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漫谈设计美学

漫谈设计美学

漫谈设计美学
摘要:本文从哲学的角度开始思考设计美学,漫谈了设计美学兼有设计学与美学的双重特性;发现设计的创新发展已演变为近年流行的跨界设计;设计师突破创新瓶颈,要广泛关注传统的艺术形式及新的媒体艺术;设计师更要紧跟时代潮流,准确把握市场需求;最后论述了设计美学所追求的最高境界是人与物、人与环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的观点。

关键词:设计美学设计创新艺术领域的突破市场规律人文生态
引言
设计涉及到社会诸多方面因素,其审美标准也随之变化而改变。

设计美学有别于传统的艺术形式,其研究内容自然不能完全照搬传统美学理论。

既然是设计美学漫谈,除过大家熟悉的形式与功能、艺术与技术、传统与现代等问题外,笔者想谈谈关于设计美学触动身心的一点思考和体会。

一、哲学意义的思考
美学,源于希腊的感性学,是研究审美活动、审美现象的学问,是对审美经验的反思。

设计美学是研究设计领域中的审美问题的学科。

设计美学相对之前的以大工业生产为范畴的技术美学概念,设计美学的范围更广,涉及到视觉传达、环境艺术、建筑设计等方面。

设计美学的研究范围涵盖艺术设计的全部过程,如设计产品、设计过程、产品消费、部门设计、设计美学史等。

设计美学既是美学和设计学的分支,也是二者的交叉学科。

设计美学研究内容包括美的发生规律、在设计中如何运用美的规律及设计审美等问题。

设计美学也是设计学的基础学科,设计美学要符合设计的“合目的性”和“创造性”的双重属性。

设计美学要合理地融合设计学与美学的理论知识,寻找适合设计领域的美学基本规律。

设计美学是在现代设计理论和应用的基础上,结合美学与艺术研究的传统理论而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

设计美学兼有设计学与美学的双重特性,是研究“设计之美”的本源和动因、创造和表现的基本规律。

“设计美学”是探讨设计艺术实践过程的美学意义以及人类通过创造性的活动所表现出来的对设计美规律性的追求。

二、永恒不变的是创新
设计的核心是一种创造行为,一种解决问题的过程,其区别于兄弟艺术门类的主要特征之一便是独创性。

艺术创新和创造不但是审美的要求,更是现代设计的基本要求,设计就是创新。

如果缺少发明,设计将失去价值;如果缺少创造,产品将失去生命。

因人们的审美心理需求,决定了设计必须做到求新、求异、求变。

所谓设计的“创新”,包含着不同的层次,它有仿造、改造、创造之分。

创新的“新”,它可以是改良性的,也可以是创造性的。

否则设计将不能称之为设计。

但无论如何,只有新
颖的设计才会在大浪淘沙中闪烁出与众不同的光芒,迈出走向成功的第一步。

设计的创新发展已演变为近年流行的跨界设计,不同行业的设计师跨行业交流合作设计,平面设计师可以做室内、产品设计;产品设计师可以做环艺、动漫设计。

中国香港设计“教父”陈幼坚,近年来,从平面设计开始跨界涉足室内设计、产品设计等,上海外滩3号的依云水疗、苏州万科别墅、北京私人会所“汇天下”等作品,不但延续了东西方文化的融合精神要义,更创造性地将室内设计与品牌策略推广结合,迅速引起了业内的广泛关注,而广受赞誉。

三、艺术领域的突破
设计与艺术具有深厚的渊源关系,曾经很长一段时间,一直将设计放在美术学科当中进行研究。

设计长期从属于艺术专业,与艺术息息相关。

纯艺术的创作是自由的,属于主观性活动,是艺术家个体的情感表现行为。

设计虽然也需要创作自由,需要主观表现,但这种自由和表现是有限度的,必须要符合客观要求。

设计师必须在广大消费者和社会大众的接受的基础上,求新求变,把握好“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的平衡关系。

设计涉及到艺术领域多个行业,设计师不仅要关注传统的艺术形式,广泛从各个领域中汲取营养,更要注意新的媒体艺术,如数字插画、多媒体艺术等,了解新形式、新材料、新工艺,这样才能取得更大的突破与发展。

日本青年女艺术家加藤彩用现代插画为日立集团创意新的企业形象推广设计,以“梦貘”这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食梦神兽为核心的四大主题作品《风》、《火》、《水》、《土》,分别呈现出与环保息息相关、史诗般的自然和谐世界,受到了同行及媒体的广泛关注,引起了很大反响。

加藤彩表示她与日立公司希望创造和谐、完美社会的理念与自己向往的世界是契合在一起的。

四、市场规律的影响
一个设计之所以被称为“设计”,是因为它解决了问题。

设计不可能独立于社会和市场而存在,符合价值规律是设计存在的直接原因。

如果设计师不能为企业带来更多的剩余价值,相信世界上便不会有设计这个行业了。

设计美学研究的依托是市场规律,市场竞争的法则造就了设计的审美趣味。

早期设计美学,功能主义的审美风格就是工业时代追求经济效益的结果,现代主义风格就是市场作用的显著结果。

市场的核心是消费者的基本需求,需求影响着消费者对设计风格的不断发生变化。

所以,市场需求法则和市场规律是设计师创造的基本原则。

准确把握市场需求,紧跟时代潮流,是对每一个设计师最起码的要求。

著名设计公司北京正邦设计,多年来服务于国内各大品牌,LOGO作品遍及全国各地。

正邦的创意群总监陈丹说过“采用才是硬道理”。

设计作品如果不被采用,就不是成功意义上的设计。

设计大师陈幼坚也曾说“我不觉得我是艺术家,很多创意人把自己当艺术家,老是呆在房子里做创意卖。

我觉得我要像业务员一样四处跑,到处找素材,找灵感!”
设计注定是要“带着脚镣跳舞”。

五、人文生态的理想
传统美学非常重视审美活动中人的主体地位,在各种设计中强调“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

而现代设计不能把这种主体性绝对化,设计美学所追求的最高境界是人与物、人与环境、人与自然的和谐,完美结合和统一。

北大教授、博导俞孔坚为沈阳建筑大学设计的“非农时代”的稻田景观较好的诠释了新的生态理念。

在新的校园稻田景观里,很多读书台穿插其中;便捷的直线路网体系连接着宿舍、食堂、教室等,路中留着乡土野草的种植带;强调四季播种、收割的动态景观过程,都成为设计的内容;稻田是师生参与劳动而共同创造的景观,稻田的场所感和认同感油然而生。

将稻田引入校园,用现代景观设计的手法,使大田稻作既有生产功能,又能满足校园学习、美育和文化及农业劳动教育等功能。

中国的“耕读”传统在这里被赋予全新的内容,诠释了“白话”生态景观的理念,俞孔坚呼吁现代景观设计必须重新回到土地,归还人与土地的本真,尊重人并注重人的行为,协调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体现本土文化,大众文化,区域文化,更渗透着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不同于中国传统园林中矫揉造作的田园意境,这里更不乏新的人文生态景观的诗意。

结语
设计是一门十分典型的边缘学科,真正理清设计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建立成熟的设计美学理论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完全隔断设计美学与其他学科纵横交错的关系是不可能的。

对消费者和设计师的双重关注,使设计美学在培养设计师、为企业增加效益、以设计打开市场、获取高额利润方面都有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姚君喜.设计美学的学科定位、研究对象和特点.《装饰》.2005.1.P57,58
(2)李龙生.设计美学与设计之美.《美术观察》.1998.8.P54,55
(3)汪俊;杨维平;肖旺群.当今设计美学在非物质时代的发展趋势.《中国西部科技》.2005.2.P76,77。

相关主题