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态环境问题下的哲学思考

生态环境问题下的哲学思考

生态环境问题下的哲学思考摘要:环境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也是开发利用的对象。

环境问题已经到了迫在眉睫的程度,森林覆盖降低、水土流失、沙漠扩大、水质污染、大气质量恶化,这些已经严重威胁到了我们生存与发展。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从整体的角度及生态哲学的视域来研究分析环境问题及其影响,进而找出解决环境问题的对策及方法。

关键词:生态环境;哲学问题;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

要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

”党中央如此重视环境问题是因为改革开放35以年来,我国经济实现了快速发展,但与此同时,生态环境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近些年来重大灾害事件、污染事件频频发生,我国面临着有史以来最为严峻的环境形势,一些地方已经触及了环境承载力的底线。

同时,环境污染已经给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损害,全国每年因环境问题引发的群体性事件不断增多,环境投诉密集出现,由此所造成的社会阵痛越来越剧烈。

虽然我国环境问题形成的原因十分复杂,但从根源上看,还是思维方式问题,一个哲学问题。

因此,研究我国环境问题形成的哲学思想根源对于解决我国环境问题,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1.1环境问题及其现状人类社会的发展不可能脱离周围环境而孤立地进行。

环境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体系,他是社会发展的必要的条件之一,对社会发展起加速或延缓社会发展进程作用。

环境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促进或阻延的作用体现了生产力不断提高和自然资源不断开发,社会与其周围环境的联系便日益加深。

环境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也是开发利用的对象。

保护环境的目的在于促进社会经济持续发展。

面对诸多的环境问题,我们必须加强环境保护。

环境问题是指任何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环境结构和状态的变化,产生的原因包括为、自然两方面。

其实质是人类不合理的社会经济活动与环境可持续发展间的矛盾。

“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们”但人类并没有深刻领悟其含义,继续“人定胜天”的思想使全球范围内多处出现森林覆盖率降低、水土流失、沙漠扩大、水质污染、大气质量恶化,从而引发大量的“环境公害”事件。

1.1.1 环境问题及其现状的世界视域当今世界主要有十大环境问题:全球气候变化,臭氧层破坏和损耗,酸雨污染,土地荒漠化,水资源危机,森林植被破坏,生物多样性锐减,海洋资源破坏和污染,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污染。

近年来人们为了发展农业或为其他目的砍伐森林,造成世界范围的森林面积骤减。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和环境规划署的估计,全球每年约有11 10万公顷的森林被毁。

伴随着森林的砍伐,土地沙漠化和土壤侵蚀现象日趋严重。

目前全球沙漠化面积己达40亿公顷,100多个国家受到影响。

全球的草原约占陆地表面积的20%左右,一般分布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各大洲均有分布。

由于过度放牧和不适当的开垦,引起草场退化,发生土壤侵蚀、土壤盐渍化和沼泽化,并进一步荒漠化,并严重损害了草原动物的生存。

世界上的濒临灭绝的物种越来越多,有的物种还没有被人认识就灭绝了。

物种的减少给生物圈和人类造成了无法弥补的损失。

要知道,目前人类还不能做或做得很艰难的事情,可能在远古就被某个生物用效率更高的方式做到了。

而我们将可能失去许多向生物学习或利用生物资源的机会。

同时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损耗等问题已对全球环境造成了巨大威胁。

1.1.2 环境问题及其现状的中国视域中国历史悠久、疆域辽阔、人口众多、地理复杂。

折寥寥数语虽可概括出我国的环境和人口的总体状况,但却反映不了我们所面临的生存困境。

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中国的生态环境现状着实令人担忧。

[1]水污染我国是世界上缺水严重的国家,虽然水资源总量为世界总量的第六位,但人均淡水资源占有量只有23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10000立方米的1/4,其排位在世界100—117位之间,是世界贫水国之一。

从水资源质量看,我国的水资源质量处于较低水平。

[2]大气污染目前,中国主要污染物是烟尘和二氧化硫,属于能源结构性的煤烟型污染。

其中烧煤是最根本原因。

我国的能源结构是以煤为核心的,这样的能源结构在现在以及以后相当长的时期内都很难改变。

而且,随着我们经济的发展,我国对能源的需求将越来越大,中国煤炭的消耗会随之将大幅度提高,由此带来的二氧化硫、一氧化氮、二氧化碳等污染气体的排放将进一步增加。

[3]土地荒漠化加剧所谓荒漠化是指在干旱、半干旱和某些半温润地区,由于气候和人类活动等因素所造成的土地退化,使其生物和经济生产潜力减少甚至丧失。

土地荒漠化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自然因素主要是指气候异常,由此造成植被退化,风蚀加快,引起荒漠化。

如果不采取特殊的措施,而继续保持现在的资源利用方式和强度,土地荒漠化将继续发展下去。

2. 环境问题的哲学关注谈及环境危机,人们往往认为这是一个单纯的社会问题或者经济问题,甚至将其原因归结于科技的进步。

这些说法都只是从某个特定角度对生态危机做出的理解,均未触及到其深层原因。

究其本质,生态危机源于人与自然的对立,即人与自然矛盾的尖锐化。

它首先应该是一个哲学问题,因此无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还是中国哲学对其都十分关注。

2.1环境问题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关注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是马克思、恩格斯生态环境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马克思、恩格斯所处的时代,虽然生态环境问题不十分突出,但是他们已对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予以高度重视,把人与自然的关系看作一个复杂的、对立统一的整体把握,构成了生态环境理论的主要内容。

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论述:第一、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有赖于自然而存在。

马克思认为,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首先是自然界对人具有客观性、优先性,这不仅表现为自然界先于人类而存在,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更重要的是表现为人本身是自然的存在物,作为自然界的产物和自然界的存在物,无法摆脱自己的血肉之躯,无法摆脱对自然界的依赖关系,人和自然是紧密相连的整体“人靠自然生活”。

自然界是人的生命活动的材料、对象和工具,植物、动物、石头、空气、光,等等,是人的生活不可缺少的自然物,“人在肉体上只有靠这些自然产品才能生活,不管这些产品是以食物、燃料、衣着的形式还是以住房等等的形式表现出来。

”早在一个多世纪以前,伟人就已经清楚地认识到人类只不过是大自然的一部分,自然与人应该是平等的地位。

第二、人是能动的存在物,具有改造自然的能力。

恩格斯指出,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人有意识的改造自然的活动,就是生产劳动。

人类通过生产劳动,改造自然界,支配自然界,统治自然界,征服自然界,迫使它为人们服务。

他还预言,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将会引起自然界更大的变化,“随着对自然规律知识的迅速增加,人对自然施加作用的手段也增加了。

”但是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们改造自然并不是主关的、任意的,而要受自然环境和自然对象的客观规律的制约。

人只有不断地认识自然,才能有效地改造自然,如果违背自然规律,不仅达不到预期的目的,还会产生自然界对人的反主体效应,受到自然界严厉的惩罚和报复。

对此,恩格斯早在1876年分析人类改造自然界的胜利时就尖锐地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队自然界的胜利,每一步的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啦我们预期的结果,但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完全不同的、出乎意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第三、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是一种对象性关系。

二者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一方面,人以自然为对象,通过对象化的活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全面占有自然界,是自然界为人类服务,在自然界中展示自己的本质力量;另一方面,自然界以人为对象,通过人的活动来实现自身从自在自然向自为自然的转化,获得新的形态,表现为人化自然。

人和自然通过互为对象而形成有机整体。

人和自然是统一的有机整体,这种统一是在人们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对象性活动中实现的,是对立中的统一。

因“明确识到人和大自然的统一。

”人在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的时候,不能单纯地强调人对自然的征服、改造,而要在征服、改造自然的同时,自觉地维护人与自然的统一。

2.2环境问题的中国哲学关注在中国封建社会占有意识形态统治地位的儒家学说,其历代人物始终坚持“天人合一’’思想,儒家认为“天地生万物",人与万物都是自然的产儿,主张“仁民爱物’’,由己及人、由人及物,把“仁爱”精神扩展至宇宙万物。

孔子的命题中能看到“天人合一"的思想,认为人事必须顺应天意,要将天之法则转化为人之准则,顺应天理,方能国泰民安。

孟子提出“尽心知性知天”的命题认为人性与天道是相通的、统一的,人心是能感通的主体,人们只要尽量发挥,扩展自己的本心,就能知性,而人们的心性又为天所赋予,所以知性也就能知天。

汉儒董仲舒提倡“天人感应"的神学目的论,他认为天、地、人三者是“合而为一力的,“天人之际,和而为一。

"①宋代张载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天人合一"的学者,他说“儒者则因明至诚,因诚至明,故天人合一。

"圆明代王阳明对此也进行了论证。

总之,在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尽管有“唯物’’与“唯心修之分,有“心学’’与“理学"之别,但是在天人关系问题上,他们基本上持有共同的“天人合一"思想。

道家思想中蕴涵着丰富的生态智慧,以“道生万物、物我为一”的生态自然观、“道法自然、万物不伤”的生态伦理观、“知常曰明、顺物自然”的生态实践观,道家学派学派创始人老子认为“道”是先于天地而生的万物本原,“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吾不知其名,字之日道,强之名日大。

一“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日道。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他不承认主宰者:“衣养万物而不为主",“万物归焉而不为主"。

同时他又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他认为人来自自然,是自然的一部分,在自然和人的关系中,归根到底是人必须师法自然。

另一位道家代表人物庄子也肯定了人的一切得之于天地自然。

道家的中心概念是“道”。

此“道”首先是“天道",然后才是“人道"。

天人之道可以合一,即人与自然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但不是天依人道,而是人依天道。

这里,自然不是独立于人之外的“外部环境",而是一脉相连的生命共同体的内在源泉。

站在“道"的高度上审视万物的价值,庄子得出了各个事物都有平等的价值的结论,“以道观之,物无贵贱”。

圆因此人与其他存在物的价值是相同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