)我们平时经常听说够某种珍稀动物在全球有多少只、某种作物的产量是否提高……要分析这些数量上的变化,先要调查种群的数量。

对于一些珍稀动物,因为数量很少,就很容易通过逐个计数得到其总体数量。

但是对于数量很大的种群,逐个计数就会非常困难,比如要估算一片稻田的水稻有几株。

请学生思考,可以有什么方法能够估计这样的种群数量。

2、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结合学生回答的与样方法相类似的方法讲解。

·方法一:样方法。

(1)让学生阅读课本内容,了解样方法的概念及步骤。

(2)学生阅读“探究”部分的资料,小组讨论如何进行实际操作。

根据学生讨论结果,对样方法进行总结。

样方法中提到的“样方”也叫样本,是从研究对象的总体中,抽取出来的部分个体的集合。

(3)请学生思考,在选择样方的时候,它的位置应该确定在哪里?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出确定洋房的一个原则:随机取样。

因为要调查的种群在调查区域内自主学习课本内容掌握种群密度的定义;体会种群密度的生物学意义。

学生结合预习和日常生活经验提出各自的方案。

学生阅读课本文字材料,了解样方法的概念和步骤。

小组讨论探究样方法的实际操作。

通过教师的引导,积极探寻最有效的方法。

学生通过思考,能够回答样方确定在哪里都可以。

引导学生思考联系课本知识和生活经验,提出各自认为适合的方法。

教师再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系统和正确方法。

学生要学会小组合作讨论,并且能够充分发挥积极性,对样方法的操作进行讨论和学习。

的分布是随机散布的。

所以取样的关键就是要进行随机取样,能够保证中群众每个个体被抽取的机会是一样的。

(4)取样的方法:取样的方法关系到用调查数据估计的种群密度是否接近真实值,所以取样的方法非常重要。

以下介绍两种取样方法: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板书绘图)。

学生通过阅读材料,判断两种方法适用于怎样布局的调查对象。

·方法二:标志重捕法。

(1)请学生思考:如果要估计某一区域中的老鼠数量,能否用样方法?为什么?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的种群密度调查,样方法就不再使用。

就用另一种方法估计——标志重捕法。

(2)让学生阅读课本内容,了解标志重捕法的概念和步骤。

要求学生根据文字材料总结出标志重捕法的计算公式。

(第一次捕获的个体进行标记后记数为a,重捕个体数为y,重捕个体中被标记的个体数为b,种群个体总数为x)(3)根据总结的公式,要求学生思考课本中“学科交叉”部分中的材料,运用标志重捕法估算该种群的种群密度。

(注意:计算个体只能取整数)二、出生率和死亡率学习了种群密度和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后,进一步学习种群的其他特征,这些特征通过直接或者间接的作用影着种群密度。

根据课本东北虎、大熊猫田鼠、蝗虫的材料,让学生通过看课本自学“出生率”和“死亡率”概念。

思考:①不同的种群其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否相同?举例。

②生物的出生率是有什么决定的?③前面说过个体与种群的关系,个体的死亡不会引起种群的消失,因为个体在不断地繁殖后代,新个体的出生和个体的死亡对种群的密度有直接的影响。

思考:出生率和死亡率与种群密度的关系。

联系社会:根据我国人口现状,让学生思考出生率和死亡率对人口密度的影响。

同时,让学生就我国“计划生育”的政策提出自己的见解。

五点取样:调查总体非长条形。

等距取样:调查总体为长条形。

不能。

老鼠会活动,不像植物一样保持在一个地方。

a/x=b/yx=ay/b39/x=15/34x=88.4即x≈88(只)①不同。

大熊猫等珍稀动物和蚊子、苍蝇等昆虫。

②结合课本:生物的繁殖能力。

③学生通过讨论分析总结得出:a.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密度增加b.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密度不变c.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密度减少学生根据自己的了解和思考积极发言。

通过对试验方法的探究,使学生真正掌握样方法的步骤和取样规则。

鼓励学生自己总结规律,并结合学科交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鼓励学生思考总结规律,教师的作用只是做适当的引导和补充。

鼓励学生通过思考和讨论,以达到情感态度目标。

三、迁入率和迁出率对于许多种群来说,除了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种群数量以外,迁入率和迁出率叶是决定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

让学生看课本,了解迁入率和迁出率的概念。

根据生活常识,举例那些生物中有迁入和迁出的行为。

我国沿海地区人口密度大,内陆边疆地区人口密度小,除了历史、经济等因素影响,还有一个因素就是迁入率和迁出率。

四、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除了以上的特征,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对种群密度也有一定的影响。

1、年龄组成让学生阅读课本,了解年龄组成的概念。

看图4-3,根据三种年龄组成结构预测种群数量的发展趋势,并说出其原因。

2、性别比例让学生阅读课本,了解性别比例的概念,并熟悉性别比例对种群密度影响作用的实际生活应用。

思考:性别比例对种群密度的影响。

(让学生将出生率和死亡率、性别比例结合起来思考。

)①♀>♂②♀≈♂③♀<♂补充蜜蜂、蚂蚁等不符合一般性别比例的特例。

五、种群各种特征之间的关系种群的各个特征时间相互联系。

思考: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对种群密度的影响作用是怎样的?根据学生的回答,与学生一起进行总结:年龄组成预测出生率种群数量死亡率迁入率种群密度迁出率影响性别比例候鸟的迁徙、我国很多人从一个城市向另一个城市迁移。

A:增长型。

幼年个体多,老年个体少,种群密度会不断增长。

B:稳定型。

各个年龄段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种群密度变化不大。

C:衰退型。

幼年个体少,老年个体多,种群密度会减小。

①♀>♂,种群密度增长快②♀≈♂,种群密度相对稳定③♀<♂,种群密度增长慢学生跟着教师的带领,主动思考讨论,同教师一起总结对本节内容进行一个总结。

学生根据生活常识和一些对我国社会背景的了解,对该部分内容掌握比较容易。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