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乌山红色旅游展示厅讲解词

乌山红色旅游展示厅讲解词

乌山红色旅游展示厅讲解词(展示厅门前)各位领导、各位来宾,欢迎莅临红星参观指导!我们现在的落脚点是“乌山红色旅游展示厅”,该馆建成于2014年,馆内主要从“大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时期、三年游击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五个阶段。

全面系统地介绍诏安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历史概况和主要事迹。

(进入展示厅)诏安县地处闽粤交界,依山临海,具有重要的战略地理位置。

诏安人民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

从大革命时期起,诏安就成为闽粤革命斗争的重要战略支点之一。

无数的革命前辈前仆后继、英勇奋斗,用鲜血和生命捍卫了乌山红旗不倒,铸就了中国革命的历史丰碑,铸就了催人奋进的乌山魂。

他们的英名将功垂史册,与乌山共存!(见图)这是1926年至1949年中共诏安组织基本情况表,其中三个党组织在诏安革命史上有重要地位和作用:中共诏安党支部,是福建省为数不多的早期党组织之一;饶和埔诏县委,在诏安苏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云和诏县委,是诏安整个革命进程中存在时间最长的党组织,从1935年成立直到全国解放。

(见图)旁边这幅图是诏安县革命根据地略图,从图中可以看到,革命烽火印迹星罗棋布,遍及全县,这印证了诏安是中央苏区,也是首批省定重要老区县。

在大革命时期,诏安县革命活动主要集中在城关及周边乡村;到土地革命时期,革命力量转移到官陂、秀篆、霞葛一带(即诏安的西北部),苏维埃运动空前活跃,成为饶和埔诏苏区的中心区域;1935年革命的重心逐渐转移到了乌山地区活动,并建立了乌山革命根据地,长达15年。

大革命时期1925年7月,得力于国民革命北伐军东路军的支援和国民党余佩皋等左派人士的组织发动,诏安率先在八闽大地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成为福建农运的先锋;一批先进青年纷纷参加革命,在中共两广区委的指导下建立了中共诏安支部,是福建省早期党组织之一。

农运先锋(军事干部学校)北伐初期,诏安便是北伐军的重要据点。

1925年10月,为消灭北洋军阀,推进国民革命发展,福建警卫总队总队长许显时受命在诏安创办军事干部学校,培养军事干部。

该校于1926年11月并入黄埔军校潮州分校。

下图即为诏安军事干部学校旧址--丹诏书院。

(余佩皋与农运活动)余佩皋以国民党福建省临时执委身份入闽创办诏安女子平化学校,并组织开展以农民运动为主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活动。

1926年4月,余佩皋等左派进步人士组织了以陈士培为代表的“诏安农民运动考察团”前往广东海丰参观学习。

(见图)1926年5月17日《海丰日报》刊登诏安农民运动考察团活动情况。

归来之后便着手组织发动农民运动,相继成立了诏安农民协会(会址、证章见图)以及区、乡农会组织,在福建省率先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农运高潮。

星火燎原(广州农讲所)1926年3月,中共广东区委成员罗明(见图)来到传播新思想的前沿阵地--集美学校,招收农运讲习所学员。

诏安籍学生黄昭明、平和籍朱积垒(见图)等9名闽南学生被招收为学员,于5月参加在广州举办的全国农运讲习所第六期的学习,右上图是当年的广州讲习所。

他们在学习期间聆听了毛泽东、周恩来主讲的课程,并加入中国共产党。

(中共诏安支部)1926年10月,黄昭明随北伐军回到诏安,大力宣传革命道理,指导农运,并积极筹建党组织。

1926年11月,在南诏镇沈公书院(见图)成立了中共诏安支部,书记黄昭明,成为福建省早期为数不多的党组织之一。

土地革命时期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各方革命力量逐渐汇聚到诏安西北地区,继续投入新的战斗。

特别是在1931年至1935年间,在闽西特委的领导下诏安建立并健全了县、区、乡苏维埃政权,开展如火如荼的土地革命运动,成为饶和埔诏苏区的重点区域,同时建立多支工农红军武装,在中央苏历次反“围剿”斗争中发挥了南部屏障的作用。

红色割据的形成(饶大特委与闽粤边工委)1927年初,秀篆虎坑党小组成立,1928年冬转为中共虎坑支部(见图),书记王慎益,不久改归中共饶大特委领导。

中共饶大特委有效地把来自饶平、大埔、平和等地的党员组织起来,继续在诏安西北地区坚持革命斗争,成为饶平党组织开展革命活动的后方。

这是1928年11月《福建省组织状况一览表(3)》(见图),里面提到:大埔饶平暴动失败,同志们多跑去诏安,平和边境组织二支部,又在平和成立一支部,大埔一支部,由这些支部合组一指导机关,名为“饶大特委”。

这一组织在诏和边境成立,辖属于中共福建省委。

1929年春,温仰春在霞葛厚安村创办文圃学堂(见图)作为革命活动的据点,并先后成立了中共闽粤边工作委员会和饶和埔诏县委革命委员会,统一领导闽粤边各方革命力量。

这一历史事件得到温仰春同志本人的证实,温仰春同志在生前给诏安县委写过一封信(见图、实物),证明当年诏安西北地区开展革命活动的详细情况。

信中还介绍了土地革命时期开展的游击战争情况。

(红军四十八团)1929年10月之后,根据上级党组织扩大各县红军的指示,温仰春与正在诏安官陂浮山村的“百顺居”(见图)以教拳为名开展革命活动的罗时元(时任中共东江特委军事委员,饶和埔军联委成员)一起,联络各方组织,把红军独立连、工农红军饶和埔诏独立支队及官陂武术馆的100多学员合编重建为中国工农红军四十八团。

团长罗时元,政委温仰春。

当时四十八团成立的地点就在秀篆的龙伞岽(见图)。

红军四十八团在诏安近一年间攻民团、打豪绅,横扫一切反动势力,扬威闽粤边境,形成早期红色割据局面,并一度打通闽粤边区与闽西红色区域的联系。

这是红军四十八团团部驻地——官陂乡马坑村(见图)。

(益寿堂)为了解决红军战斗中伤员救治问题,1929年到1930年间,红军游击队开辟了自己的后方诊所——霞葛南陂“益寿堂”中药店,这边留下的是药店的木制印章(见图)。

苏维埃运动的兴起(饶和埔诏苏维埃政府的成立)1930年11月,根据中央政治局关于苏维埃区域目前工作计划文件精神,中共闽西特委决定整合饶和埔诏四县党组织,成立中共饶和埔县委(图)。

1931年3月,县委机关转移到诏安秀篆改称为饶和埔诏县委,并在秀篆石下(图)召开的县委扩大会议上作出了整个苏区重点区域向诏安境内转移的战略决策,会议选出以刘锡山(图)为书记、余丁仁(图)等人为委员的新县委领导班子。

1932年6月,饶和埔诏县工农兵代表大会在敦敬堂(图)召开,选举产生饶和埔诏县苏维埃政府,主席余丁仁,委员谢卓元、陈明昌等。

下图(实物)是饶和埔诏县苏维埃政府留下铜质印章,重425克,直径9.5厘米,是诏安申苏成功的主要依据,该印章现在保存于福建省博物馆。

这次大会还通过《保护妇女合法权益条例》、《婚姻法》,这两个条例的通过体现苏维埃政府保护妇女权益,要求民主的意愿。

苏维埃政府成立后召开第一次扩大会议,提出:“深入土地革命斗争,很快实现分配田地,扩大游击战争”的方针,并且首先在石下、炉坑两村实施《土地法》,取得经验后便在苏区各地推行土地革命(见图)。

(红三连)1932年8月,中国工农红军饶和埔诏第三连在秀篆石下村汶子头祠堂成立,成为当年保卫苏区的红色主力武装。

左图为成立时连队队部和操练场旧址。

右图为红三连肩章。

(饶和埔诏县委的后勤保证——马坑消费合作社、济和堂药店)因为国民党的经济封锁,县苏政府在马东乡创办消费合作社(图),保证了当地军民的供给,为巩固和建设根据地提供了物质基础。

张水核(图),当时马东乡合作社的负责人。

左图是当年入股合作社的收据。

同期,在秀篆也成立了后方医疗所——济和堂药店(图)。

(《江声报》的报道和武装斗争)1932年国民党报刊—《江声报》对饶和埔诏县苏维埃政府成立及其活动情况作了详细报道。

(图)。

1933年至1935年间,地处闽粤边界的坪路村(图),是饶和埔诏游击队与广东过来的潮澄饶红军协同作战,在诏饶边界开拓了以八仙山为中心的大片红色区域。

其中,著名的有“三打黄牛山”:黄牛山扼据闽粤边界的要塞,匪首沈之光以此为巢穴成立“白扇会”,长期与国民党官兵勾结洗劫周围乡村,群众迫切要求铲除这一祸害。

1934年4月由余丁仁率领的饶和埔诏游击队与潮澄饶红军联合分3路围攻黄牛山,击毙匪首沈之光,其余会众被教育遣送回家,从而使诏黄游击区得以发展,打开了闽粤边游击通道。

下图为《江声报》对攻打黄牛山的报道和当时的指挥地点。

(红九团)1935年6月,闽西红九团在秀篆与饶和埔诏县委及游击队会师,由此实现闽西与闽粤边特委和红三团联系的目标。

上图为会师地点——秀篆石东村清凉庵,下图是红军书写在清凉庵墙壁上的革命标语。

《江声报》对诏安苏区情况作了这样的报道:诏安二都霞葛一带……,全区景象,几成第二闽西”,从中可见当时诏安苏区鼎盛之一斑。

各路红色武装的协调作战,粉碎敌军的多次围剿,牵制了国民党大量兵力,为中央苏区反“围剿”斗争的胜利作出突出贡献。

三年游击战时期乌山位于云和诏三县边界,丛崖险峻,村落分散,交通闭塞,是开展游击战争的好地方。

1935年10月,中共闽粤边特委先后组建了中共云和诏县委和中国工农红军闽粤边独立营,以乌山为依托,广泛深入地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坚持艰苦卓越的三年游击战争,开拓闽粤边区的全盛时期,使乌山成为南方八省十五块革命根据地之一。

下图是中共闽粤边区特委主办的《战斗》、《工农报》、《群众报》上刊登的乌山开展游击战争的具体情况。

(云和诏县委)为了使乌山一带的游击区连成一片,发展革命力量,1935年10月,闽粤边区特委派何鸣到诏安乌山“十八间”召开潮澄饶县委扩大会议,成立云和诏县委。

(红军独立营)云和诏县委成立后,根据需要将潮澄饶红军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闽粤边区独立营”,开辟乌山革命根据地。

特委派卢胜接任营长,吴金任政委。

下图为独立营部旧址。

(图:特委给独立营的指示信,军号,闽南抗日义勇军臂章。

)在提到乌山根据地的发展,诏安人民总会想起“红军老阿姆”吴阿柔,她1935年参加革命,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任云和诏县委交通员。

因其倾心革命,爱兵如子,人们尊称她“乌山老阿姆”。

(图)这是当时革命群众给红军游击队送粮用过的竹筒及流行一时的游击歌。

下面看到的是独立营在1936年至1937年发动的一系列游击战争。

其中特别提到的是“智取园林灰寨”(见图)。

这是一个由七八个地主豢养的一支200多名武装的反动联防堡垒,装备好、工事牢,独立营几次攻打失败。

最后采取挖地洞、埋炸药强行爆炸的办法迫使他们缴械投降。

独立营攻下这个据点,进一步巩固中心区,扩大了游击区,使乌山成为南方八省十五块革命根据地之一。

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7月7日,国民党的顽固派背信弃义,制造了“漳浦事件”与“月港事件”,致使闽粤边、云和诏一带党组织和武装力量遭到较大损失。

中共云和诏县委在上级组织支持下,很快恢复起来,并积极地领导人民开展抗日救亡运动。

一方面在乌山周围开荒种田,进行生产自救。

另一方面,密切注意斗争形势,开展抗日救亡运动,有力地配合了全国抗日斗争的开展,为抗战胜利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